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李根源簡介 文武雙全的民國元老李根源

2017-01-03 12:39:57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李根源是民國時期從云南出來的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思想激進,能文能武,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積極支持者。他與蔡鍔等人發(fā)動云南辛亥起義

李根源是民國時期從云南出來的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思想激進,能文能武,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積極支持者。他與蔡鍔等人發(fā)動云南辛亥起義,勝利后任云南軍政府軍政部總長兼參議院院長,制定和實施一系列頗有成效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使云南成為民國初年比較安定的省份之一。以后歷任北京國會眾議院議員、北洋政府航空督辦、農商總長,一度兼署國務總理。因抵制曹錕賄選,憤然退出官場,隱居在江南名城蘇州,致力于發(fā)展地方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當抗日的烽火燃起時,年邁的他挺身而出,多次組織民眾支援前線抗敵。后來他又坐鎮(zhèn)滇西,指揮軍民保衛(wèi)家園。

參加重九起義 解決滇西事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全國震動。接著,湖南、陜西、江西等省相繼響應,迅速形成了全國起義高潮。時任云南督練處副參議官的李根源聞訊,與李鴻祥、唐繼堯等協商,決定推舉蔡鍔領導起義,時間定在10月30日深夜。

可是,當天傍晚,云貴總督李經羲突然召見李根源,說滇西發(fā)生“叛亂”(革命黨人張文光在騰越打響反清起義第一槍),命其率部討伐。李根源表面上表示服從命令,隨即離開總督府,趕往北校場,決定與李鴻祥會合,做好起義前的準備工作。行至半途,北校場方向傳來激烈的槍聲,起義提前幾個小時爆發(fā)了。那天為農歷九月初九,所以史稱“重九起義”。

李根源趕到,馬上與李鴻祥等指揮起義軍分頭進攻城內制高點圓通山、五華山及軍械局、造幣廠等要地。頓時,“城內槍聲隆隆,火光燭天”。蔡鍔見“城內大火沖天”,又接到李經羲要他進城“平叛”的電話,知道革命黨人已提前行動。乃傳令鳴號,集合部隊,宣布革命宗旨和作戰(zhàn)方略,要求官兵“同起義軍,革命清廷,驅逐漢奸,復我山河”。起義軍一路廝殺,浴血奮戰(zhàn),連續(xù)突破清軍的防線,至第二天中午,昆明全城光復。李經羲倉皇逃走,避匿民宅。隔天,云南都督府成立,蔡鍔被公推為云南都督。李根源任軍務部總長兼參議院院長,協助都督實行一系列具有民主主義色彩的改革。首先,撤換一批貪污腐敗的縣知事和其他地方官吏,任用同盟會會員和同情革命人士為各部門負責人,提拔大批進步的青年軍官。其次,開辟財源,節(jié)儉開支,制定新的財政制度。再次,振興地方教育事業(yè),改良私塾,普及小學教育。最后,根據省內實際,從鹽務、礦務入手,制定墾荒、森林、畜牧章程,大力發(fā)展農商、畜牧、工藝事業(yè),設立模范工廠,開拓市場。又重視鐵路、電訊、郵政、航運和公路建設,改善交通環(huán)境。這些措施對安定地方秩序,發(fā)展地方經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李根源在云南起義前后所作出的貢獻,受到時人的廣泛贊許。

正當大家日以繼夜地投入新政府的各項工作時,滇西地區(qū)傳來了反清武裝火拼的不利消息。原來,張文光領導的騰越起義勝利后,按照事先部署,起義軍兵分三路出發(fā),預定在大理會合,然后直奔省城。當起義軍到達大理時,遭到已經反正的大理軍隊的阻擊,雙方激戰(zhàn)三天,傷亡慘重,釀成親痛仇快的滇西事變。如何妥善解決這場事變,關系到云南全省的光復和穩(wěn)定。云南都督府緊急商討對策,決定任命李根源為陸軍第二師師長兼迤西國民軍總司令,率兵西進,全權處理這場事變。

▲從漢川開赴前線的起義軍

12月17日,李根源率部抵達大理。他將司令部設在大理提督府,著手恢復各級行政機構,并限期建立各縣自治公所、商會等組織,管理地方財政,籌劃工商、農牧、財政、教育等各項建設事業(yè)。同時,向滇西軍政府提出裁兵、停止捐派等九條建議,表示滇西地方官由省里任命,只懲辦少數肇事將領。由于這些措施切合實際,寬嚴相濟,受到張文光為首的當地政府的歡迎,為最終解決滇西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李根源又致電云南軍政府,請求授予張文光為云南協都督兼騰越鎮(zhèn)總兵,張部彭蓂、由云龍、李學詩等為統領或知府。這樣既按撫了地方實力派,又加強了軍政府對該地區(qū)的領導。

不久,李根源又馬不停蹄地來到騰越。初步弄清當地情況后,決定從財政、人事兩方面入手,整頓行政管理機構。首先,命令停止捐派,以阻斷地方武裝的財源。其次,委派可靠的官吏,逐步收回地方行政權。接著,著手整編西防軍,將原滇西軍政府三十余個營縮編為十一個營。在這次裁軍過程中,部分散兵與土匪勾結,趁夜叛亂,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李根源與張文光商量,決定先安撫、給重餉以解散亂兵,然后由張文光出面調統帶到騰越,訊明正法示眾。李根源率兵逮捕反叛營長王太潛,立即正法。又誅殺叛變官兵二三百人,以及一批不法劣紳、土棍、匪徒等。經過上述措施,局勢才漸漸穩(wěn)定下來。

調查吳郡古跡 發(fā)起新村建設

民國成立后,李根源離開云南,入京當了國會議員。袁世凱想收買他,聘任其為總統府高等顧問,月薪八百元(銀元),遭斷然拒絕。黎元洪繼任總統后,特邀李根源北上襄助,先后任命為航空督辦、農商總長,兼署國務總理。1923年10月,曹錕賄選總統,李根源堅決抵制,憤然脫離北洋集團。三年后,他退隱蘇州,奉親讀書為樂。他非常關注當地文化建設,發(fā)現蘇州一帶文物古跡很多,但損毀嚴重,遂決定憑一己之力,步行調查文物的分布情況,以便更好地加以保護和利用。

1926年春天,無官一身輕的他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吳郡訪古之旅。其時,他經常與蘇州文人詩酒唱和,聚會暢談。訪古期間,因幾個月沒有露面,便有人揣測,說他耐不住寂寞,跑到北京搞政治去了。后來真相大白,他正在調查搶救蘇州文物古跡,謠言不攻自破。

蘇州是有名的江南水鄉(xiāng)地區(qū),河道縱橫,湖泊眾多,鄉(xiāng)民出行一般靠木船代步。臨出發(fā)時,他特地在胥門棗市橋買下一只小船,雇人搖著,沿路踏看名勝古跡。進出西山一帶,交通更加不便,亂石成堆,人跡罕至。他只好舍舟登岸,翻山越嶺,訪求古文物與古墓葬。有些地方棺材浮厝,尸臭撲鼻。他硬是克服種種困難,堅持步行踏勘,每次發(fā)現新的文物,必仔細辨認,并詳細記錄。晚上返回小船,局促于艙內,在一燈如豆的油盞下,整理白天的筆記,撰寫游覽概況。

有一次,他來到一座荒山亭子前,偶然發(fā)現有“宋刻黃安仁”幾個模糊大字,一陣驚喜襲上心頭。急忙拂去塵土,仔細察看一番,發(fā)現其中兩行十字外露,還有八個字在二仙亭下,被亭檐柱石遮掩著。情急之下,他拿起工具就在亭子上鑿孔,直到看清全部文字,內有極其可貴的“紹圣四年”幾個字。他顧不得包扎一下鑿孔時受傷流血的手指,如饑似渴地閱讀起石刻文字來。根據刻文記載,他認為附近劍池西側墻壁上很可能還有古人的石刻,可是他架好梯子一直爬到最高處,搜遍全石,只有一些晚期詩文,并沒有宋代刻文。由此,他大膽推斷石壁上的早期刻文很可能被后人磨毀,而代之以他們自己的詩文。參考文獻材料,磨毀刻文者應是清人佟彭年和浙人王成瑞。他感到十分痛心,在筆記中記下這種毀壞文物的劣跡。

▲云南陸軍講武堂舊貌

李根源是前清的一名秀才,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好吟詠唱和,尤其喜愛金石書畫。過去騎馬打仗,總是行色匆匆,可每到一地,仍抽時間尋訪當地古跡。有時帶著部下到野外訪碑尋墓,遇到不清楚的情況,必虔誠地請教當地居民。又親自剝蘚洗苔,辨別那些倒臥在野地里的殘碑斷磚上的刻文,并隨時記錄下來。他在蘇州調查走訪,更是不肯錯過任何古物、古跡。像吳梅村、金圣嘆、惠棟、朱柏廬等名人的墓園,他都尋訪不止一次。他還冒著被湖匪綁架的危險,乘船去漁洋山考察董其昌墓,經過實地調查,他對董墓所在地提出了懷疑,并發(fā)現一塊董氏后裔爭訟的碑石。那次調查他又有另外的收獲,在堯峰山見到一處楊氏墓穴,墓道長百余丈,并有三道牌坊,認為這座墓建筑精美,是蘇州西部最考究的古墓。正是這樣的用心訪求,他對吳郡風物越來越稔熟,由此而精心編寫的《吳郡西山訪古記》,資料翔實,考證可信,成為一部頗具史料價值的地方文物“詞典”。

李根源在蘇州還致力于新村建設,努力改變村民的生活狀況。他和耆紳張一麐、黃炎培等發(fā)起建設善人橋新村,成立實驗農村辦公室,并召開善人橋實驗農村成立大會。那天他坐一輛獨輪車,帶著兒子李希泌前往會場。1931年,善人橋農村改進會正式成立,張一麐和他擔任正副主席,改進會有正式委員十二人。

蘇繡是聞名中外的優(yōu)秀民族工藝,在蘇州一帶盛行上百年,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李根源和張一麐建議設立合作社,實行鄉(xiāng)村產業(yè)化生產,以提高經濟效益。他們從歐美引進新型圖案,豐富蘇繡的內容,擴大產品種類。又開辦刺繡傳習所,培訓學員,并將他們的出品由合作社經銷到海外,增加農民的收入。善人橋區(qū)還十分重視民眾教育,除建立民眾教育館、民眾茶園外,還著手開辦補習學校,邀請各方面的專家,進行循環(huán)演講。李根源經常深入到百姓的茶園,向茶客發(fā)表演說,勸告鄉(xiāng)民勤于生產,節(jié)儉辦紅白喜事。

過去蘇州小王山附近沒有學校,每天小學生需要走幾里路去藏書廟小學念書。李根源看在眼里,急在心頭,遂集資修建五六間平房,創(chuàng)辦了私立闕塋小學,解決了周圍幾個村莊小孩上學的后顧之憂。他一不做,二不休,還出資辦了成人夜校,利用闕塋村舍上課。這批學生都是成年農民,文化程度參差不齊。他仿效小先生制,選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師授課,自己坐在教室旁聽,有念錯或講錯的地方,立即加以改正。夏天的夜晚,鄉(xiāng)間蚊蠅成群,上課時大家拿著蒲扇,一邊趕蚊子,一邊聽課做作業(yè),形成一幅有趣的場景圖。

李根源關心當地群眾的生活和合法利益,對違法的事,敢于出面據理力爭。有一次,皋橋羊肉店用船載羊進城,經過閶門水城關卡,有個水警敲詐勒索,不但私自收錢,還強行牽走一只肥羊。村民前來求助,李根源聽后非常生氣,馬上給警察局打電話:“我的鄉(xiāng)親,誰敢欺侮他們,很大很大的一只羊,被那個混蛋搶走了,一定要懲辦!”結果那名水警送還了羊,還被關了三天。從此,蘇州人都知道,開羊肉店的是李根源的鄉(xiāng)親,大家都另眼相看。直到今天,蘇州城里開羊肉店的大多還是藏書鎮(zhèn)(原善人橋鄉(xiāng))人。

義葬抗日英烈 坐鎮(zhèn)保山拒敵

1932年初,日本侵略者悍然進攻上海及其附近地區(qū)。面對強敵的野蠻行徑,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兼副總指揮蔡廷鍇激于民族義憤,在未接到抵抗命令的情況下,奮起抗敵。李根源聯合愛國耆紳張一麐、劉正康等,組建蘇州民眾抗敵后援會,積極支援前線戰(zhàn)士。他不顧病體,多次組織募捐,指揮護理傷員,輸送彈藥物資。十九路將士堅守上海一個月,斃敵萬余名,迫使日寇三易主帥。但終因蔣介石不肯派部隊增援、不給補給,使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傷亡慘重,被迫退守蘇州。

淞滬抗戰(zhàn)結束后,由蘇州紅十字會、昌善局從前線運回的傷兵中,有78人因傷勢過重而犧牲。李根源與蘇州愛國紳民將這78位烈士擇棺材殯殮,安葬于馬岡山麓,并親筆題寫“英雄冢”三個隸書大字。那天,他披麻戴孝,走在執(zhí)紼送葬隊伍的最前面,心情極為沉痛悲憤。他還親自撰寫碑文,頌揚烈士英雄事跡。以后,他每年都組織當地民眾公祭英烈,又熱心接待前來吊祭的烈士眷屬。有一次,駐蘇州的宋希濂部特派一個團的官兵,到馬岡山參加祭奠活動。李根源帶領鄉(xiāng)紳、愛國群眾和學生數百人聞訊趕到,發(fā)表慷慨激昂的演說,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拯救中華民族”等口號,氣氛異常悲壯。

“七七事變”發(fā)生不久,日寇再次進攻上海,遭到我愛國軍民的殊死抵抗。李根源與蘇州愛國人士在閶門外農業(yè)學校成立各界抗敵后援會,籌劃支援前線。他不顧舊病復發(fā),經常跑到金門等處發(fā)動募捐、指揮護理傷兵、輸送彈藥物資。妻子馬樹蘭也積極參加為前方將士縫制棉衣、布鞋等活動。他和張一麐等去沈家橋勞軍,拜見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馮玉祥、張治中等人,激勵官兵奮勇殺敵。又倡議組織老子軍,并親任老子軍參謀長。組織紅十字會赴上海搶救傷員,并運送殉國將士遺體1200多具,安葬于蘇州善人橋。因為時間緊迫,有些烈士只能合棺埋葬。又由于“英雄?!笨盏赜邢?,他設法尋找新的墓地。他的義舉感動了當地陳姓族人,毅然捐出靈巖山下祖塋地四十余畝,以續(xù)葬其余陣亡官兵的忠骸。鄉(xiāng)民諱稱抗日英烈為“傷兵”,所以一直把這處墓園叫作“傷兵墳山”。

李根源等人的抗日后援工作,引起全國愛國人士的關注。郭沫若曾慕名到蘇州采訪李根源和張一麐,回去后在上?!洞蠊珗蟆飞习l(fā)表戰(zhàn)地通訊,贊揚兩人為國家的“大老”,還風趣地把張比作諸葛亮,把李比作關云長,一時傳為美談。陪都重慶時期,畫家徐悲鴻得知李根源在蘇州兩次披麻戴孝安葬抗日將士,又讀了李所寫的愛國詩句,深受感動,精心創(chuàng)作了巨幅名畫《國殤圖》。畫冊中李根源執(zhí)紼走在送葬隊伍的前列,滿懷悲憤之色,栩栩如生。此畫乃作者的得意之作,可惜幾經戰(zhàn)亂,散佚不全,如今僅存李根源畫像部分。

1938年夏,李根源回到云南,被聘為省政府顧問。他宣傳“云南人的真精神”,主張為抗戰(zhàn)“拼死”,勝利一定屬于中華民族。1942年5月,日寇從緬甸侵入滇西,怒江以西的大片國土淪陷。他不顧年老體弱,主動請纓,奔赴前線,指導滇西抗戰(zhàn)。

李根源趕到滇西重鎮(zhèn)保山,發(fā)現城區(qū)已被炸得破爛不堪,當即組織人員清理廢墟,防止瘟疫流行;又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慰問難民、僑民。6月初,在保山金雞村召開軍民大會,駐地官兵及地方各級長官和紳民代表數百人出席。李根源在會上發(fā)表演說,稱保山乃滇西戰(zhàn)略要地,對抗擊日寇收復失地,意義重大,希望與會人員都能負起保衛(wèi)保山的重任。建議鄉(xiāng)鎮(zhèn)組織義勇自衛(wèi)隊,巡邏站哨,防奸防盜,協助國軍作戰(zhàn),完成支前任務。這次會議開得非常成功,使民眾堅定了抗日的信心。會后,他發(fā)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書》,通篇充滿著殺敵衛(wèi)國的愛國情懷,在當時引起很大的反響。

破例錄用朱德 師生情深意篤

二十世紀初的云南陸軍講武堂,堪稱培養(yǎng)軍事人才的搖籃。時任講武堂監(jiān)督李根源剛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回國,意氣風發(fā),開始了自己的人生事業(yè)。

1909年春天,朱德和好友秦昆離開四川儀隴老家,千里迢迢赴昆明報考陸軍講武堂。經過測試,兩人的成績都達到錄取要求。當時講武堂有一條規(guī)定,暫時不招錄外省籍考生。秦昆臨時冒用云南籍,才被順利招進學堂??墒侵斓氯鐚嵦顚懠灒Y果名落孫山。

眼看盤纏將盡,生計無著,朱德只好先去當兵,接受士兵訓練。幾個星期后,講武堂補行招生。這次朱德吸取教訓,假稱為云南臨安府蒙自縣人,姓名用的是朱玉階。因為成績優(yōu)異,又是云南籍,自然被錄取了。可是,入學不久卻遇到了麻煩,因為冒充云南籍的事被學校發(fā)覺,按制度應當開除。是否勸退這樣一名品學皆優(yōu)的學員,學校內部有不同意見。主持校務的李根源力排眾議,說:“籍貫錯了改過來就可以,不要為這樣一個問題把一個不遠千里跋涉來投考講武堂的有志青年拒于校門之外?!本瓦@樣,朱德留了下來。事后朱德曾感慨地說:“這是我尋找多年的地方!”“我一心一意投入講武堂的工作和生活,從來沒有這樣拼命干過。我知道我終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國于水火的道路?!痹谥v武堂學習期間,他加入了同盟會,開始了自己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輝煌軍事生涯。

在講武堂,李根源經常給學生灌輸民主革命思想,又嚴抓軍事訓練。朱德從中受到許多革命的啟發(fā),認為李根源是值得信任的老師,于是常找機會與他接觸。李根源也十分喜愛這名學生,給朱德很多鍛煉的機會,凡全校性會操和接受檢閱,總是指定由朱德來指揮和喊口令。那時,教官隨意打罵學員的情況比較普遍。有名叫顧品珍的教官就因無理責罰學員,遭到朱德的批評,心里很不滿。一次,朱德放假外出,因事回校晚了幾分鐘,點名時未到。顧品珍便大發(fā)雷霆,不僅當眾給予嚴厲訓斥,還不容許他解釋。朱德不服,當面頂撞了幾句。盛怒之下,顧教官向學校當局報告,要求開除朱德的學籍。李根源聽了顧品珍的講述后,心平氣和地說:“我們創(chuàng)辦講武堂的目的,便是一清二楚的。我們不需要培養(yǎng)唯唯諾諾、循規(guī)蹈矩的學生,而是要培養(yǎng)像朱德這樣朝氣蓬勃、跅弛不羈之才。”顧聽了監(jiān)督的勸告,無言以對,心中的怒火也漸漸平息下來。從此,顧教官改變了對朱德的態(tài)度,師生關系漸漸融洽起來。

李根源一直關心學生的發(fā)展和前途。抗戰(zhàn)時期,朱德擔任八路軍總指揮,后來又任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正在長沙賦閑的李根源聞訊,非常高興,立即致電祝賀。朱德接到賀電后,通過八路軍駐長沙辦事處主任徐特立,捎信向老師表示問候和感謝。有一次,朱德回延安參加黨中央會議,途經西安時,前去探望老師。當時,李根源住在西安郊區(qū)宋家花園??紤]到朱德從七賢莊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到宋家花園太遠,路上又不夠安全,特派兒子李希泌去見朱德,告訴朱德西安情況比較復雜,請其不要去宋家花園了,并再三叮囑出入要注意警戒,以防萬一。朱德讓李希泌回去告訴老師,不要為此替他擔心。最后,師生相見,感慨萬千。李根源告訴朱德,他開始接觸馬列主義,認識到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上眢w欠安,不然就去蘇聯游歷學習。朱德擔心老師太過興奮,對心臟不利,因此只坐半個小時便起身告辭。過了兩天,朱德第二次登門拜訪,將一本剛出版并由毛澤東親筆簽名的《論持久戰(zhàn)》送給老師。交談中,朱德鄭重委托老師捎信給云南的龍云、四川的王纘緒等地方實力派,勸他們堅定信心,務必抗戰(zhàn)到底。臨別時,朱德祝恩師早日康復,期望師生能再次相見。

解放初期,李根源應邀北上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甫抵北京,朱德便跑到遠東飯店看望老師,幾天后還在頤和園設宴招待老師一行。1951年,李根源參加西南軍政委員會會議,暫住山城重慶。因不習慣當地潮濕多霧天氣,時常鬧病。朱德聽說后,即電告中共西南局統戰(zhàn)部門,派人護送李老先生到北京就醫(yī)。在京期間,李根源受到朱德多方面的照顧,不僅親自過問其生活、醫(yī)療事宜,還經常到病房探望,贈送藥品、補品、布料等。

1965年6月,李根源病危,北京醫(yī)院向朱德作了匯報。朱德親臨醫(yī)院看望,但老人已昏迷不醒。李根源去世后,年近八旬的朱德拄著拐杖,赴嘉興寺親自主持了追悼會。誠如朱德的女兒朱敏所說的,“先父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得到李根源先生的大力幫助。李根源先生籌辦的云南陸軍講武堂是先父踏上拯救祖國道路的起點……先父與李根源先生的交往長達半個多世紀,他們是師生關系、朋友關系、同志關系,結下的終生情誼,難能可貴,令后人敬仰和敬佩”。

來源:《文史天地》雜志總第219期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