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唐朝人在寒冬里瘋狂的潑水游戲為何會最終消失

2016-07-16 18:50:5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唐朝前期,有一種起源于西域的瘋狂游戲漸漸流行開來,那就是潑寒胡戲。 潑寒胡戲最初是古代西域的一種樂舞。每年寒冬臘月,戲者頭載面具,

唐朝前期,有一種起源于西域的瘋狂游戲漸漸流行開來,那就是潑寒胡戲。

潑寒胡戲最初是古代西域的一種樂舞。每年寒冬臘月,戲者頭載面具,赤身裸體,擊鼓歌唱,互相追逐潑水,為乞寒之戲,據(jù)說可以消災(zāi)祛病。

潑寒胡戲的另一個名稱是“蘇莫遮”。蘇莫遮是西域婦人戴的一種帽子,羊皮制成,外面涂油。

《文獻(xiàn)通考》中對潑寒胡戲講得最為詳盡,還列舉出戲樂時所使用的各種樂器:

……本西國外蕃唐國之樂,其樂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其樂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而索寒也。

潑寒胡戲傳入中原的時間很久,最早為宮廷之戲,到初唐時在民間廣泛流行,參與者不僅自娛,并且以之悅?cè)恕?/p>

到武周末年,這種表演性很強(qiáng)的娛樂再一次被宮廷重視起來。武則天之后的中宗、睿宗兩位皇上都喜歡看這種極有異域風(fēng)采的狂歡活動,每到有潑寒胡戲表演的時候,皇子們微服出行,都跑到長安街頭去觀看。

史書上對此也多有記載,如《新唐書》載:神龍元年十一月,唐中宗“幸洛城南門,觀潑寒胡戲”;景云二年十二月丁未,睿宗“作潑寒胡戲?!?/p>

原本是自娛自樂的群體活動,類似于今日狂歡節(jié)上的表演。經(jīng)過幾十年的演化,尤其因為有了圣上的喜愛,潑寒胡戲也漸漸變了味道,越來越像大型的團(tuán)體操表演。

潑寒胡戲的日漸風(fēng)行,各地紛紛組建自己的乞寒隊伍,互相攀比,看哪一隊的服飾更華美氣派。如此即失去了原有的那種駁雜活潑的趣味,又花費奢靡,引來眾多的非議,一些大臣開始發(fā)出反對的聲音。

史載,唐中宗在東都洛陽南樓上觀看潑寒胡戲,殿中侍御史呂元泰上疏勸諫,認(rèn)為游戲的人們穿胡服、騎駿馬,擊鼓張旗,有戰(zhàn)爭之象,很不適合在都城里表演。而且參加者競相夸耀自己的服飾,助長奢靡之風(fēng),浪費國家財富。

呂元泰認(rèn)為,時寒則順之,“何必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而索寒焉?”這種風(fēng)俗有百害而無一利,請求皇上禁絕這種野蠻之戲。

但唐中宗并未采納這份諫議,照看不誤。

到了唐玄宗時代,寵臣張說也上疏批評潑寒胡戲,認(rèn)為這種外來之戲沒有典故,有悖先禮,“……裸體跳足,盛德何觀?揮水投泥,失容斯甚。”再次請求禁絕潑寒胡戲。

這一次唐玄宗采納了張說的建議,開元元年冬天,敕令“臘月乞寒,外蕃所出,漸浸成俗因循已久。自今已后,無問蕃漢即宜禁斷?!?/p>

那樣一個生機(jī)勃勃的戲樂從此消失,想來實在可惜。如果潑寒胡戲能夠一直傳承下來,今天的隆冬臘月我們也會有一個熱鬧而刺激的好去處了。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