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宋太祖趙匡胤為何將皇位不傳兒子而傳弟弟

2016-11-16 08:49:5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繼平定北漢后,御駕親征遼國,不料大敗,所以歸朝后對平定北漢的功臣們均沒有封賞。宋太祖趙匡胤之子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繼平定北漢后,御駕親征遼國,不料大敗,所以歸朝后對平定北漢的功臣們均沒有封賞。宋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入宮進諫,趙光義大發(fā)雷霆,趙德昭惶恐不已,回到王府后即自刎身亡。兩年后,趙匡胤另一子趙德芳突然在睡夢中暴亡。至此,趙光義身邊有可能威脅其皇位的人,就只剩下其弟趙廷美了。

太平興國七年三月,有官員向趙光義密奏趙廷美意圖謀反,趙光義當(dāng)即罷免了趙廷美的開封尹之職,改任西京留守。四月,剛剛復(fù)任宰相不久的趙普再呈密奏,指控趙廷美意欲謀反。趙光義隨即下詔審理,結(jié)果趙廷美被勒令歸還私第。五月,趙光義再度下詔貶趙廷美為涪陵縣公,流放房州(今湖北房縣),并派人日夜監(jiān)視。雍熙元年(984年),時年38歲的趙廷美在貶所抑郁而終。

趙光義即位之初,便封趙廷美為開封尹,將趙德昭和趙德芳并稱為“皇子”,這很容易給朝野上下造成一種錯覺,就是他要遵循太祖趙匡胤留下的慣例—傳弟不傳子。直到趙廷美等人被斬盡殺絕,人們才知道趙光義此前的做法只是一場政治秀。

那么,趙匡胤當(dāng)年為何不把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將弟弟立為儲君呢?這一有悖常理的做法,真是他本人的意愿嗎?答案是否定的。這是他母親杜太后的遺愿。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即趙匡胤稱帝的第二年,杜太后彌留之際忽然傳召趙普進宮。趙普來后,杜太后問趙匡胤知不知道他為何能得天下。趙匡胤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撿好聽的說:“這都是因為祖上和太后積德。”不料杜太后卻斬釘截鐵地說:“這是因為柴榮把帝位傳給幼子的緣故!倘若周朝有年長的君主,哪能輪到你當(dāng)皇帝?你和光義都是我生的,你將來要傳位給弟弟。四海之大,億萬之眾,國有長君,乃社稷之福??!”趙匡胤頻頻點頭。很顯然,杜太后傳召趙普,就是要他為這份政治遺囑做個見證。趙普當(dāng)即在太后榻前寫下這份盟約,并在末尾署上“臣普記”三個字,然后將盟書封存在一個金匱中,命謹慎可靠的宮人保管。這就是著名的“金匱之盟”。

對于這一事件,很多史書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載。一千年來,似乎沒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直到清代,才有人提出質(zhì)疑,認為盟約的內(nèi)容是虛構(gòu)的。到了20世紀,更有眾多學(xué)者紛紛撰文,提出“金匱之盟”純粹是偽造的,出現(xiàn)的時間應(yīng)是太平興國六年,作偽者當(dāng)為趙普?!敖饏T之盟”的真相果真如此嗎?

其實,問題并沒有這么簡單。

首先,杜太后一生經(jīng)歷了唐末五代,而這是一個王朝更替形同輪轉(zhuǎn)的特殊歷史時期。五代的13個帝王,沒有一個在位的時間超過10年,平均在位時間僅4年,其中有7個死于非命。試想,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誰能保證趙匡胤不會重蹈覆轍呢?所以,杜太后一生的經(jīng)驗告訴她,必須確立一個年長的儲君,才能保證大宋王朝的帝祚永昌。換言之,在大宋立國之初、根基未穩(wěn)的情況下,萬一趙匡胤遭遇不測,年僅十余歲的趙德昭是絕對無法應(yīng)付的。因此,年已二十幾歲且擁有豐富政治經(jīng)驗的趙光義,顯然是最理想的皇位繼承人。

其次,如果說“金匱之盟”是一件徹頭徹尾的政治贗品,那如何解釋趙匡胤始終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甚至終其世連王爵都不封呢?而與此相反,杜太后去世僅一個月,趙匡胤便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尹、同平章事,后又封晉王,位在宰相之上。按五代慣例,這其實已經(jīng)賦予了趙光義準皇儲的地位。由此看來,趙匡胤正是按照杜太后的遺愿,把弟弟趙光義視為既定接班人的。至于說他遲遲不愿公開盟約,可能是為了隨時掌握立儲的主動權(quán),或許必要時他也可以傳位給兒子。

既然“金匱之盟”的真實性不能斷然否定,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全都集中在了趙普身上。作為盟約唯一見證人的趙普,為何不在趙光義即位時公布盟約,而要等到太平興國六年,他的動機是什么?時隔20年才拋出來的盟約符合原貌嗎?進而言之,他和趙光義有沒有可能出于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聯(lián)手篡改盟約呢?

在考察這些問題之前,要先弄清這份神秘遺囑出籠的來龍去脈。

趙普是趙匡胤時的宰相,曾經(jīng)在趙匡胤開創(chuàng)帝業(yè)和穩(wěn)定政權(quán)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因為趙普多次反對立趙光義為繼承人,且與趙光義的心腹朝臣盧多遜不睦,所以趙光義即位后立即將他罷免,只給了他一個太子太保的虛銜。隨后的幾年中,趙普一直郁郁不得志,而且不斷遭到宰相盧多遜的排擠和打壓。憤憤不平的趙普一直在耐心地等待時機反擊。

太平興國六年九月,朝中開始有人密奏趙廷美圖謀不軌。趙普當(dāng)即意識到他東山再起的機會到了,于是在朝會上自告奮勇地提出:“愿備樞軸,以察奸變!”實際上就是向趙光義伸手要官??墒?,他這樣一個早已失勢、且與皇帝有著甚深舊怨的人,有何資格重回帝國的政治中樞呢?

趙普手中的王牌,就是那份沉睡了20年的“金匱之盟”。

據(jù)史書記載,當(dāng)天退朝后,趙普立刻給趙光義上了一道密奏,先是抱怨“臣開國舊臣,為權(quán)幸所沮”,然后便把當(dāng)年“金匱之盟”的事情和盤托出。趙光義馬上找到了趙普所說的那個金匱,打開之后看到了這份盟約,“遂大感悟”,當(dāng)即召趙普入宮,發(fā)出一句滿懷歉意的感嘆:“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幾天后,趙普被擢升為司徒兼侍中,重新回到了帝國權(quán)力的中樞。

又過了幾天,趙光義忽然向趙普提出了一個重大而敏感的問題—接下來皇位應(yīng)該怎么傳?趙普斬釘截鐵地說:“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趙光義非常滿意,再度任命趙普為宰相。

僅僅半年之后,趙廷美謀反案爆發(fā),盧多遜也被牽連而死。趙普總算如愿以償,既恢復(fù)了相權(quán),又整死了老對手,而且與趙光義前嫌盡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趙光義也終于解除了后顧之憂,替自己的嫡系子孫消滅了所有潛在的皇位爭奪者,保證了帝祚的一脈單傳。

“金匱之盟”出籠前后發(fā)生的這一切,到底意味著什么?

如果趙光義打開金匱后,得到的僅僅是杜太后命趙匡胤傳位給他的遺囑,那么對于已經(jīng)在皇位上坐了五年多的趙光義而言,這份遲到的合法性依據(jù)還有多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如果趙普所提供的盟約僅僅如此,身為皇帝的趙光義會向這個歷來阻撓他當(dāng)皇帝的人坦誠道歉嗎?如果他當(dāng)皇帝是杜太后的遺命,連趙匡胤都不敢違背,這不是反而證明當(dāng)初趙普極力反對趙光義即位是錯的嗎?這時候道歉的人應(yīng)該是趙普,怎么可能是趙光義呢?

久經(jīng)宦海的老政客趙普隱忍了這么多年,如果此刻拋出來的僅僅是這么一份不痛不癢的盟約,他憑什么能重獲相權(quán)?憑什么能把趙光義的股肱之臣盧多遜一舉扳倒?不要說他根本做不到,趙光義也不可能讓他這么做。

那么,這一切不合情理的問題究竟該如何解釋?換句話說,“金匱之盟”的原始內(nèi)容,難道僅僅是趙光義和趙普所公布的這些嗎?

在《宋史?趙廷美傳》中,我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些至關(guān)重要的線索:“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fù)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薄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趙光義和趙普所公布的“金匱之盟”,人們稱其為“獨傳約”,即由趙匡胤傳位趙光義,一傳而止。而《宋史》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所載的,可稱其為“三傳約”,即趙匡胤傳位趙光義,趙光義傳位趙廷美,趙廷美傳趙德昭。有此三傳,皇位仍回太祖一系,既保證了國有長君,又能讓趙匡胤蔭及子孫。

至此,“金匱之盟”的真相終于浮出水面。一切不合情理、懸而未決的問題終于都有了答案。

正因為原始盟約是“三傳約”,所以趙光義即位之初,老謀深算的趙普才不急于打出這張王牌。試想,趙光義剛剛即位,肯定不可能馬上下手翦除弟弟和兩個侄子,他需要作秀,需要時間鞏固權(quán)力,同時還需要等待下手的時機。而趙普正是看到了這些,才不愿意過早打出這張牌,因為這是決定他后半生命運的唯一的政治資本,倉促出牌或許能獻媚于一時,但不能保富貴于一世。所以他寧愿選擇繼續(xù)隱忍,和趙光義一樣默默等待最佳時機的出現(xiàn)。

機會終于出現(xiàn)在太平興國六年。當(dāng)趙光義決定動手除掉趙廷美的前一刻,趙普毅然拋出深藏了20年的“三傳約”。

真實的“金匱之盟”出現(xiàn)在這一刻,除了諂媚外,更多的已具有了要挾的意味。試想,如果趙普孤注一擲獨自公開“三傳約”,那趙光義就會陷入完全被動的境地,無論如何都要把皇位傳給趙廷美。趙普當(dāng)然不會做出這種兩敗俱傷的事情,但是他不做不等于他沒有這么做的資本。所以,當(dāng)趙光義打開金匱后赫然發(fā)現(xiàn)對他極為不利的“三傳約”時,其驚駭是可以想象的。這時候,他甚至?xí)屑ぺw普,因為趙普一直替他保守著這個驚天的秘密。所以,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身為皇帝的趙光義才會主動向這個宿敵拋出橄欖枝,并且誠懇地道歉,隨后又將他擢升。也正為此,趙光義才會向趙普發(fā)出試探:既然你給我看的這份盟約是“三傳約”,那依你的意思皇位以后該怎么傳?

趙普回答得非常漂亮,既不失自己長期以來所堅持的立場,更是堅定地表明自己此刻絕對是趙光義的同盟。而且使趙光義非常滿意,再度感動不已,所以忍不住跟趙普吐露了一句心里話:“朕幾欲誅卿!”至此,這對多年的老冤家終于冰釋前嫌,握手言和。

既然兩人都認為“三傳約”是不合理的,那要怎么辦?一個字—改!于是,記載著“三傳約”的“金匱之盟”,經(jīng)過趙光義和趙普的篡改,公之于眾的時候已經(jīng)變成了“獨傳約”。也就是說,最重要的原始內(nèi)容被刪掉了!

半年之后,趙光義和趙普便聯(lián)手展開了打擊趙廷美的行動,直到將他迫害至死。當(dāng)然,出于利益的交換,趙光義不得不把自己的心腹、趙普的政敵盧多遜出賣了,讓他和趙廷美一起殉葬。

綜上所述,“金匱之盟”并不是徹頭徹尾的謊言,而是經(jīng)過改造的政治贗品。該盟約訂于建隆二年,原始內(nèi)容是“三傳約”,目的是既保證國有長君,最后帝位又傳回趙匡胤一系。而太平興國六年公布的“金匱之盟”,則經(jīng)過了趙光義和趙普的篡改,最重大的改動就是把“三傳約”改成“獨傳約”,目的是既維護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又除掉其他潛在的皇位繼承人,保證趙光義帝位的一脈單傳。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