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上有哪個膽大包天的狀元敢跟和珅斗?
王杰(1725—1805年),字偉人,號惺園、畏堂,清代陜西韓城縣廟后村人。其父在江浙當過多年幕僚。乾隆十八年(1753年)王杰以拔貢生選授藍田縣教諭。因父喪,未到職,給尹繼善、陳宏謀等當幕僚養(yǎng)母。二十五年中舉,次年殿試原擬第三名,高宗特拔第一,授職翰林院修撰。他辦事認真謹慎,職務不斷提升,三十六年已官拜禮部侍郎,進入高官行列,五十年拜東閣大學士,成了宰輔,深得高宗信任。
據(jù)說,當年王杰奪魁之后,一些山東籍的舉子不服氣,就要求與王杰比試比試。既然是文人,就比對對聯(lián)吧。山東舉子出聯(lián)向其發(fā)難,上聯(lián)是:“孔子圣,孟子圣,自古文章出齊魯”。他們本想以此自夸一下,沒想到王杰略想即答:“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統(tǒng)在西秦?!贝寺?lián)一出,大家無不佩服。
高宗晚年,頗寵信和珅,讓和珅與王杰分別擔任滿漢首輔大臣。清朝是滿人的天下,自然和珅權力更大。和珅利用高宗的信任,把持朝政,貪贓枉法,是清代,也是整個封建時代最大的貪污犯,由于權勢熏天,一般同僚都是盡量遷就他,敢怒不敢言。王杰則是少數(shù)敢于硬碰硬的人物之一。他與和珅在乾隆朝同朝為官20多年,他從沒屈服于和珅的權勢,而是敢于在朝廷上跟他據(jù)理力爭,因此和珅對王杰是又怵又怕。和珅總想設計陷害王杰。但是乾隆皇帝對王杰一直都非常信任,和珅也奈何不得。
有一次,和珅正在軍機處欣賞人家孝敬他的一幅水墨畫。王杰來了,也湊上去看了看,然后語帶雙關地說:“現(xiàn)在貪墨之風竟一至如此!”“貪墨”既可理解為喜歡筆墨作品,又是貪污的代名詞,和珅當然聽得出來,氣得發(fā)抖,卻無可奈何。
每次入朝議政之后,王杰總是獨坐不言,而和珅有時也想方設法討好王杰。有一次,和珅拉著王杰的手說:“究竟是狀元宰相,手這么柔軟!”王杰非常反感,立即抽回手說:“這雙手雖好只會辦點正經(jīng)事,又不會弄錢,有什么好處呢?”和珅的臉紅一陣白一陣,沒趣地走了。傍邊聽到的人反倒捏了一把汗。
王杰既然出處跟和珅作對,為什么不把他搞掉呢?因為和珅善于斂財,高宗的一切額外開支都是他千方百計從國庫收入之外弄錢支付的。這當然也是民脂民膏,高宗想大手大腳花錢,總離不開和珅,所以動搖不了他。反過來,和珅也恨王杰,總想把他從軍機處擠出去,但高宗有特別賞識王杰的才學與為人,所以也沒有得逞。
高宗皇帝駕崩后,嘉慶帝即位。嘉慶早就對和珅不滿,于是將其奪官入獄。當時和珅的黨羽遍及朝野,無人敢出來審判他。此時王杰已經(jīng)80歲了,挺身而出,慷慨請命,列出和珅二十項罪行,查沒其全部家產(chǎn),折銀上億兩充歸國庫,這可相當于朝廷數(shù)年的稅收總額。這下嘉慶皇帝可樂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嘉慶五年(1800年),王杰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嘉慶皇帝一再挽留,并賜乾隆皇帝的手杖給他,還特許他扶杖入朝。兩年后,王杰再次提出辭職還鄉(xiāng),嘉慶皇帝見再也挽留不住他,即贈他詩二首,其中一句:“直道一身立廓廟,清風兩袖返韓城”。嘉慶十年(1805年),王杰卒于京邸。王杰去世后,他的府第被后人改為韓城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