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 > 養(yǎng)生保健 > 正文

天氣對健康和情緒的8個真實影響

2017-07-03 15:39:09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我們或許都都過這樣的感受: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們的心情也不由的變好,但是在陰霾天我們往往很失落,這是天氣對我們的影響,是有一定關系的

我們或許都都過這樣的感受: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們的心情也不由的變好,但是在陰霾天我們往往很失落,這是天氣對我們的影響,是有一定關系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天氣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快來學學吧。

天氣對健康和情緒的影響

1.冬季會使人心情低落

季節(jié)性情緒失調(SAD)是一個確實存在的苦惱——盡管大多數人在冬季仍然會開玩笑說“你季節(jié)性情緒失調”了吧——擁有這個苦惱的人,在寒冷的冬天生活對于他們來說是一項挑戰(zhàn)。

現在還有人認為,患有季節(jié)性情緒失調的人在冬季黑夜較長的幾個月里會受到光線減少的影響——研究發(fā)現,患該失調癥的人群在陽光下,特別是在早上,他們的感覺就會好得多。

季節(jié)性情緒失調癥較為不常見,但是,即使是沒有該癥狀的人在冬天或者比較冷的氣候條件下,情緒和健康狀況也會低落或下滑。

但是我們也可能高估了寒冷天氣對于情緒的影響:有些研究發(fā)現,“冬季憂郁”被廣泛的夸大了,大部分人的情緒并沒有受到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

“很明顯,從之前的研究來看,季節(jié)性情緒失調確實存在,”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wèi)?科爾在一場新聞發(fā)布會上說?!暗?,我們的研究認為,我們所認為的冬季憂郁隊人們的影響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大?!?/P>

2.極端天氣甚至會影響精神健康

氣象頻道報道指出,居住在颶風、龍卷風、洪水和海嘯等極端天氣事件高發(fā)區(qū)的人們,生理壓力和心理壓力更高。壓力不僅來自于極端天氣本身,也來自于事后的恢復過程。

根據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協(xié)會2011年一項報告說明,全球變暖對美國人的心理和公眾健康養(yǎng)生有不可忽略的影響。

“很多人在面臨災難時表現出了強大的彈性”,澳大利亞氣候協(xié)會智囊團2011年發(fā)布的一項報告中說,“但是,人類在災難面前的反應是復雜的。得到正確的支持,很多社區(qū)可以同舟共濟、共同度過難關。

然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極端事件導致的錯位和災難將會持續(xù)數年,直到完全‘恢復’”。

3.極端天氣可觸動我們的同情心

從一些小事情重可以看出,面對惡劣天氣時,大家共度難關的勇氣,可以讓人們更團結,讓人們表現出更多的同情心.在非常極端的氣候事件或悲劇性事件中,有一種正能量來自于社區(qū)的精神,以及事后人人表現出的同情和友善。

《時代》雜志的Healthland寫道,“盡管有人認為災難可能引發(fā)狂熱的自私和殘酷的適者生存競爭,但現實是人們在危機來臨時會表現得非常無私?!?/P>

4.連續(xù)壞天氣影響心情

接二連三的天氣確實影響心情(如果是接二連三的壞天氣的話)如果你心情很好,那么壞天氣對你的影響也不太大。

但是,如果你已經很郁悶了,寒冷、沉悶的天氣更容器讓你的心情墜落千丈。《情感》雜志2008年發(fā)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日常調查問卷的形式對1200多名成年男性和女性就當地天氣是否影響他們的心情進行了調查。

他們發(fā)現,在心情好的時候和氣候相關的因素如溫度、陽光、刮風和降雨,幾乎對他們沒什么影響;但是如果心情不好的話,溫度、陽光、刮風、降雨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影響。

溫度上升有助于郁悶的心情好轉,而強風和強烈的陽光只會給郁悶的情緒雪上加霜,不過這也因人而異。他們還發(fā)現,陽光還會對疲憊的參與人員有影響。這種結論并不具有概括性,但是也說明了,未來我們應該對情緒和天氣的關系進行更多的養(yǎng)生研究。

5.天氣越熱,暴力犯罪越多

溫度高是否也是影響暴力犯罪的一個因素呢?研究發(fā)現,是的!實際上,天氣因素再加上其他因素很可能就會促成暴力犯罪。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對美國60項以往的研究進行了分析,這些研究包括暴力犯罪率、歷史性起義、帝國顛覆、最近的戰(zhàn)爭和實驗室中對警察決定何時開槍的模擬。

他們發(fā)現,暴力犯罪與熱和極端降雨天氣之間存在聯系。其中,群體之間的沖突增加了14%,而個人暴力包括強奸、家庭暴力等增加了4%。

這種結果很讓人緊張,因為,《科學》指出,到2050年,全球氣溫預計至少上升兩個標準差?!皹寭羰录诙煊兴陆担睂I(yè)數據分析師查理蘭斯福德這樣告訴芝加哥《赫芬頓郵報》。

“冬季槍擊事件總數不到夏天的二分之一。天氣確實會影響犯罪。在溫暖的春天,認為自殺率和槍擊事件增加也很正常。”

6.自殺事件和季節(jié)因素有關

有研究表明,自殺往往在春末夏初更加普遍,Slate最早在十九世紀早期便觀察到這一現象。

這種春夏自殺高發(fā)期往往發(fā)生在農場和工廠工人中以及勞動人口占大多數的發(fā)展中國家,也許是由于安靜的冬季結束后突然增多的勞動和社會交往引發(fā)的壓力和緊張所致。

盡管有些研究已經駁斥了這一結論,但仍然有研究支持季節(jié)性自殺高發(fā)這一說法。Slate報道稱,雖然寒冷的天氣容易讓人悲傷和孤獨,但陽光和高溫容易讓人產生自殺的念頭,自殺率由此升高,同時也不利于日常的養(yǎng)生保健工作的開展。

7.溫暖的氣候下,死亡率較低

盡管暴力犯罪率很高,但是有研究表明,氣候溫和能夠降低死亡率。

斯坦福的研究人員收集了美國89個郡的死亡率數據,發(fā)現較低的死亡率與溫暖的天氣相關。發(fā)表于《國際生物氣象學雜志》上的一份報告還發(fā)現,在德國,寒冷的天氣和較高的死亡率相關。

然而,也有研究稱,因氣候變化造成的全球變暖會增加疾病和死亡的發(fā)生率。

8.氣候溫和,人更快樂

一些研究已經確定了氣候和自我報告的幸福水平之間存在聯系。冬季平均氣溫越高、夏季平均溫度越低,幸福指數似乎更高。

當然,溫和的冬天和涼爽的夏季可以讓人們全年都能進行戶外活動。戶外活動除了能加強鍛煉,也能降低壓力,增加幸福感。

天氣與人體的關系

科學家研究指出,天氣對人類有很大影響。惡劣天氣能夠觸發(fā)犯罪、自殺,導致交通事故或使肇事司機逃跑。生活中許多人認為自己對天氣變化有感覺,有些人甚至能預先感覺到危險天氣的來臨,即使兒童也會對低壓槽和高壓區(qū)產生反應。不過,天氣本身不會引起身體和精神疾病,它只會使人們已有的傷病加重或減緩,不利于養(yǎng)生。

醫(yī)學氣象學家把人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的人是天氣反應型的,在天氣的影響下,他們沒有感覺到痛苦或覺得自己有病,但他們的情緒和養(yǎng)生健康狀況卻會有波動;

第二種類型的人是天氣感覺型的,他們的植物神經系統(tǒng)不穩(wěn)定(不是由人們的主觀意愿決定的),他們比第一種類型的人對壞天氣的刺激反應更強烈,也更早。

在天氣驟變時他們會感覺到頭痛和睡不好,還會感到疲倦、情緒不好和變得易于激動。他們注意力無法集中,只能喝少量的酒,并且在酒后會有反應,在開車的時候表現為反應遲鈍。

第三種類型的人屬于天氣敏感型,這種類型的人通常是一些病人,他們可能患心血管疾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或者曾經受過傷,如骨折等。

當天氣突然變冷或變熱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傷口疼痛或者慢性病加重。據調查,大約有60%的人覺得自己屬于天氣感覺型的。即使按十分嚴格的生物氣候學標準衡量,每三個人中也有一個人屬于天氣感覺型。

天氣與健康

1、濕熱天氣會影響人反應的準確性。人的反應性在6月份最好,12月份最差。所以,冬季交通事故率一般較高。

2、氣溫在18℃時,人腦思維最為敏捷;35℃以上人腦會感到疲勞;溫度低雖使人腦清醒,但用腦效率并不理想。

3、氣壓,氣溫,濕度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均不大的平穩(wěn)氣候有利于人的長壽。因為年齡越大,對氣候變化的敏感度就越高。

4、空氣最新鮮的時間不是早晨。而且恰恰相反,早晨,傍晚和晚上空氣污染最為嚴重,其中晚七點和早七點為最高峰。一年之中,夏秋季空氣最新鮮,春冬的頭一兩個月空氣污染最重;在一天當中,中午下午空氣較新鮮清潔也有利于養(yǎng)生。

5、血色素:夏季低,冬季高。6、白細胞:冬季高,12月份最高。

7、血小板:3-4月份高,8月份低。

8、血清蛋白:總蛋白自冬至夏會減少,白蛋白夏天高,冬天低,球蛋白冬季高,夏季低。

9、血容量:冷氣團,冷鋒后降低,受熱后增加。

10、二氧化碳結合力:12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

11、血磷:2月份最低,夏秋最高。

12、血鈣:2-3月份最低,8月份最高。

13、血鎂:2月最低,12月最高。

14、血碘:冬季最低,夏季最高。

15、毛細血管抵抗力:冷鋒后增強,暖鋒后降低。

16、組織穿透力:冷鋒后減少,暖鋒后增強。

如何克服天氣變化對人的影響

人的情緒與天氣有著密切的關系。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時,人就覺得精神飽滿、情緒爽快;天氣若陰云密布時,則就感到憂郁煩悶、沒精打采。

據科學家研究認為:人體中的松果腺(腦上腺)在陽光照射下,分泌的松果激素減少,在陰雨連天的惡劣天氣中分泌的松果激素則有所增多。而人體的甲狀腺和腎上腺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分泌的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濃度卻相對增多。

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有促進細胞代謝,增加氧的消耗,刺激組織生長成熟和分化的功能。因此,晴好天氣,細胞活躍,人精神振奮,而陰雨天,人就無精打采,煩悶不悅。

情緒也和人的健康養(yǎng)生、長壽息息相關。巴甫洛夫認為,情緒與本能相似,與大腦皮層下組織相聯系。

惡劣的情緒,對人體有不良的影響,醫(yī)學實驗表明,人在痛苦和憤怒時,由于外因動脈阻力加強,舒張壓明顯增高,在恐懼時心臟輸出量增加而收縮壓增高,會導致心臟病發(fā)作。

如果一個人終日悶悶不樂、垂頭喪氣,會引起上腹不適、泛酸、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緊張的情緒會影響人體的抵抗力,使人容易患病。長期情緒壓抑,過度憂傷、恐懼,還可能導致精神疾病。

那么如何才能人為的克服或者減少天氣變化對人的情緒、甚至健康養(yǎng)生的影響呢?簡單的說吧!我認為‘人’是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盡力和大自然多接觸、甚至融為一體。

不要過于‘嬌慣’自己:怕風吹、怕雨淋、怕日曬、怕冷怕熱,成為溫室里的花朵。“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能適應大自然變化的生存、不能適應大自然變化的將會被逐步淘汰。

所以我們應該主動去適應大自然才對:

一、那就是積極參加室外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增強和大自然的親和力)。

二、調整好我們的飲食結構,使我們體內所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元素礦物質(包括微量元素)等樣樣不缺。而且質量比例結構合理、成‘黃金’搭檔。

三、正確認識世界、人生、社會、家庭。努力做到和諧溫馨。要有有自知之明、不固執(zhí)己見、能戰(zhàn)勝自己,懂的知足常樂的人生哲理。

適應大自然的能力越強,我們人的生存能力也就越強、幸福感也就越強。其實我認為這種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情商’吧!

決定對天氣敏感度的5個因素

一、性別———女性更敏感

女性對氣象的變化更明顯,她們比男性更常抱怨由于天氣而引起的身體不適。調查發(fā)現,男女對天氣感覺的差別在幾乎所有年齡組都存在。這種差別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到婦女進入更年期時達到極大。60歲以后男女的反應差別又相應地變小了。

對于女性來說,最大的差別在于疲倦、神經質、睡眠、血液循環(huán)和植物神經紊亂、頭痛、情緒壓抑以及恐懼??偟膩碚f,女性比男性的天氣感覺性種類更多,強度更大,對于壞天氣,我們可以找到更適合的養(yǎng)生方式。

二、年齡———中年人的反應最強烈

年齡是決定天氣變化強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即使嬰兒和小孩也受到天氣的影響。他們對氣象因子的反應主要表現為情緒不佳、躁動不安、啼哭不已、愛吵架、疲倦、沒興趣玩耍、睡眠不好、拉肚子、嘔吐和沒有食欲等癥狀。

有資料顯示,人對天氣敏感度在一生中的前20年呈增加趨勢。中年人中,大約有1/3的人對天氣變化有明顯感覺,女性到了更年期,大約有一半的人會抱怨天氣的影響。但到了60歲以后,對天氣變化的敏感出現的頻率又開始下降到30%-50%之間。

三、體質———一個尚在深入研究的方向

面對天氣變化反應的強弱,應該與人的氣質及體液有關。雖然至今人們仍然認為體質類型和天氣的關系也還是個假定,而不是確定無疑的知識,但過去幾十年人們不斷嘗試發(fā)展一門主要建立在體質類型基礎上并可應用于精神病學的生物氣象類型學。

四、個性———怯懦的人要特別注意

假如你發(fā)覺自己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情緒不穩(wěn)定、悲觀厭世、自我否定、易怒、易激動、害羞、有人際交往困難、怯場、容易沮喪,你就會對天氣變化的感覺比他人更強烈。

五、社會層次———處于“兩頭”的階層懼怕天氣變化

社會精英們和窮困潦倒一族都要小心了,因為這一高一低、處于社會兩頭的階層,最容易受到天氣影響,而中間層人士受到的影響最小。

在出現不利天氣的情況下,上層人士往往會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心臟和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疼痛感加強以及常見的不想工作等癥狀。

底層人士常感覺到疲倦、精疲力竭、心臟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紊亂以及風濕病和斷骨痛等癥狀。而中間層人士更容易抱怨疲倦和工作中出錯。

天氣能影響你到幾度

養(yǎng)生專家認為,當寒潮襲擊,或臺風過境,或氣溫忽降忽升,或出現大風、大霧、陰雨天氣等,如在健康人身上出現情緒抑郁,乏力身困、失眠易醒、頭痛、易激動、焦慮、食欲不振等癥狀,卻查不出其他原因,而且每當天氣變化時,都出現類似的癥狀,那么“氣象病”基本可以確診。

但不同的人對天氣的變化的本能反應是大不一樣的,根據不同的反應,養(yǎng)生專家將人分成三種人。

一、輕度———輕微波動型

這種人在天氣有變化時,沒有感覺到痛苦,但他們的情緒和健康狀況卻會有波動。

二、中度———不穩(wěn)定型

這種人的植物神經系統(tǒng)不夠穩(wěn)定,他們比第一種類型的人對壞天氣的刺激反應更強烈,也更早。在天氣驟變時他們會感覺到頭痛和睡不好,還會感到疲倦、情緒不好并變得易于激動;

可能還無法集中注意力;只喝少量的酒也會在酒后有反應;開車時也會表現出反應比平時遲鈍。據調查,大約有60%的人覺得自己屬于這種類型。即使按十分嚴格的生物氣候學標準衡量,每三個人中也有一個人是屬于此種類型的。

三、重度———敏感型

這種類型的人通常是一些病人,他們可能患心血管疾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或者曾經受過傷如骨折等等。當天氣突然變冷或變熱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傷口疼痛或者慢性病加重。

結語:天氣對我們的影響是如此的大,但是我們又不能左右天氣,所以我們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盡量避免天氣對自己的影響,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好,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每一種天氣吧!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