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戰(zhàn)國楚國的吳起奇跡:一年變法就讓楚國崛起

2016-06-29 23:33:4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公元前382年,吳起正式擔任令尹后,楚國朝中一下子炸開了鍋。 這小子,初來乍到(剛到楚國滿一年),何德何能,大王竟給他封這么大的官。 面

公元前382年,吳起正式擔任令尹后,楚國朝中一下子炸開了鍋。

這小子,初來乍到(剛到楚國滿一年),何德何能,大王竟給他封這么大的官。

面對滿朝的流言蜚語,楚王不為所動,他鄭重的告訴吳起:楚國的軍政,就此托付給令尹您了。

吳起也毫不謙讓,一上任,就雷厲風行的進行變法——史稱“吳起變法”。

變法,其實就是改革,在戰(zhàn)國時期頗為流行。之前的李俚,后來的商鞅,都進行過變法。和他們相比,“吳起變法”的內容最少,名氣最小,時間最短,堪稱中國歷史上最不起眼的變法運動。

當然,他的變法也有顯著的優(yōu)點:見效最快。

其他人變法,少說花個三五年,更多的是十年八年甚至十幾年。而且變來變去的,還不一定有效。

吳起變法從推行到見效花了多久?

一年!

是的,你沒有看錯,楚國在吳起變法的推動下,只用了一年時間就脫胎換骨,強勢崛起。

他是怎么做到的?這一點,我們只需看下具體的變法內容。

從吳起變法的資料來看,共分為四大總綱,另附有許多實施細節(jié)。鑒于本文篇幅有限,在這里我只用八個字簡單概括。

打壓貴族,整肅軍隊。

三毛錢的藥同樣能治病,簡單并不代表就沒效果。吳起的速成型變法,對當時的楚國,可算是對癥下藥。

在戰(zhàn)國諸強中,楚國的君權最弱。很多貴族平時都逍遙法外,就算是楚王,有時也拿他們沒辦法。更嚴重的是,楚國還是歷史上君主被弒幾率最高的國家。比如楚悼王的老爸——楚聲王,就被人稀里糊涂的給暗殺掉了(聲王六年,盜殺聲王)。

隨便一個盜賊就敢殺國君嗎?必然是楚國的貴族在暗中搞鬼。楚國歷代國君,被各種暗殺活動搞得焦頭爛額,特意立下一條法律:楚王死后,凡用兵器觸碰到王尸的,一律處死,并罪及三族——不管是誰殺的我,只要對我亮過刀子,一律咔嚓。

這就是所謂的白色恐怖。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那些楚國的貴族們。

吳起身處如此環(huán)境下,卻毫不畏懼。他的變法工作一啟動,很快就罷免了許多混飯吃的世襲貴族和官員們;不僅如此,即使有些人立過功,不在被免職的名單內,吳起也將他們的封地和俸祿一壓再壓。至于那些平日橫行鄉(xiāng)里,無法無天的敗類,他同樣快刀斬亂麻:直接全部發(fā)配到南海去搞扶貧!

(補充一句,這個發(fā)配南海不是指把他們扔到海里喂鯊魚,而是指如今的廣東、廣西一帶,在那時是人跡荒蕪的偏遠地區(qū)。)

這下楚國的權貴們沒日子過了,礙于吳起武藝高強并且兼掌軍隊,他們只得跑到楚王那里去告狀:“大王,如此下去,楚國必將大亂!”

楚悼王輕蔑的看著這些告狀者,回答道:“這些都是寡人的主意,如何,你等有意見?”

“這……”權貴們這下都傻眼了。

出于對吳起工作的支持,楚王還特意唱了一出雙簧:他下令,所有來告狀的,不用追究爵位高低、官職大小,統(tǒng)統(tǒng)任由吳起發(fā)配。

好了,這下官位、錢財、土地都大量的騰出來了,吳起變法也進行到第二階段:整肅軍隊。

不消說,這更是吳起的拿手絕活。

他將“魏武卒”的訓練模式,在楚國進行大面積推廣。由于他是令尹,不但管軍隊,還擁有任命權,因此訓練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肯苦又聽話的,重用;肯苦不聽話的,待定;不肯苦但聽話的,后勤;啥都不行的,打一頓,趕走。

以上就是吳起變法的核心內容,簡單,方便,見效快。

戰(zhàn)國時期的所有改革家,李俚也好,商鞅也罷,包括不算有名的申不害,所做的工作說到底都是為國家戰(zhàn)爭機器服務的。吳起變法既然已有成效,楚國軍隊也就躍躍欲試了。

楚國的最大敵人當然是強大的魏國。楚悼王見吳起變法初有成效,就迫不及待的想和魏國一較高下。

吳起聽說大王想讓自己領兵伐魏,趕緊婉言拒絕。他對楚王分析道:“如今三晉關系密切,楚國尚不具備以一敵三的能力;當務之急,是消除楚國東、南、西三方的威脅,然后等待三晉之間出現(xiàn)分歧。到那時,楚軍無后顧之憂,只需一心向北,魏國可輕易打敗?!?/p>

楚王聽后深以為然,改變了伐魏的初衷,委任吳起執(zhí)行上述戰(zhàn)略構思。

吳起得令后,立即親率五萬楚軍東進討伐越國。

越國自從勾踐過世后,狀況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的子孫丟棄了先祖那份“臥薪嘗膽”的精神,自以為有長江天塹,北可以擋齊國,西可以攔楚國,平時不整飭軍備,只顧肆意享樂。

吳起大軍開到長江岸邊,越國毫無準備,被打得大敗。只一戰(zhàn),就幾乎把越國賴以生存的眾多戰(zhàn)船焚燒殆盡。越王見來勢不妙,趕緊寫信求和,答應向楚國稱藩并獻出大量的財物。吳起無意孤軍深入,也見好就收,將矛頭轉向,對準了楚國南方的百越部落。

在此注明下,這個百越和上面的越國不是一個概念,是當時地處云南、廣西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玩過《仙劍奇?zhèn)b傳》的朋友應該知道,游戲里有個邪教叫做拜月教,地處苗疆——“百越”、“拜月”,呵呵,原來如此。

百越族雖然人不多,但占據(jù)著有利地形,又距離楚國核心地帶較遠,平時造造小反,搶搶財物,也沒人能管得了。

現(xiàn)在吳起說,你們得歸我管,不服從管理我就來打。百越族人平日躲在深山里,自然是沒機會聽說吳將軍的豐功偉績,面對吳起的恐嚇,只輕哼一聲道:你是哪位,老娘貴姓?

吳起見這幫人嚇不住,便動起真格的,帶了一萬多人輕裝上陣前去討伐。百越族人平日里最多也就是欺壓下官府,哪見過這么多的正規(guī)軍隊,自然被打得四散而逃。吳起順利平定百越部落后,又采取恩撫策略,漸漸吸引少數(shù)民族前來歸順。同時,他留下一部分軍隊駐守在此,設置了五嶺郡,作為楚國的最南方邊界。

東、南已定,接下來只剩西邊了。

楚國的西邊主要有三個國家:除了占據(jù)蜀中(今四川省)巴、蜀兩國外;另一個則是吳起的老對手——占據(jù)隴西的秦國。

巴、蜀兩國人煙稀少,且一門心思閉關自守,不足為慮;秦國本來也是楚國的老朋友,之前還幫過楚悼王的大忙。但朋友和敵人是可以輕松轉換的,誰讓這是弱肉強食的戰(zhàn)國呢?

這時的秦國國君已經是秦獻公了。他本是秦國太子,和當初的陳完一樣,也受過奪位之痛,一直流亡在魏國(秦惠公之父秦簡公是他的叔祖父,當年篡奪了君位)。他趁著秦惠公死后新任國君才兩歲的機會,潛逃回國成功奪回了君位。

秦獻公繼位后,意欲奮發(fā)圖強,開疆拓土。他鑒于魏國數(shù)次大敗過秦國,不敢招惹,只得南下向楚國開刀,希望能討點便宜。

當時楚國和秦國的交界點位于漢中—商於(今陜西南部)一帶,距離楚國郢都較遠,靠秦國雍都卻很近。楚悼王眼看秦軍大舉來襲,而楚軍主力鞭長莫及,便想放棄漢中,讓給秦國人算了。

吳起強烈反對,他對楚王分析道:“漢中雖然荒涼偏僻,卻臨近隴西,關系重大——若是讓秦國得到了漢中,就能南下兼并巴、蜀兩國。那時,秦國的實力將大大增強,楚國西境將永無寧日。”

因此,漢中再難以控制,也絕不能拱手讓給秦國。

說的是很有理,但漢中地區(qū)和之前的宛城一樣,也是楚國的力量薄弱地帶,想以一支偏師和秦國主力周旋,難度不小。

不過,吳起出馬,那就不一樣了。

考慮到漢中一帶這時已劍拔弩張,他為了節(jié)約時間,并沒有召集大軍,只帶著幾名副將輕裝上路,迅速趕到漢中負責抵御秦軍。

看到漢中的統(tǒng)帥突然換成了吳起,秦軍很是郁悶。從魏國打到楚國,怎么就是躲不過這位吳瘟神呢?

吳起才不跟他們多廢話,親率漢中城內的幾萬楚軍主動出戰(zhàn)。而秦軍上下早已患上了“恐吳癥”,看到吳起來攻,之前還信誓旦旦的他們竟然不戰(zhàn)而潰,被人數(shù)少于自己的楚軍一頓痛打,傷亡慘重。

秦獻公這才相信:無論吳起在哪里,都是秦國的煞星,此人一日不死,秦國一日不得出兵征戰(zhàn)。

他只好無奈的暫時放棄了開疆擴土的念頭,將精力轉移到內政治理上。

看到秦獻公的和議書,吳起立即同意——漢中地區(qū)楚軍的實力他是知道的,只夠自守,不能進攻。

和平,就這樣被打出來了。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