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雙雄祖逖與劉琨 兩個悲情英雄的結局如何?
一南一北。劉琨是中山魏昌人,祖逖是范陽遒人,用今天的話說,他們一個是定州人,一個是淶水人。在生命最為輝煌的后期,他們亦是一南一北,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但這個時候時空調換了,劉琨在北,在并州,在幽州;祖逖在南,在徐州,在豫州。
他們是朋友,相互激賞,彼此惦念,在黑暗時代他們能夠照亮人心。
【一】
同為季世英雄,祖逖的成名要晚于劉琨。
祖逖生于公元266年,大劉琨5歲,為什么在歷史上他反成了個遲到的人?
是跟他生來豁蕩的性格有關嗎?是跟他不修儀檢的隨意有關嗎?
到十四五歲猶未知書,這在“世吏二千石,為北州舊姓”的祖家簡直有些不可思議,父親不在了,哥哥們常常為這個有些異類的弟弟擔憂。祖逖的特別,還表現在輕財好俠,慷慨有節(jié)尚;每至田舍,便散谷帛周濟貧乏,并說這都是哥哥們的意思,“鄉(xiāng)黨宗族以是重之”。
察孝廉,舉秀才,在一般人看來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落在誰頭上誰都高興的,卓爾不群心懷天下的青年祖逖卻一點興趣沒有。
他的興趣在哪里呢?
很多方面祖逖都跟王室之后劉琨有差異。但差異不等于距離。他們在司州主簿的職位上相遇相識了,劉琨“有縱橫之才,善交勝己”,他們很快由一般同事關系發(fā)展成情好綢繆的同道關系,祖逖博覽書記,該涉古今,有贊世才具,對小5歲的劉琨的關心照顧可說是一百一。共被同寢,聞雞起舞,關心世事,每每中宵起坐,他們會相互鼓勵:“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與足下當相避于中原耳”。
在此之后,出于不同的人生趣味和人生選擇,一對形影不離的朋友還是分開了。
四海鼎沸的亂世真的來了。
他們誰都沒有遵守當年承諾,相避于中原。
【二】
不相見已經很久很久。沒完沒了的兵荒馬亂,也使彼此的信息隔絕很久很久。但他們還惦念著彼此,還想著20多年前發(fā)生在他們兩個人之間的舊事。
公元307年劉琨北上并州,之后“自河以北,幽并以南,丑類有所顧憚者,唯琨而已”。他不再是當年的二十四友之一,不再是那個舞文弄墨的劉琨,他的英雄形象前所未有的高大。從里到外他都是一團烈火,他身上流淌的熱血從未隨年齡增長冷卻,誓死報國的熱情從未冷卻,始終都是沸騰的;統(tǒng)帥軍隊不是他的長項,他的長項是寫詩作文,可是既然選擇了一條布滿荊棘險惡四伏的從軍之路,再苦再難,劉琨都會走下去,不勝利,他不會回頭。
祖逖也走上戰(zhàn)場。
他本想找一方清凈之地,所以他拒絕范陽王司馬虓等人的招聘,拒絕東海王司馬越的任命。但,亂世沒有選擇,亂世不會單獨留給他一方清凈之地。
他最終還是走上了戰(zhàn)場。
公元311年6月,京師洛陽城陷。祖逖率親黨數百家,到淮泗一帶避難。行路艱辛,他不乘車不騎馬,徒步而行。他把車和馬讓給同行的老人和病人,跟大家一同分享藥物和衣糧;他又多權略,能在老老少少中間建立威望,因此這支隊伍推選他為行主。
在江左一枝獨秀的司馬睿也看上了他,任命他做徐州刺史,做軍諮祭酒。他以社稷傾覆,常懷振復之志,他的賓客義徒皆暴杰勇士,他一視同仁,遇之如子弟。公元313年8月,祖逖率領祖家軍渡江北伐,船至中流,他擊楫而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祖逖辭色壯烈,眾皆慨嘆。遠在北方的劉琨聽說后,激動地與親故道:“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一南一北,他們用行動和心靈互相呼應,他們是否都想起了20多年前聞雞起舞的舊事?
【三】
軍事斗爭勝利不僅取決于外部,也取決于內部,祖逖懂得此點。他做奮威將軍,做豫州刺史,司馬睿卻只給千人稟和三千匹布,不給鎧仗,使他自行招募。
他全不計較。
北伐,他不怕白手起家。沒兵器,他就冶鑄兵器。兵少,他就想法設法壯大。對敵斗爭,他策略高超,手段靈活,或分化瓦解,或既打又拉,要么爭取,要么消滅。他表現出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
戰(zhàn)爭在祖逖手中常變得出神入化。他的士兵甚至能和敵兵處于同一大城,敵兵從南門出入放牧,他的士兵開東門出入,相守四旬。
對俘虜,祖逖也是仁義厚待,想留的收留,不想留的遣歸?!叭舻么巳藶橹?,吾死無恨”,他能讓人服,讓人感受到尊嚴和恩遇。他賞罰分明,“其有微功,賞不逾日”。
他又“躬自儉約,勸督農桑,克己務施,不畜資產,子弟耕耘,負擔樵薪”,他具有的美德,他的人格魅力,時時處處影響著他的周圍。他“收葬枯骨,為之祭醊”,百姓感悅,流嚏為他而歌“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恩歌且舞”。
戰(zhàn)場殘酷,人心卻能昭日月。他把百姓當百姓,百姓把他當父母。
北伐得民心,節(jié)節(jié)勝利。
祖逖“愛人下士,雖疏交賤隸,皆恩禮遇之,由是黃河以南盡為晉土”。其得人心如此,在北方奮戰(zhàn)的劉琨不禁盛贊祖逖威德。
【四】
劉琨是勇敢的,他個人的力量也是強大的。敵數重包圍,城中窘迫無計,乘月色,他登樓清嘯,敵兵聽了,凄然長嘆。中夜,他又奏響胡笳,敵人聽了,流涕歔欷,懷念故土的心情愈加急迫,“向曉復吹之,賊并棄圍而走”。
像劉琨這樣用一人之力打敗敵兵近于傳奇。
他難于取得祖逖取得的成就,所處環(huán)境不同,他們的個人情況也大有不同。
善于懷撫,短于控御,“一日之中,雖歸者數千,去者亦以相繼”,這是劉琨的不同;“素奢豪,嗜聲色,雖暫自矯勵,而輒復縱逸”,這仍是劉琨無能逃脫的致命的不同。他不該任命游于貴勢“恃寵驕恣,干預行政”的河南人徐潤為晉陽令,不該錯殺亢直建言的奮威護軍令狐盛,不該不聽母親“不能弘經略,駕豪杰,專欲除勝己以自安”的逆耳之言。
司馬鄴即位,拜劉琨大將軍,都督并州諸軍事。大而空的封號,無多大實際作用,卻足讓劉琨五情飛越,伏紙飲淚,泣血宵吟,扼腕長嘆。他嘆“戎士不得解甲,百姓不得在野”,亦嘆孑然與寇為伍,既要對付面前的劉聰,又要防范石勒背后襲擊,“進退唯谷,首尾狼狽”是他對生存環(huán)境的清醒認識,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他“徒懷憤踴,力不從愿,慚怖征營,痛心疾首”。
嘆過痛過,劉琨依然滿懷斗志,神馳寇庭,他告訴司馬鄴,他與劉聰和石勒二虜勢不并立,二虜不梟,他“無歸志”;秋谷既登,胡馬已肥,一旦投入戰(zhàn)斗,他將身先士卒。
可是這是一支孤軍,一支奮戰(zhàn)在敵后的孤軍。
他是這支孤軍的領袖。名義上他可以都督并冀幽三州諸軍事,可名義上的東西是靠不住的。“公受奕世之寵,極人臣之位,忠允義誠,精感天地。實賴遠謀,共濟艱難。南北迥邈,同契一致,萬里之外,心存咫尺。公其撫寧華戎,致罰丑類”……這樣的問候可以撫慰人心,卻無法挽救現實的失敗。
公元316年冬天,敗于石勒伏擊的劉琨窮蹙,不能復守并州,接受幽州刺史鮮卑人段匹磾之請,取道飛狐口,到達幽州。
【五】
公元317年6月,祖逖在南與石勒戰(zhàn)。劉琨在北,也想聚兵攻擊石勒,但受制于人,力不從心,不成。
次年3月,祖逖和劉琨寄托希望的司馬睿正式即皇帝位。
此時在段匹磾軍中的劉琨卻已沒有報效的機會。他和段匹磾曾經“甚相崇重,約為兄弟”,但此時他們間沒有信任,劉琨成了囚徒?!爸幸箵嵴韲@,想與數子游……功業(yè)未及建,夕陽忽西流。時哉不我與,去矣如云浮。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劉琨自知必死,為五言詩贈盧諶托意。
受國恩,不能報,“雖才略不及,亦由遇此厄運”,人誰不死,死生命也,“但恨仇恥不雪,無以下見二親耳”。公元318年5月,48歲的劉琨和子侄4人同時被害。
英雄失路,萬緒悲涼,祖逖什么時候聽到了劉琨的兇訊?雙雄尚剩一雄。祖逖尚在,石勒不敢窺兵河南。
敬畏心生。于是斗爭變成另一種方式。
石勒派人給祖逖母親修墓地,又給祖逖寫信請求通使交市。祖逖不報書,聽互市,獲利十倍。“公私豐贍,士馬日滋”,祖逖想,“推鋒越河,掃清冀朔”到了。
司馬睿卻不再相信。他意甚怏怏,內懷憂憤,想進取不輟,卻已等不及,“天欲殺我,此乃不祐國也”,公元321年,劉琨遭縊殺3年之后,祖逖病卒,“豫州士女若喪考妣,譙梁百姓為之立祠”。
壯志未酬,時年祖逖56歲。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晉書,房玄齡等撰,中華書局1974年版;資治通鑒,司馬光撰,中華書局1956年版;文選,蕭統(tǒng)編,岳麓書社2002年版。
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 1日本女人為何爭先恐后的要嫁給中國男人?
- 2官渡之戰(zhàn)遺址今何在 揭秘官渡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的現狀
- 3官渡之戰(zhàn)戰(zhàn)役分析 曹操因何能大獲全勝的秘密
- 4官渡之戰(zhàn)的疑問 官渡之戰(zhàn)站前曹操和袁紹的兵力
- 5甲午戰(zhàn)爭日本以少勝多 中國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
- 6甲午戰(zhàn)爭海戰(zhàn)后勝利的日艦為何多數遭遇噩運?
- 7淞滬會戰(zhàn)中日交戰(zhàn) 中國軍隊慘敗背后有何隱情?
- 8遼沈戰(zhàn)役失利后蔣介石感慨 怪我對林彪關心不夠
- 9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核爆背后的十個秘密
- 10遼沈戰(zhàn)役一個村莊死亡百姓竟達四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