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徐河之戰(zhàn)的背景 宋遼兩國之間的拉鋸戰(zhàn)
端拱一年遼帝國南下連破宋軍,幸得宋將李繼隆違詔出戰(zhàn),會戰(zhàn)于唐河,重創(chuàng)耶律休哥率領的遼軍,斬首萬余級。但遼軍也還以顏色攻占了幾度反復的易州,并將其牢牢控制,宋軍仍然沒有扭轉頹勢。次年七月(端拱二年公元公元989年)威虜軍(遂城一帶)乏糧,宋軍準備運送補給前往,而耶律休哥此時得到了確切情報已于是派出軍隊攔擊。對這個局面宋朝內部爭論紛紛,以張汩為首的文臣提出放棄威虜軍一線,收縮防御兵力。
張洎上了一份奏章摘錄一段“今敵兵入境,阻絕糧道,而王師遽出,三鎮(zhèn)之眾,冒炎酷,陟郊坰,充防護軍儲之役,本無斗心。以援送怠惰之師,當北敵輕揚之騎,且行且戰(zhàn),必貽敗衄。一軍小卻,眾或隨之,則威虜等軍望風而自下矣。安危事勢,昭然可觀,宜因此時,乘大軍之勢,保全士旅,拔壘而旋。如是,則三鎮(zhèn)之眾,出既有名,威虜等軍免覆亡之禍矣……?!?/p>
對此軍方代表人物李繼隆當然是極力反對的他提出“梁門(靜戎軍)北面保障,不可廢”。事實上梁門和遂城的確很大程度上牽制了遼軍,加大了宋軍的戰(zhàn)略縱深,后來名將楊延昭和魏能鎮(zhèn)守這兩個要塞,遼軍屢屢不能得手,被時人稱為“鐵遂城,銅梁門”這兩位大將也賴此成名!于是宋軍在激烈的紛爭壓力下毅然出發(fā)補給威虜軍。
宋軍一方可謂精英盡出,指揮官當然是他們的頭牌悍將定州都部署李繼隆,副手有定州副部署孔守正,定州副都部署范廷召(定州都部署名將郭守文似乎沒有出戰(zhàn),可能已經身體吃不消了,此人次年年底去世),此外頭號勇將李繼宣和忠肝義膽的裴濟也隨行了。參戰(zhàn)的部隊主要也是鎮(zhèn),定兩個部署司的精銳,總兵力不多“所領步騎裁一萬”。
遼軍主帥當然是名將耶律休哥。遼軍兵力情況記載不一,范廷召傳記為三萬,而李繼隆傳記為八萬,在我看來八萬對一萬似乎過于離奇,很可能李繼隆傳所謂八萬包含了一些遼軍的輔助人員在內,夸大了宋軍的戰(zhàn)績,遼軍動員的部隊筆者認為應該是精銳的宿衛(wèi)軍皮室軍,在宋史尹繼倫傳有一段記載“殺其將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這里皮室一個可能是人名,但筆者認為更有可能是部隊稱謂。
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 1徐河之戰(zhàn)的戰(zhàn)役經過 契丹大軍的全面潰敗告終
- 2徐河之戰(zhàn)的戰(zhàn)后影響 大宋軍民再次士氣高漲
- 3威虜軍騎兵大會戰(zhàn)簡介 充分顯示了騎兵的重要性
- 4威虜軍騎兵大會戰(zhàn)戰(zhàn)役經過 大宋騎兵完勝大遼
- 5望都之戰(zhàn)的簡介 宋遼之間的有一次強勢碰撞
- 6望都之戰(zhàn)的歷史背景 遼國鐵騎又一次踏上大宋
- 7望都之戰(zhàn)的戰(zhàn)役過程 大宋朝軍隊的全面潰敗
- 8望都之戰(zhàn)的戰(zhàn)役結果 大宋王朝的全面潰敗告終
- 9望都之戰(zhàn)的歷史評價 大宋與大遼之間的兩敗俱傷
- 1024年前的納卡沖突 阿塞拜疆被迫靠車臣悍匪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