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英雄全伙受招安最后全滅責任在誰?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討論水滸傳中招安的問題。提起梁山英雄招安,論者總喜歡把這筆帳一古腦兒算到宋江頭上,斥之為“典型的投降派”、“瓦解農(nóng)民革命的蛀蟲”、“斷送梁山好漢前途、生命的罪魁禍首”等等。
當然,作為水泊梁山大頭領的宋江,在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的大好形勢下,積極推行招安是要負一定的責任。但是,梁山好漢最后必竟是全伙接受招安,故此我認為責任也要大家來承擔。為什么這么說呢?梁山好漢最后為什么會全伙受招安呢?理由、原因有多方面,綜合起來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梁山眾好漢中有一個愿意投降,接受招安的班底子。這個班底子由戰(zhàn)敗投降的朝廷官吏、貴族及地主豪紳組成。他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人,未上梁山之前本身就是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員。他們有的人歷來受恩寵,祖輩封王封候,自己也享受著同樣榮譽,官位也不低,身受朝廷重用。
比如關勝任蒲東巡檢,呼延灼當汝寧郡都統(tǒng)制,進剿梁山時都為率軍主將,態(tài)度都十分頑固、惡劣。呼延灼出征前曾得皇帝親賜踢雪烏騅馬,受寵若驚,當即在高俅面前表示:“若是誤舉,干當重罪?!鼻嘀荼鴶?,全軍覆滅,呼延灼首先想的是借軍報仇,借軍報仇慘敗,投降梁山后表白一番;“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國”。關勝呢,聽罷朝廷宣他進剿梁山文書后,先是“大喜”,有報國之機,然后是在蔡京面前獻計剿“匪”。捉住前來襲營的張橫,笑罵一陣后,表示“直等捉了宋江,一并解上京師”請功。交戰(zhàn)中,一再怒罵宋江等背叛朝廷,以示自己忠于朝廷。中計被俘,認為“無面還京”,“愿早賜一死”,投降后,還表示了“有家難奔、有國難報”的感慨。這些戰(zhàn)敗投降的軍官,原留梁山并非真心,而是“無面還京”,敗責難逃,只好暫住水泊避難。
再說宋江在他們面前一再表白:“小可宋江怎敢背負朝廷?蓋為官吏污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因此權借水泊里隨時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彼谓@一席話,又正好與這些“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敗將們一拍即合,所以,他們敗降并非真的上山為寇,而是“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只要有這個機會,他們怎么不投贊同之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