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古人是如何過元宵節(jié)的?揭秘古代元宵節(jié)習俗

2016-11-07 13:24:1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稱夜為宵,故稱“元宵”。由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又分別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個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稱夜為宵,故稱“元宵”。由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又分別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并稱“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日為上元,有張燈之俗,所以又名為“燈節(jié)”。《歲時節(jié)日里的中國》一書娓娓講述從皇宮帝苑到市井閭巷的悠悠往事,逼真再現(xiàn)傳統(tǒng)中國人生活百態(tài),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豐富全面的元宵節(jié),多樣的習俗可以帶領(lǐng)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這個我們熟悉的節(jié)日。

一、 上元節(jié)"走百病":古人如何去除疾???

從元代起,上元開始出現(xiàn)了“走百病”的風俗。周用有《走百病》詩:“都城燈市由來盛,大家小家共節(jié)令。諸姨新婦及小姑,相約梳妝走百病?!?轉(zhuǎn)自光緒《寧津縣志》)明清時代在正月十六日傍晚盛行“走百病”活動,走百病又叫散百病、游百病、遣百病、除百病等,一般是登高走橋,赴廟行香,說是可以去除疾病。參加者在一些地區(qū)是男婦結(jié)伴,也有相當多的地區(qū)是女人甚至病婦進行。清人褚人獲認為:“正月十六日,古謂之耗磨日,官私不開倉庫。唐張說詩云‘上月今朝減,流傳耗磨辰。還將不事事,同醉俗中人’。金與元國俗,正月十六日謂之放偷,契丹呼為鶻里叵,華言偷時也……而燕地正月十六夜之走街,恐亦遺俗也?!?《堅瓠續(xù)集》卷二)聊作此俗起源之一說。

到了明代,放煙火成了上元節(jié)的又一重要景觀,也增加了節(jié)日的熱鬧氣氛。正德《瓊臺志》記載了海南的煙火:“官衙燒火樹銀花,巧藏故事、生禽,炮杖聲震不絕。鄉(xiāng)落男婦二三十里者入城聚觀,名曰放煙火?!睙熁鸬姆N類豐富。江蘇高郵的煙花爆竹有名,萬歷《揚州府志》說:“高郵州火炮制作淫巧,尤為糜費,或數(shù)百為團,或徑尺為筒,遠近爭詫為奇?!?/p>

除此之外,正月十五日還是中國古代的祈蠶日?!肚G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睆淖置婵矗坪踹@是祭祀門戶之俗。不過該書注引梁時吳均《續(xù)齊諧記》說:“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于宅東南角,謂成曰:“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蠶?!奔氉x此文,可知作膏粥是為了祭蠶神以宜蠶,并無置膏粥于門之事。后世在門上置粥,也是表示祀蠶。祀蠶桑是祀門戶的本義。

《荊楚歲時記》還記載:“今州里風俗,望日祭門,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仍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初學記》卷四引)又說:“世人正月半作粥禱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瘎t是為蠶逐鼠矣?!边@兩則史料均出自北朝系統(tǒng)杜公瞻的注,逐鼠的祈蠶是咒逐使蠶繭大亂的老鼠,祝福多豐。用粥糜可能是受到南方影響,而以肉代替油膏與南方有異。前一則是于門戶迎陽氣的活動。這種祀門以迎陽氣,在東漢末的《獨斷》、《四民月令》中均有記載。而《四民月令》記述華北風俗。杜公瞻注很可能繼承了這個系統(tǒng),以楊枝所指祭祀,意味著在福祥來的方向祭祀。

二、 正月十五祭廁神仙:因其可幫助農(nóng)事生產(chǎn)

正月十五日祈蠶風俗中,還有卜紫姑的活動?!肚G楚歲時記》說:“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并占眾事?!弊瞎貌返墓适鲁鲎阅铣瘎⑺螘r期劉敬權(quán)的《異苑》:相傳紫姑神曾是妾,為正妻所嫉恨,經(jīng)常讓她做穢事,紫姑在正月十五日氣憤而死,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做成紫姑的形象,在廁所或豬欄邊迎接她,祝告說:“你丈夫不在家,曹夫人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出來?!弊瞎蒙耧@靈能占眾事,卜未來蠶桑。這個故事說明劉宋時代已有迎紫姑占蠶桑眾事的風俗,紫姑是作為廁神發(fā)揮作用的。如同中國民間乞如愿風俗一樣,廁所和生產(chǎn)有密切關(guān)系,廁所帶來的糞土對于農(nóng)桑有重要作用。人們相信悲憤非常之死,其靈必強盛。如漢代戚夫人死于廁,后人也視之為戚姑神。關(guān)于祈蠶信仰和正月十五的聯(lián)系,他認為正月十五日作為一歲中最初的滿月,具有特殊意義,有占月之俗。月是陰性,其神為嫦娥,而蠶桑也是女性的工作,如《續(xù)齊諧記》所說,蠶室之神也是女神,作為廁神的紫姑是女神,在初望之日,會有效用的。

紫姑神在唐詩中有所反映。熊孺登《正月十五夜》:“紫姑神下月蒼蒼?!崩钌屉[《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xiāng)人賽紫姑?!碧拼显?jié)的紫姑神信仰可見一斑。

三、 揭秘古代元宵節(jié)美食:肉饅頭、煎粉餅、糯米丸

正月十五日的飲食有特點?!独m(xù)齊諧記》所講吳縣張成的故事里,祈蠶所用“膏粥”是白米粥上放油脂而成?!肚G楚歲時記》所載是豆粥上加油脂。隋杜公瞻注釋《荊楚歲時記》說北方迎陽氣活動中,在豆粥里插箸而祭;而祈蠶之俗則是作粥,并在上面覆肉,沿襲了南朝正月十五日食粥傳統(tǒng)。

唐宋時代興起吃面繭?!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朝都城長安貴家造面繭,以官位帖子卜職務的高下?!稓q時雜記》更詳細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面繭的風俗??芍胬O是肉餡或素餡的饅頭。餡中放入寫著官品的紙簽或木片,以占將來官位高低。或選取古今名人警句中可以占前途的吉祥詞句。南宋江西吉水楊萬里用《上元夜里俗粉米為繭絲,書吉語置其中,以占一歲之禍福,謂之繭卜,因戲作長句》題詩,其中說:“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薄靶闹O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癲”(《誠齋集》卷五)。上元日吃面繭以像蠶繭,吃面繭及繭卜源于祈蠶古俗。唐宋時代繭卜內(nèi)容更廣,增加了卜官位和禍福內(nèi)容。

唐宋還有另外的上元食俗?!短綇V記》記載了一位唐代尚食局造 子手,從其技法中可知, 子用軟面包棗餡油炸而成。吃起來“其味脆美”,即今天的炸元宵?!稓q時雜記》記載北宋汴京上元節(jié)的兩種食物,一種是“焦 ”,最為流行,其大者稱為“柏頭焦 ”。當時賣 必鳴鼓,謂之“ 鼓”。另一種是“圓子”,即煮糯米丸,以糖為臛,謂之圓子。南宋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jié)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也記載了這兩種食物:“寶糖珍粔籹”;“捻粉團欒意”??梢妶F子是實心米圓,即北宋時的圓子,團與圓意同,實為同一食品。寶糖 與北宋的焦 為一類,均是 ,就是唐代的油炸 。所以“脆美”是其特征,而“焦 ”之焦,是說它的皮因油炸而焦脆,應當有餡。從食品原料來看,圓子、團子用糯米制成,主要流行于南方,而南北方都流行,可能北方用小麥粉制成,南方則是以米面為之。

明清時代,自古以來的上元食品均有程度不同的存在。最流行的是元宵類食品,仍分為兩類。如正德《松江府志》記載上元夜“以油 、珍珠圓子”為節(jié)食。其制法:“簸米粉為丸,曰‘圓子’。用粉下酵裹餡,制如餅式,油煎,曰‘油 ’?!?《清嘉錄》卷一)圓子類在江浙一帶流行,又稱為燈圓、燈團、團圓; 因方言的原因,又稱“堆”。嘉靖《太倉州志》說:“家和米粉為丸,又煎粉餅曰油堆,或相饋遺為節(jié)食?!睆V東省“煎堆”,“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饋親友”(屈大均《廣東新語》)。明代還出現(xiàn)了湯圓、元宵的名稱。明末《明宮史》記北京上元節(jié)“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nèi)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 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者”。湯圓此名至今盛行南方。而元宵之稱不僅流行北方,還廣及南方。早在正德《瓊臺志》中就記載:“元夕于二、三日間以糯粉搓丸,小者煮浸糖水,大者裹以蔗糖,名元宵丸?!痹?,是因上元夜之名元宵而稱食品的,食品的形狀仿月為圓形,寓意家人團圓。元宵除自己食用外,也是祀神享先節(jié)物,人們還往往互相饋贈。明清時期安徽、山西、陜西、山東等地還保留了上元吃面繭的食俗。

四、元宵節(jié)的來源:佛教徒為宣傳教義故意”炒作”

上元節(jié)形成中還有另一重要因素,即佛教的影響。隋煬帝《上元夜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中說:“法輪天上轉(zhuǎn),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六枝開?!笔刮覀兛吹健盁魳洹笔遣贾迷凇胺ㄝ啞?、“梵聲”的佛教活動中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發(fā)展,隋煬帝燃燈受到佛教的影響,應當有一個歷史和民俗的基礎。就是說,上元燃燈隋代以前已經(jīng)受到佛教影響了。

關(guān)于燃燈與佛教的關(guān)系,古人已經(jīng)指出。《事物紀原》卷八《放燈》條引北宋釋贊寧《僧史略》:“《漢法本傳》曰‘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謂之大神變,白漢明帝令燒燈,表佛法大明也’。一云因漢武祭五 ,通夜設燎,取《周禮》,司烜燈燒燎照祭祀,東漢以為佛事?!蔽闹兴f漢明帝之事得不到證明,但佛教中大神變?nèi)占礉M月正相當于漢族正月十五日,為漢族元宵的民俗融合佛教提供了基礎。

《舊唐書睿宗本紀》先天二年(713年)條說:“初,有僧婆陁請夜開門燃燈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門觀燈縱樂,凡三日夜。左拾遺嚴挺之上疏諫之,乃止?!笨梢姺鸾淌钦率迦杖紵舻奶岢摺,F(xiàn)存唐代敦煌寺院文書中同燃燈節(jié)有關(guān)的記載很多,“由支出糧油的用途顯示,燈節(jié)的主要行事是在寺窟燃燈,有專設燃燈僧,寺主、僧官都上窟來賀節(jié)”。敦煌遺書中還保存多篇《燃燈文》,是供官民們祝節(jié)誦讀的。敦煌的燈節(jié)籌備,“運用傳統(tǒng)的民間社邑形式,組成燃燈社,則社眾捐助,支援燈節(jié)”(張弓《敦煌春月節(jié)俗探論》,《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3期)??梢娙紵羰欠鸾讨匾顒?。

那么佛教燃燈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涅槃經(jīng)》說涅槃時,有八恒河沙的諸天女等,復以七寶而為燈樹,以種種寶珠為燈明。講釋迦圓寂時天女建燈樹。佛教是重視燃燈的,此事如與大神變?nèi)諠M為正月十五的說法結(jié)合,對于在中國宣揚佛法爭取民眾是很適宜的,佛教不會不利用。在揚州,“十五日夜,東西街中,人宅燃燈”,“當寺佛殿前建燈樓;砌下、庭中及行廊側(cè)燃燈,其盞數(shù)不遑計”,“無量義寺設匙燈、竹燈,計此千燈。其匙、竹之燈樹,構(gòu)作之貌如塔也,結(jié)絡之樣,極是精妙”(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揚州民間和佛寺正月十五日燃燈既有普遍性,而且從燈制的高水平來看,燈節(jié)形成已為時不短。上元燈節(jié)在唐代正式形成了,佛教借助了中國古代正月十五日的傳統(tǒng),巧妙地宣傳并融入佛教,并給節(jié)俗以很大的影響。也可以說,佛教促進了正月十五日張燈之俗的普遍化和正式形成。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