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虛而不實的宰相之學 重在用人無需自為專家

2017-04-29 22:12:3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前曾說及,明清科舉考試越來越傾向于培養(yǎng)和選拔通儒。到晚清探索改科考的初期,也還延續(xù)著類似的思路。桐城文名家吳汝綸注意到,張之洞等所

前曾說及,明清科舉考試越來越傾向于培養(yǎng)和選拔通儒。到晚清探索改科考的初期,也還延續(xù)著類似的思路。桐城文名家吳汝綸注意到,張之洞等所議改科舉,“欲取通材,亦如學堂議章合治學、治事為一條之意”。而他們的奏折也承認,“名臣之學識、閱歷,率皆自通籍任事以后,始能大進”。換言之,治事與閱歷直接相關(guān),是很難在學習的過程中培訓的?!皠t當考試之初,亦不過求全才矣”。

其實科舉考試并非求“全才”,從既存讀書方式看,也不太可能求全才。其真正尋求的,不啻馭才之才,即可以統(tǒng)整、借用眾才之才。另一位桐城文名家馬其昶曾對宣統(tǒng)皇帝說,“帝王之學與臣下異:精于兵、農(nóng)、測算、文學、政法者,為人臣者也;帝王者,用人者也。天下之挾其兵、農(nóng)、測算、文學、政法以求用者,君子出其中,小人亦出其中”,人君的責任,在于能使君子進而小人退。

這是有長久淵源的思想。《呂氏春秋》以為:“古之王者,其所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術(shù)也;為者,臣道也?!彼抉R遷說,道家“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執(zhí),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故“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道家向為帝王說法,人君先要自身能虛,然后可因;無成心,去我執(zhí),方能究各人之情。循其常情,順而用之,于是“使各自明”而“群臣并至”,自然成為萬物主。

不僅帝王之學如此,宰相之學亦然。好的宰相,主要不靠其自己勤奮,而在能調(diào)配百官做事。主管一方的牧令,大致也同宰相一樣,重在能用人治事,而無需自為專家。尤其牧令又稱“父母官”,在其所轄范圍里也是政教兼掌,與君主“作之君、作之師”的取向最為相近。大體上,三者都更多是“因”而不“為”,或多“因”而少“為”。其間當然也有不同,一是“因”的程度不同,越到下面,則“為”的程度越高;二是皇帝最好“垂拱而治”,牧令也可以“臥治”,而宰相不必是專家,卻難得清閑,必須日常性地“主持工作”(若政治上了軌道,也可以較輕松;如曹參任丞相,一切延續(xù)前任蕭何做法,史稱“蕭規(guī)曹隨”)。

“君子不器”的古訓,就是提倡一種虛而不實、因而不為的傾向。但這首先是建筑在分工之上,主管者下面還有相當數(shù)量“實”而“為”的專門人才;其次這也不是消極的,理想的無為,是調(diào)動為者的積極性,以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通過科舉的選拔,古人提倡的大致即是一種宰相之學?!白x書”主要不是技術(shù)、技能性的學習,而是如傅斯年所說“以造成人品為目的”??荚囈嗤?忌约撼闪恕熬印?,就可以使具有各類才能的人“并至”而“自明”,無需事事親力親為(當然做官后也需要在閱歷中增強自己治事的能力)。

這樣一種“君子不器”的取向,外國人就不易理解。1901年吳汝綸訪問日本時,一日“山根少將來談,問吾兒欲專門何學,告以將學政治法律。山根笑曰:貴國人喜學宰相之學,滿國皆李傅相(李鴻章)也”!吳氏感覺“其言切,多諷,記以示兒”。

梁啟超也有類似經(jīng)驗,他“在日本時,遇后藤君,叩以臺灣教育。后藤君謂臺灣教育無法辦理。該處人入學校,即志在做官,不做官,即不入學?!?。梁氏聞此言,“心中頗有感觸:豈獨臺灣,中國全國亦何嘗不然?”

不論山根是否意存諷刺,他和后藤一樣,確實看到了中國人才培訓的傳統(tǒng)趨向。清道光十五年,針對地方官決訟斷獄的職責需要,御史易鏡清奏請在科舉考試中加試律例,“俾士子講習有素,起而行之,胸有把握,自不為人所欺”。但禮部卻以為,科舉選拔的是綜合人才,“若于進身之始,先責以名法之學”,必導致讀書人“荒其本業(yè),旁及專家”??梢娫诋敃r的認知中,學道作人才是讀書人的“本業(yè)”,而“專家”則是留給其他技術(shù)型人才的角色。

附帶說,清末留日學生學法政者眾,過去很多研究者視之為政治專業(yè)化的新傾向,山根卻看出了其與舊模式銜接的一面。這些學法政者常常是看著像“專家”,而其所學實亦近于所謂的“宰相之學”,最能體現(xiàn)“過渡時代”的樣態(tài)。這樣看來,近代的“法政”雖得“宰相之學”的遺傳,卻也終由通達之學向?qū)iT之學轉(zhuǎn)化,逐漸形成一種超越古今中西的新模式。至于這樣培養(yǎng)選拔出的人才是否更好,恐怕真要“專家”才知道了。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