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明朝帝師是什么職業(yè)?明朝的帝師是怎樣產生的

2017-03-12 14:57:19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明朝帝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政治群體。這乃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所決定。開國皇帝朱元璋誅殺宰相胡惟庸之后,由此擔心大權旁落,遂永久廢除了宰

明朝帝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政治群體。這乃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所決定。開國皇帝朱元璋誅殺宰相胡惟庸之后,由此擔心大權旁落,遂永久廢除了宰相制。由皇帝直接管理國事,領導群臣。由于少了宰相這個環(huán)節(jié),皇帝便變得格外繁忙。朱元璋于是找了幾位顧問集中在文淵閣幫他處理事務,這便是內閣的由來。最初的內閣其實就是一個秘書處,官階最隆者也不過五品。但是,凡入選者都必須是士林公認的飽學之士。演變到后來,凡入閣當輔臣者,首先必須取得大學士的頭銜。

明朝的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每次會試中進士者,必會選拔20名左右的青年才俊,到翰林院繼續(xù)深造。凡選中者稱為庶吉士,深造期限一般兩年,優(yōu)秀者便留在翰林院充任講官、詞臣和史官。這個講官,就是給皇帝授課的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講官都擁有帝師的身份。所謂帝師,一般都是先當太子的老師。凡被立為太子的人,便自動獲得儲君的身份。明朝對于儲君的教育相當重視。管理太子的事務機構叫詹事府,與之平行的還有一個左春坊,是專門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門。凡講臣、詞臣、史官這三種歸口翰林院管轄的文臣,都有資格獲選為太子師。凡選為太子師者,時人便以“儲相”待之。

每當皇帝駕崩后,太子登基,一般都會啟用自己的老師進入內閣擔當輔臣乃至首輔。明朝內閣,雖然最初的創(chuàng)設只是秘書機構,但自永樂后期,特別是宣宗皇帝之后,基本上成了國家的行政中樞。

其權力與地位均在六部之上,內閣首輔實際上變成了沒有宰相頭銜的宰相。因此,明朝帝師除洪武、永樂兩朝之外,經歷大都清晰可尋,依次是:庶吉士——翰林院文臣——太子師——帝師——內閣大學士。

通過以上演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明朝帝師不可簡單以教師身份看待。他們其實是各個時期重要的政治家與國務活動家。他們的學術思想、政治觀點以及處事方法,不僅影響到皇帝,更影響到明朝的治國方略。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