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三個大發(fā)明 機關槍、機器人和坦克
禰衡曾對曹操手下的主要文臣武將有一個第二職業(yè)的工作介紹:
荀彧可使吊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招,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糟,于禁可使負版筑墻,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話說在西方,有一個比較大的島,喚做大不咧爹島,大約在中國的朱由檢,李自成,皇太極多爾袞三方打的火熱前后,大不咧爹島上就誕生了一個偉人,
這個偉人的名字就喚做牛頓。
牛頓是一個科學家,小時候就喜歡搞一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果要比,我們可以拿公輸般和他相比。
然而,孔明和牛頓有相似之處嗎?
牛頓是一個科學家,然而,他又是一個虔誠的教徒,科學和宗教,這一對矛盾的對立面,在牛頓身上卻得到了統(tǒng)一。
同樣的,諸葛孔明,千百年來,一直被文人士大夫認為是儒士的化身。
話說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對這個發(fā)明創(chuàng)造還是比較排斥的,認為這些都是“奇技淫巧”。
莊子有一篇文章中,說到子貢看到有一個老頭吃力的抱著水甕在菜地里來回澆水,“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當時就建議道,老頭,用桔槔抽水啊,“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
端木賜本來也是好心,沒想到那老頭冷冷的瞥了他一眼,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p>
話很多,大體意思就是說,用了輔助性的工具,雖然效率高了,然而,人心就不純了,所以,道之所不載也。
個人認為,主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儒和道,對這個科學,總體還是排斥的。
因此,一般在介紹諸葛亮時,最經(jīng)常引用的就是《后出師表》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然后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保偻?,就搬出“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還要介紹,就是誡子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實在沒東西介紹了,才最后拿出孔明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技術升級,草草帶過。
其實,孔明的第二職業(yè),細細分析來,完全是可圈可點,非常值得宣傳包裝??上Я?,在古代,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估計還不怎么被主流接受。
所以,演義里,曹操生氣時,提起孔明,就罵道:諸葛村夫,安敢如此!
爭若在古代,發(fā)明家都成了不學無術的村夫之流了??!
只有他會胡謅一些什么“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曹阿瞞才是高雅人士?
且看孔明的第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
NO1/機關槍!
有一句廣告詞,“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zhàn)斗機!噢耶!”
我這里也有一句廣告詞,“諸葛連弩,弓弩中的機關槍!噢耶”,當然不是很押韻了,主要是想表達對諸葛連弩的膜拜。
比喻的有些夸張,廣告詞嘛,為了吸引眼球;然而,諸葛連弩到底是自動步槍,輕機槍,還是重機槍,也是眾說紛紜。我個人還是傾向于是輕機槍。
說起弓弩這種武器,那個歷史太悠久,聊三天也聊不完。反正,春秋時,孫臏就萬弩齊發(fā),把龐大將軍射得跟個刺猬似的,戰(zhàn)國時,秦軍箭陣,名聞天下,有說,兵馬俑中剛發(fā)掘出來的強弩,射程有八百米遠,那是相當?shù)恼鸷丁?/p>
諸葛亮為什么著力于改進弓弩,我想,主要原因和蜀漢的地理位置有關。
北方的曹魏,騎兵相當?shù)暮酚?,曹操時代,虎豹騎號稱天下第一軍。雖說后來虎豹騎也不知怎么的就沒了,但是,曹魏的騎兵,應該保持了相當?shù)膽?zhàn)斗力。
蜀漢沒什么騎兵,不能硬拼,那總得克騎兵吧,什么兵種最克騎兵,當然是弩兵嘍。
早在劉備時代,趙云在漢水之戰(zhàn),就用上諸葛連弩(戎弩)了,一頓掃射,把曹阿瞞的兵士逼入漢水死者甚多。
后來,蜀漢的精銳兵團無當飛軍,完全配備了諸葛連弩,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jiān)何平於南圍),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張合是五子良將之一,是一個絕對的人才,他幾次和王平這樣一個晚輩交手,都沒占到便宜,我估摸著,一個當然王平自身的軍事素養(yǎng)很高。第二個,王平掌握著蜀漢的精銳,無當飛軍,飛軍又配備的連弩,相當于一個機槍團,這還了得,張合也不傻,自然不敢讓手下填鴨似的沖過去當肉靶。
可見,諸葛連弩的威力,可是,蜀漢滅亡后,也不見有人把連弩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司馬家那些敗家仔,只會喝酒裝傻玩女人。
NO2/機器人!
一提到機器人,大家先想到的臺詞,一定就是,“汽車人,變形?!痹缭谇О倌昵?,西北祁山和斜谷的山道上,不時的傳來蜀漢士兵的吆喝,“木牛流馬,變形。”
奇跡出現(xiàn)了,一頭頭木頭做成的木牛流馬,竟然會自動走起路來。
打戰(zhàn)總體來說,還是打后勤供應。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一條千百年來的規(guī)律,就算放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還是不過時的。
自從諸葛亮誓師北伐的整體戰(zhàn)略定下來后,最困擾他的,并非司馬宣王,而是糧草問題。
司馬宣王碰到孔明先生,那是畏蜀如畏虎,可是,孔明先生碰到糧草問題,那幾乎要嘔出血來。
秦嶺,隴右一線,山路崎嶇,“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詩仙發(fā)出這種感慨之時,已經(jīng)是唐代,離三國過了好幾百年,唐代蜀道的基礎建設尚且讓詩仙感慨到詩興大發(fā),何況三國時?
然而,孔明先生不為困難找借口,只為成功找方法,為了實現(xiàn)“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夢想,他毅然從政治家蛻變成土木工,開始奉公輸般為師,和妻子黃月英嘔心瀝血,親自操鋸弄斧,終于成功的發(fā)明了能夠穿山躍嶺,如履平地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這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當時,應該是一個創(chuàng)舉。
“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牛不飲食”,我們知道,如果用牲畜駝運,你人要吃飯,畜牲就不要吃飯?
你還得準備畜牲的糧草,而木牛流馬的出現(xiàn),則完全解決了這一尷尬,雖然,木牛流馬的技術已經(jīng)失傳,但我相信,應該是類似于腳踏車這樣的原理,本質(zhì)上離不開人力的介入,但因為有機械的操作,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可惜了,木牛流馬的失傳,使古代的糧草運輸,更偏重于漕運,于是開鑿運河之風,盛行不衰。
NO3/坦克
有人會問,為什么叫坦克,而不叫城堡?
坦克和城堡的區(qū)別在于,城保是純防守,而坦克則是攻防兼?zhèn)洹?/p>
八陣圖應該就類似于坦克。
說到陣法,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天罡北斗陣,那家伙的使出來,連武功蓋世的東邪黃藥師都被弄的黔驢技窮,弄的兩敗俱傷,差點讓金狗坐收漁人之利。當然,這個是小說啦!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比較著名的陣法,楚漢韓信的十面埋伏陣,南宋劉裕的卻月陣,戚繼光的鴛鴦陣,然后就是孔明先生的八陣圖。
個人認為,八陣圖有些類似于鴛鴦陣,屬于多兵種混合陣型,鴛鴦陣大家都很熟悉了,為了對付在江浙,福建一帶流竄的倭寇,戚繼光將軍深入研究,認真分析,一來針對浙江福建一帶水網(wǎng)龐雜,山陵眾多的特點,結合了倭寇這群亡命之徒好逞單兵之勇的劣性,創(chuàng)出了對付倭寇的小股戰(zhàn)斗群,鴛鴦陣,該陣還能因地制宜,再變化成兩才陣,三才陣,主要特點在于各兵種間的取長補短,充分的壓制敵人的優(yōu)勢,讓倭寇沒有任何的反抗之力,因此,往往戚家軍只損失幾十個人,就可以殲滅數(shù)千的倭寇,一個好的統(tǒng)帥,真是士兵之福也。
我雖然對八陣圖沒什么研究,就算去研究,也達不到那個水平,高山仰止??!但之所以孔明先生能“功蓋三國分,名成八陣圖”,可見,這個八陣圖的威力那是相當?shù)母摺?/p>
因此,我個人理解的八陣圖,應該是一個攻防一體的堡壘,其中配置了多兵種的協(xié)同,防,堅如磐石,攻,步步為營,沒有破綻,這就是為什么有“所向無前”之稱的司馬宣王寧可被嘲笑侮辱為婦人,也不愿出營和孔明較量,打不過還打,那是匹夫之勇!孔明過世后,司馬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一輛豪華無比的坦克,因孔明的過世,竟無法傳承,惜哉!雖然,西晉馬隆平定禿發(fā)樹機能,正是延用了八陣圖和連弩,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然而,這以后,炎哥熱衷于“羊車望幸”,徹底的腐化墮落了,于是乎,先進的技術被遺忘,五胡之亂,神州蒙塵!
以上連弩,木牛流馬,八陣圖都是正史上記載的孔明先生的發(fā)明及技術革新。另外大家都熟悉的“蠻頭”,“蠻首”也就是饅頭了,和戚繼光發(fā)明的“光餅”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于孔明燈啦,孔明鎖啦,應該是牽強附會了,而地雷,火獸啊,就權當娛樂吧!但是,正因為孔明先生以身作則,帶頭搞創(chuàng)造,弄革新,精益求精,蜀漢對武器工藝的要求那是達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蒲元為蜀漢西曹掾,肩負著北伐戰(zhàn)爭的兵器裝備工作,諸葛亮吩咐他打大刀三千口,刀打好之后,他說漢水是軟水,不能用來淬火;蜀江的水是硬水,是金屬的精氣所聚。這種區(qū)別是上天注定的。于是派人到成都取水,(回來之后)蒲元拿取回的水淬刀,說這里面摻了涪江水,不適合淬刀用。取水的人堅持沒有摻其他的水,蒲元便拿刀在水里劃了一下,說這里面摻了八升涪江水。取水的人聽了之后,叩頭說,走到涪江邊時,把水打翻了。所以就地補充了八升涪江水進去。科學,來不得半點造假!
現(xiàn)在那些豆腐渣工程的官吏們,命好生活在當下,如果在三國蜀漢,早被推出去砍嘍!
誠然,我至今仍膜拜于莊周先生的“圣人不死,大盜不止”,“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p>
只是,道的理想境界,不是吾等凡人所能豈及,春秋戰(zhàn)國之所以會出現(xiàn),就有他出現(xiàn)的理由,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如果強求,很可能淪落為宋襄公那樣為人所嘲笑的話柄。
于是乎,我欣賞于孔明先生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精神狀態(tài),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科技強國之路,勢在必行,雖然,我們現(xiàn)在對孔明先生有諸多非議,然而,單就他執(zhí)著于技術領域的開拓創(chuàng)新,使偏居一隅的蜀漢能夠連年壓制地廣物博的曹魏,我們都應該繼續(xù)不遺余力的對諸葛亮進行包裝宣傳,時至今日,孔明先生,仍未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