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望曾參與繪制明朝大型全天星圖 供皇帝專用
明崇禎時期、代表了當時東方星象學的最高水平的皇室星圖你見過嗎?昨天,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qū)委員會第6次全體會議在廣州召開。國家檔案局局長楊冬權、副局長李明華,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少華,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建華等出席。
來自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17個國家的53名代表參加會議。“世界記憶工程”項目于1992年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旨在喚起人們對世界范圍內(nèi)瀕危、散失或正在遭受厄運的文獻遺產(chǎn)的關注。每兩年評審一次。我國的《本草綱目》、《黃帝內(nèi)經(jīng)》、“天主教澳門教區(qū)檔案文獻”、“元代西藏官方檔案”和“僑批檔案”等入選了亞太地區(qū)名錄。
本次會議共有15個國家的20份申報材料參與2014年《世界記憶亞太地區(qū)名錄》的評選。中國此次提名的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赤道南北兩總星圖”。
“赤道南北兩總星圖”制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七月,木印彩繪紙本,藍綾宮裱,為屏掛式,由八條幅縱向拼組而成,版框每幅高171.4厘米,寬56.5厘米;拼后全圖版框高171.5厘米,寬452厘米;如果加上原裱外沿,全圖高200厘米,寬452厘米。目前保存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輿圖庫房,分別卷放保存于8個紙制圓筒中。圖上繪有大小20幅星圖及天文儀器圖,另外還有2篇圖說。
該圖是我國目前所見傳世最早的大型全天星圖,由明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主持測繪,著名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等參與設計繪制,供皇帝專用。圖中所使用的數(shù)據(jù),繼承了我國古代星圖的內(nèi)容,又吸收了當時歐洲天文學的成果,代表了當時東方星象學的最高水平。是一份里程碑式的歷史文獻,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星圖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