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陳炯明與孫中山關系 究竟是誰背叛了誰?
陳炯明:推動廣州由“府”變“市”
陳炯明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爭議頗大的人物,也是最具影響力的時事人物之一。他與孫中山的分合恩怨,他“聯(lián)省自治”的政治主張和實踐,成為無數(shù)人研究的對象。有人指責他叛變了革命,有人稱他是中國“聯(lián)邦憲政”的實踐者,還有人對他的地方建設,尤其在廣東地區(qū)的建設成就贊譽有加。對于這樣一個復雜多面的人物應當如何解讀?
設廣州為全省首善之區(qū)
陳炯明在廣東期間,在地方建設方面建樹頗多。對此,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段云章和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倪俊明在《陳炯明與地方建設》文中有著深入的分析。
1918年改組軍政府時,當局根據胡漢民的建議設立市政公所。1918年10月,廣州市政公所成立,設于育賢坊的禺山關帝廟。這是廣州第一個近代意義上的城市行政機關,也是廣州有正式專管市政機關的開始。
1920年,粵軍回粵趕走了軍閥莫榮新等人后,陳炯明被孫中山任命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對于廣州市政規(guī)劃尤其盡力,就職后“首倡地方自治,以為各省先導;并以廣州為全省首善之區(qū),市政規(guī)劃,刻不容緩”,成立了法制編撰委員會,孫科也是會員之一。因為孫科“留美多年,對于市政素有研究”,因此受委托很快起草了《廣州市暫行條例》。1920年12月23日,陳炯明將這一參照美國市政制度的最新發(fā)展趨勢設計的條例親自公布。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正式設立,采取市長制,孫科任第一任廣州市市長。據說關注V信可以約戰(zhàn)到天亮:bgnihuai
首屆市府六個局長全是“海龜”
研究者指出,市政委員會時期的廣州市政府是邁向近代化城市政府的真正開始。市長雖然還不是民選產生,但是已經有了立法監(jiān)督機關的設置。如果說市政公所還是一個不完全的市政機關,那么廣州市政府的設立則表明了市行政權的統(tǒng)一和完整,也標志著廣州真正進入一個近代化的城市政府時代。
除了機關組織結構的變化,廣州的市政管理方法也向近代化邁進。民國廣州市政之所以得到時人的稱譽,重要原因之一是主持市政者的組成。首屆市政府成員組成充分體現(xiàn)了市政管理人才專門化的原則:市長孫科是孫文之子,為美國加州大學市政科的畢業(yè)生;屬下六局局長三人是美國留學生,兩人是日本留學生,一人是法國留學生。市政府其余職員中也有20余人曾受過西方的大學教育,政府中受過中高等教育的占89%。因此人言:“廣州市長局長,盡留學專門家,其他職員有專門學識者至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汲引新人才,可謂至矣”。
此外,當時的廣州市政府職員年輕化傾向十分明顯,25~50歲的青壯年占到75%,正是年富力強,且具有相當?shù)淖兏锱c創(chuàng)新精神。
推動騎樓景觀,建設“見稱于國內外”的模范城市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廣州城市發(fā)展最快的時期,廣州在軟硬件方面都取得了飛速的進展,包括筑路、園林、治安、衛(wèi)生、教育等各個方面。一系列開風氣之先的做法,令廣州博得了“模范市政之譽,見稱于國內外”的美名。
陳炯明推動廣東省會警察廳頒布了《取締建筑章程及施行規(guī)則》,其中規(guī)定:“凡堤岸及各馬路建造屋鋪,均應在自置私地內留寬八尺,建造有腳騎樓,以利交通。至檐前滴水須以水槽、水簡引水透入明渠,不得另設檐篷,致礙行人而傷堤路。”由于騎樓街道被視為城市馬路近代化的理想方案,因而,民初廣州建造的馬路大多設有騎樓。騎樓成了近代廣州城市獨特的街道景觀。
1912年3月,陳炯明下令將一部分裁余民兵編為工兵,拆除正東門城墻,同時計劃辟寬馬路,開民初拆城筑路的先聲。到了市政公所時代,制訂出修建39.4公里現(xiàn)代化道路的計劃。1921年初廣州市政廳成立前,修筑成惠愛路、一德路、豐寧路、永漢北路、萬福路、百子路、德宣路、文德路、永漢南路、越華路等花砂馬路。至1921年,廣州城區(qū)內已筑成的近代馬路和街道達27公里,另有12公里馬路正在修建之中。工務局與衛(wèi)生局還用新式街溝法成功地改造了廣州市失修、水泄不暢的排污渠溝。
上世紀20年代初孫科主政時期的廣州,在觀音山、東較場、海珠三地各規(guī)劃建成一所公園,東較場公園還附設公共體育場。此外,公安局將全市分為12個治安單位,任用了4046名警察,廣州的社會風氣得到很大的改善。市衛(wèi)生局把全市分為6個衛(wèi)生區(qū),每個區(qū)有5人負責管理,全市有800名清道夫掃除大街,并有苦力打掃小街偏巷的穢物,同時在市民中大力普及衛(wèi)生知識,對浴室、餐館、旅店等公共場所的衛(wèi)生管理也制訂了新的規(guī)則。
興學興教深得人心 金融商業(yè)成功轉型
在當時主政者的構想中,廣州應當成為中國最進步的都市,于是大力興辦教育,公私學校大量涌現(xiàn)。1921年10月27日至11月7日,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第七屆年會選在廣州舉行,以廣東提案為骨干,制訂覆蓋全國的學制系統(tǒng)草案。這次年會和新學制系統(tǒng)草案使廣州成為全國教育界的焦點和關注的中心。而作為新學制試點單位的執(zhí)信學校,也成為中國最早實行新學制的學校之一。
進入民國以后,廣州傳統(tǒng)商業(yè)開始向近代轉型,而百貨商業(yè)的發(fā)展更是走在全國的前列,國內近代化的大型百貨零售店最早就是出現(xiàn)于此。如20世紀初在西關一帶的商業(yè)中心成立了光商公司和真光公司,后來又有先施百貨、大新公司等,逐漸形成了長堤、西濠口商業(yè)中心。
同時,金融業(yè)也在轉型。票號、錢莊、典當、銀爐坊等舊式金融組織日漸式微,華資銀行卻迅速崛起,廣州進入銀行業(yè)發(fā)展最興盛的時期。保險業(yè)也逐漸走向繁盛。直到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廣東仍是擁有保險公司最多的省份。
專訪近代史學者葉曙明
陳炯明與孫中山:談不上誰背叛誰
廣州日報:您曾經說過,在民國初年,有兩個最杰出的政治人物,一個是宋教仁,一個是陳炯明,能否為我們詳解一下?
葉曙明:當時大家都把共和憲政掛在嘴邊,但真懂得怎么去干的人并不多,宋教仁和陳炯明是屬于少數(shù)真心想踐行共和憲政的人。宋教仁的主要貢獻在于搭建國家政體框架、建立議會政黨和議會政府方面。而陳炯明的主要貢獻,在于推行地方自治,興學、筑路、禁賭、吏治、法治等。
廣州日報:關于陳炯明與孫中山的恩怨,您是怎樣解讀的?
葉曙明:與孫中山的恩怨,傳統(tǒng)的觀點是認為陳炯明后來背叛了孫中山。其實,陳炯明與孫中山的關系,一直是合作與共事的關系,并不是追隨的關系。早期的同盟會不是一個很嚴密的政黨,合則來,不合則去。因此,陳炯明與孫中山的分歧,是政治理念的分歧,談不上誰背叛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