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唯一死后被割下舌頭的皇帝是誰
王莽簡介: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4-5] 、王永之弟、衍功侯王光之叔,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統(tǒng)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于亂軍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百姓最反感那些“好話說盡,但壞事做盡”的皇帝或者官員。在遙遠(yuǎn)的漢朝就發(fā)生了這樣的一件事,一位好話說盡,但又讓百姓受盡苦難的皇帝死后被被割掉舌頭。
西漢末期,社會矛盾激化,王莽在朝野素有威名,被視為挽救漢王朝的不二人選。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新,改元“始建國”。建國后,王莽試圖緩和社會矛盾,推行了改革措施,史稱“王莽改制”。
第一:不切實際地廢除了五銖錢,盲目推行各種新幣制。王莽的幣制改革本意是削弱豪強大族的經(jīng)濟實力,由于幣制復(fù)雜混亂,導(dǎo)致民間交易不順暢,造成了物價的不穩(wěn)定。并且每次改制的錢幣大小不斷縮小,價卻越來越高,實質(zhì)上剝削了普通民眾的財富。
第二:以王田制為名恢復(fù)井田制,雖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漢末土地兼并帶來的的危機,但嚴(yán)重?fù)p害了大地主豪強的利益。由于沒有切實的強制措施,地主豪強多余的土地大多沒有交出來,所以朝廷沒有足夠的土地分給應(yīng)該受田的無地或少地農(nóng)民。僥幸分到土地的人也不滿意僅僅得到所有權(quán)不屬于自己的“王田”。始建國四年,王莽在朝野的壓力下,宣布恢復(fù)土地自由買賣。
第三:禁止買賣奴婢并沒有改變奴婢的身份,也未獲得民眾支持。實際上官僚地主暗中進行的土地和奴婢買賣并未停止,因而被處以重罪者的不計其數(shù),更引起了他們的激烈的反對。三年后,王莽只得讓步,于是土地和奴婢買賣合法恢復(fù)。
第四:為了抑制商人對農(nóng)民的過度盤剝,王莽在始建國二年下詔實行五均六管。
王莽推行新政沒有成功,并且在此期間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zāi)害出現(xiàn),由于王莽改制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蕩,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zāi),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因此于天鳳四年全國發(fā)生蝗災(zāi)、旱災(zāi),饑荒四起,各地農(nóng)民紛起,形成赤眉及綠林大規(guī)模的反抗。地皇四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wèi)下逃往漸臺,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余人。最后隨從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戰(zhàn)死或者被殺。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斬其首,懸于宛市之中。王莽被殺死后,頭顱被送到宛城,懸掛于街市。人們恨他稱帝前把好話說盡,稱帝后又不顧人民死活,所以把他的舌頭割下來切碎了分食。王莽的頭骨被處理后涂上油漆,收藏在皇宮武庫之中,并一直收藏了270多年,西晉惠帝元康五年宮中失火才被燒毀。
王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死后被割下舌頭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