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致屈原的悲劇的原因是什么 悲劇的原因
導(dǎo)致屈原的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在戰(zhàn)國時期出生高貴的屈原為何會在最后會落下投河自殺的悲慘結(jié)局呢?其中造成屈原如此悲劇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讓小編對此來詳細(xì)介紹下吧造成屈原的主要原因,不清楚的可以進(jìn)來看看。
臣下的忠誠總敵不過枕邊的曼語輕風(fēng)
魏王曾送給楚懷王一大美女,鄭袖假意對其示好,取得信任。
這還得到懷王的贊賞:“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鄭袖知寡人之說新人也,其愛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過了一些日子,鄭袖裝作十分關(guān)心地對新美人說:“妹妹,你真漂亮,難怪大王喜歡你,只是略感你的鼻子大了一點,所以,你以后見到大王時,最好把你的鼻子稍加掩蓋!”
新美人真的聽了她的,以后見到楚懷王后便捂著鼻子。
楚懷王十分不解,便問鄭袖何故。
鄭袖說:“我知道,她是嫌棄你身上有一股狐臭味,討厭聞!”
結(jié)局可以猜得到了,新美人的鼻子被割了……
遇到這樣的女人,屈原只能被屈了。
到了這里,造成屈原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是呼之欲出了。
不過我們先來看看,《漁父》中屈原與漁父的對答,實在太精彩了。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p>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淺論屈原悲劇人生的自身原因
屈原在《離騷》中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也就是要告訴我們他在吉利的時辰出生于高貴的家族,可謂根正苗紅。屈原是楚國的同姓貴族,注定他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進(jìn)入統(tǒng)治者的隊伍。同時,“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具備了優(yōu)越的出身,同時按他自己來說,不斷的加強(qiáng)自身修養(yǎng),使自己具有“內(nèi)美”,“扈江蘺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他所佩戴的江蘺、辟芷和秋蘭正式他美好品質(zhì)的象征。屈原既有高貴的出身,又有美好的品質(zhì),他的政治前景將一片光明。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qiáng)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痹谇母哔F出身和“內(nèi)美”的條件上,屈原得到懷王的信任,“王甚任之”。在這樣的情況下,屈原建立了高度的自信,自己各方面條件優(yōu)越,懷王又信任,自有天下非我莫屬的優(yōu)越感。他覺得“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dǎo)夫先路也”,懷王應(yīng)該聽自己的,在自己的引導(dǎo)下實行“美政”,使楚國強(qiáng)大起來,重新稱霸諸侯。屈原給自己的定位是行端品正、好修愛潔、正氣沛然的君子,同時是振興楚國、輔佐楚王的賢臣。這樣,屈原在自己的政治美好憧憬中建立了高度自信。那些小人屈原不屑與為伍,對他們極端的憎惡,“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整個出過只有他在上下求索,國中小人蒙蔽圣聽;“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申述自己不能與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性。這樣,屈原在自己出身、內(nèi)美、懷王的信任和與小人的對比中建立了高度自信。
司馬遷在講到屈原的前期得到的重用,下面又說“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屬草稿(二)未定。上官大夫見而奪之,屈原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彼抉R遷把屈原的被疏原因歸結(jié)為上官大夫的誣陷,但我認(rèn)為除了這個原因,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屈原不識君王,他沒有認(rèn)清楚自己的君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把自己的所有的政治希望寄托于懷王身上,但懷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值得他托付理想嗎?他不知道,可以說對于懷王,屈原的認(rèn)識是模糊的,他缺乏辨析的能力,是他的這種能力的缺失導(dǎo)致他的失敗,他的悲劇。他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一個根本靠不住的人,失敗也是必然的。我們舉個例子看看懷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秦惠王為破壞楚與齊的合縱,派張儀到楚國行詐,詭稱如果楚與齊絕交,“秦愿獻(xiàn)商、於之地六百里?!庇薅澋某淹蹙馆p信張儀,一方面與齊絕交,一方面派人到秦接受土地。可是張儀卻對楚使者把“六百里”說成“六里”。這樣一來,“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漸,斬首八萬,虜楚將屈旬,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lán)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睆垉x聞,乃曰:“以一儀而當(dāng)漢中地,臣請往如楚?!比绯?,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shè)詭辯于懷工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fù)釋去張儀。因為從這一段歷史可知,楚懷王對齊國因貪心而與之絕交于,為了空頭許諾的六百里地卻與自己的盟友絕交,明白人都看得出只是秦國的詭計,等到上了當(dāng)了卻又意氣用事,不顧秦強(qiáng)楚弱的現(xiàn)狀發(fā)兵攻秦,最后失敗。可面對秦后來割漢中之地求和時,懷王竟不要國土而要張儀,張儀到楚國,懷王沒有懲罰他,反而被張儀忽悠,放了張儀。到后來“秦昭王與楚婚”,被秦拘禁,落得客死異鄉(xiāng)的下場。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懷王有多么的無能?!峨x騷》中說“何桀紂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奔怒。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閨中既以邃遠(yuǎn)兮,哲王又不悟。屈對懷王發(fā)這么大的怨氣,只能證明他對懷王所抱的期望值太高。舉堯舜以光明正大的作風(fēng)到了治理國家的正確途徑,與架封的猖狂放肆以至寸步難行相對照,給懷王提供前朝的借,就簡直是迂腐到了對牛彈琴的地步。其實,屈原對這個問題也并不是完全沒有察覺。試看《離騷》中的“不量鑿而正柄兮,固前以范釀”兩句,說明屈原已經(jīng)考慮到了這個問題。這里的“鑿”,是木工安插樺頭的孔,而“樺”,就是樺頭。這兩句的字面意義是:不量好樺眼就安放樺頭,這本是前代的賢人被剁成肉的原因?!胺夺劇本褪侨忉u,是古代殺人碎其骨肉剁成肉醬的酷刑。顯然,這說明屈原已經(jīng)識到自己為懷王所做的一切,正像一個愚蠢的木工不看樺眼的大小卻要安放樺頭一樣,其果是一定要失敗的。問題是屈原看到了這一點后,不是從積極的角度,或者可以說,他沒有一個政治家的高度去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而是消極地認(rèn)可自己也像前賢一樣,應(yīng)該被剁肉泥。這其中屈原也是有責(zé)任的。
其實面對昏庸的君王,屈原還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退而從事理論研究。把自己的治國方略形成一套理論,留給后來的楚國人,他的理想是可以實現(xiàn)的。正如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得不到各國君王的信任和重視,但他退而著述,擁有自己完整的政治理論。為后來秦國的一統(tǒng)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同時法家的思想也一直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政治。但屈原沒有這么做,這就要說到我們要討論的下一個原因:屈原的政治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