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中他最牛氣 教學育人更勝孔子
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漢族,中國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wèi)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F(xiàn)在,山東省巨野縣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陰郁,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提出過“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勞。后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
說起孔子的弟子,一般會想起顏回、子貢、子路和子夏,他們都是“孔門十哲”里的,這幾個當中,孔子最滿意的是顏回,批評最多的是子路,最富有的最有政治成就的是子貢,而在傳授儒家之道方面,子夏則是一個佼佼者。
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歲,孔子去世后,弟子們云散,子夏到了河西,繼承老師的衣缽,繼續(xù)講學。子夏雖然不能像孔子那樣成為圣人,然而,他在教學育人上的成就,絲毫不亞于孔子。
他在魏國,受到魏文侯的禮遇,被尊為大師級別人物,子夏的弟子都是魏國的棟梁,田子方、段干木、吳起,這些魏國的文臣武將,都拜子夏為師,尤其是吳起,是戰(zhàn)國初期最優(yōu)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走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變富強,其才華和成就,在當時無人可比。
在孔門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顏回、曾參輩那樣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獨創(chuàng)性因而頗具有異端傾向的思想家。他關(guān)注的問題已不是“克己復禮”(復興周禮),而是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因此,子夏發(fā)展出一套偏離儒家正統(tǒng)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
對于儒家而言,子夏似乎有點離經(jīng)叛道,跟其老師孔子不同,他不太關(guān)心復興周禮,而是關(guān)注現(xiàn)實政治和法治,因此有人把子夏列入法家人物。子夏對于讀書的目的性,也是很明確的,著名的“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就是他說的。子夏有時候也不怎么給孔子面子,孔子和他在一起的時候,往往覺得不太開心,為什么?因為子夏為人直率,說話沒有遮攔,在老師面前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