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明末張獻忠士兵憶吃人 女子纏過的腳味道像豬蹄

2017-03-02 15:46:3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藏寶”地點的幾種傳說 尋寶,是古今中外永不衰減的熱門話題。 傳說明朝末年(大約公元1644年),張獻忠殺進成都建立大西國后,做了一件成心

“藏寶”地點的幾種傳說

尋寶,是古今中外永不衰減的熱門話題。

傳說明朝末年(大約公元1644年),張獻忠殺進成都建立大西國后,做了一件成心和后人“捉迷藏”的事——藏寶。關于藏寶地點,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張獻忠藏寶于錦江。其中,主要又有3個“秘咒”版本,一是成都望江樓版:“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倍驱埲桨俟ぱ甙妫骸笆珜κ?,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成都買到簡州府。”三是彭山縣江口鎮(zhèn)版:“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p>

第二種傳說是藏寶于青城山普照寺。這個傳說是根據(jù)清同治七年(1868年),灌縣知縣錢璋寫的《重建普照寺并建藏經(jīng)樓記》而來。錢知縣在碑文中說,他去游覽普照寺,住持“靈峰”和尚告訴他寺廟的由來。寺廟為張獻忠焚毀,康熙初年有人結茅恢復,是一座占地僅半畝的小廟。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靈峰”和尚接替“鑒山”任方丈后,“精誠所結,可格蒼穹,即于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勞雕琢,不煩輦運,自致良材以顯名勝……不加募助”,修成了占地400畝、5重殿宇、24個天井、365間堂舍的極大寺院……

有人根據(jù)碑文中有“天示神奇”、“不加募助”推測,張獻忠義子張可旺奉張獻忠密令率兵進駐灌縣(今都江堰),搜羅300名石匠到青峰山采石,秘密挖掘山洞修建地宮用來藏寶。采石工匠,則全部遭殺害滅口……“山裂石出”就是普照寺僧人偶然發(fā)現(xiàn)張可旺開采的石料和所藏寶物。張獻忠垮臺后,其義子李定國有個部將以心蓮和尚名義到普照寺去護寶,也可能是想伺機取寶,后來卻帶著秘密死了。直到道光年間,“靈峰”和尚才偶然發(fā)現(xiàn)那個秘密而“一夜暴富”……

第三種傳說是藏寶于雅安州府(今雅安市)蘆山縣青衣鎮(zhèn)。天全縣土司高躋泰和部下徐漢卿得到密報:張獻忠干兒子張能奇部李國杰受命到蘆山秘密藏寶。高躋泰得到的線索是“石刀對石斧,黃金萬萬五,誰能猜得破,買下成都府”;徐漢卿得到的線索卻是“石鑼對石鼓,黃金萬萬數(shù),誰能識得破,買個成都府”。

據(jù)說因為這個傳說,2001年,一名紹興客商還以18萬元通過競標方式取得了青衣鎮(zhèn)的大西國藏寶探礦權。

此外,還有版本說寶藏藏在青城山“神仙洞”。張獻忠將寶藏藏匿于趙公明羽化之地——神仙洞,又在“殺人谷”將藏寶人員盡數(shù)滅口,并長期駐兵青城山“跑馬坪”嚴防盜寶。近年來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世界遺產(chǎn)旁巨大的旅游商機”,力主開發(fā)“神仙洞尋寶探險游”線路。

幾百年后,張獻忠的藏寶仍然沒有被找到,就有人猜測藏寶地點還待尋找。有一本書中寫到,大西皇帝張獻忠寶藏之巨,名列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張獻忠后人逃至海外,在印度洋上建立國王島、酋長國,幾百年來一直沒停止過尋寶的行動。藏寶之地可能在虎跳澗大峽谷、死亡湖、天洞、地下暗河……這不過是作者根據(jù)傳說寫的小說,自然不必當真。

此外,我聽說過的關于張獻忠藏寶地點的傳說還有很多,難以盡述。

何處會是“藏寶”地點?

要解“藏寶”之謎,應全面了解明末清初歷史及張獻忠史料。我在完成《張獻忠剿四川真相》一書過程中,搜羅各種文獻典籍達200多種,對張獻忠“藏寶”有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得了解張獻忠究竟有沒有寶藏,有多少寶藏,為什么會有這些寶藏。

明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xiāng)起事。當時起義軍大都以流竄劫掠為目的,故被罵為“流賊”。他們每到一地,以嚴酷刑法逼迫官宦富商乃至普通平民交銀,叫做“輸銀助餉”。崇禎十六年(1643年)5月底,張獻忠攻克武昌,把楚王塞進竹轎,拋入湖中溺斃。清人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記載,僅在武昌一處,張獻忠“盡取宮中金、銀各百萬,輦載數(shù)百車不盡”。

張獻忠1644年9月9日攻進成都建大西國,更把全川財富劫掠歸己,劫掠對象由皇室官紳很快發(fā)展到普通百姓。清人劉景伯在《蜀龜鑒》中說得很清楚:“飭各州郡籍境內(nèi)富民大賈,勒輸萬金,少亦數(shù)千金,事畢仍殺之。從古大盜貪酷未有如闖、獻之甚者也!”劉景伯認為李自成、張獻忠這種殺人劫掠的做法空前絕后,毫無天理、人道。

張獻忠高度壟斷掠奪來的財富。據(jù)《蜀記》載:“又傳令(部下)不許私藏金銀,如有私藏至一兩者,全家斬,有藏至十兩者,本犯剝皮,全家斬首!”

所以,張獻忠在16年殺伐歲月中,掠奪占有的財富無疑是難以想象的。

張獻忠建立大西國后約一年時間政權相對穩(wěn)固,他夢想“一統(tǒng)天下”,決不會忙著去“挖地窖”藏寶。

當時,蜀王朱姓宗室多逃往灌縣,青城山成為與大西國抗衡的重要根據(jù)地,至今猶存的復仇谷、跑馬坪、旗桿石、礁窩坪等激戰(zhàn)地都說明了這一點。川西松潘一帶,南明副將朱化龍手下有羌、藏族組成的“番兵”,勇不可當。大西軍多次征剿皆大敗,朱化龍牢固占據(jù)著川西北一方。

青城山當時屬雙方搶奪的前哨陣地,張獻忠哪會傻到去“前線”藏寶?至于兩千多年來,因為各種原因有人在這座名山上埋藏過金銀,則是大有可能的。普照寺即使真因為挖了寶才得以修建,那也不會是張獻忠的“藏寶”。

1645年之前,天全土司高躋泰及部將楊明之、徐漢卿等率軍與大西軍張能奇部激戰(zhàn),攻入蘆山,殺了“大西國”派到蘆山的縣令李國杰。1645年后,原明朝參將曹勛、邛州舉人劉道貞、南明川南巡撫范文光等人,占據(jù)雅州(今雅安,下轄蘆山縣),在小關山屢敗大西軍。從此,大西軍難以進到雅安附近。

同上述青城山不會有張獻忠藏寶一個道理,張獻忠在成都,又哪會歷千難萬險去幾百里外的蘆山縣埋寶藏呢?

那么,張獻忠會在彭山縣江口一帶“藏寶”嗎?

張獻忠一味靠“嗜殺”去“一統(tǒng)天下”,到順治三年(1646年)5月后,已弄得川西平原田荒、民盡、糧絕……大西國已崩潰,連龜縮的成都也不能守了。6月下旬,大西軍決定沿岷江向樂山轉移。因為南明將領楊展在嘉定、峨眉一帶“屯田”,還有食糧。張獻忠的如意算盤是去攻占楊展的地盤,搶其飯碗。當時人楊鴻基在《蜀難紀實》中記載:“于是括府庫民兵之銀,載盈百艘,順流而東?!倍碜胥粼凇妒癖獭分姓f:“率兵十數(shù)萬,裝金寶數(shù)千艘,順流東下,與(楊)展決戰(zhàn);且欲乘勢走楚、變姓名作巨商也。”

離成都約150里的彭山縣江口鎮(zhèn),是出成都的唯一水路要沖,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夏日陽光下,大西軍戰(zhàn)船近千艘,滿載多年搶掠積蓄的金銀財寶,順江而下。在江口山彎處的岷江下游,突然戰(zhàn)鼓“咚咚咚”響起,殺聲震天。明將楊展早在下游嚴陣以待,準備水陸夾擊。楊展自為前鋒,令槍銃弩矢齊發(fā)。這時的大西軍已不堪一擊,風烈火猛,大西軍船隊被炮火擊中焚燒。在凄厲廝殺聲中,大西軍許多船上裝著金銀的“木鞘”沉入江中。大西軍船隊忙調轉船頭落荒而逃,楊展奪取無數(shù)金銀作為軍費,從此更是兵強馬壯。

1999年,成都及國內(nèi)多家報紙紛紛以《張獻忠千船沉銀將露真容》等標題大爆新聞:“1999年4月22日,四川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先生宣稱,經(jīng)過他多年的考察論證,神秘的江口埋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至今仍沉睡江底!”有關方面稱將“雷達大掃蕩”勘探沉銀。消息披露后引起廣泛關注,香港某大公司還表示有意投資5000萬元……后來卻無下文。

其實,江口一帶的“沉銀”絕大多數(shù)已被楊展獲取,各史書記載確鑿。明末清初的文人費密在《荒書》中記載:“后漁人得之(指江中沉銀),楊展始取以養(yǎng)兵,故上南為(富)饒。”

據(jù)《彭山縣志》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季,漁者于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shù)日,獲銀萬兩并珠寶玉器等物?!毕特S三年(1853年),翰林院編修陳泰初說,他親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撈到江中銀子:“其色黑暗……曾經(jīng)查出歸官,尚存藩庫,有案可核。”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鬧事、財政困難,咸豐皇帝命成都將軍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訪察,是否能知其處,設法撈掘,博采輿論,酌量籌辦?!钡召M心機,最終也沒能找到沉銀。

張獻忠東走江口是“戰(zhàn)略轉移”,必然帶著多年苦心積累的全部家當,到新地盤才有本錢。江口戰(zhàn)敗,沉入江中的金銀僅為很少部分,大部分仍被張獻忠及殘部掩護運回了成都。

近年來江口一帶雖多次發(fā)現(xiàn)零星“沉銀”,但絕不會有“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至今仍沉睡江底”的好事。

“藏寶”謎團

大西軍江口慘敗后,丟盔卸甲逃回成都,南方水路有強敵,只有北走旱路了。張獻忠命令起營開拔前殺光百姓,丟棄錢物,再殺光軍眷中隨軍婦女、子女。為什么要這樣做?《蜀碧》中說“以婦女財物累眾軍心”,將士貪色、貪財就不肯沖鋒陷陣了。

更重要的是,當時糧食奇缺,“雖萬金無所得食”,以人肉為糧已很普遍。清人計六奇在《明季南略》中記載,后來逃到江南的一個大西兵回憶:“吾曩(那)年食五人矣!昔從獻忠入蜀,蜀人畏之,避匿深山。(我們)無所得食,遂掠人食之。惟女子纖足趾束最佳,如豕蹄然!”這個大西兵說得既生動又殘忍,女子纏過的腳,吃起來就像豬蹄子!

金銀財寶在那時根本沒有價值,反而成了行軍累贅。在此窮途末路的情況下,張獻忠才會去埋藏既拖累軍心、又不能吃不能嚼的金銀財寶。

那么,張獻忠是如何“藏寶”施工的呢?

當時人沈荀蔚記述得十分明白:“其所聚金銀,以千余人運之江干……一如筑決河法。水涸,于江底作大穴,投以金銀,而殺運夫于上。后覆以土,仍決江流,復故道?!?/p>

記載張獻忠藏寶之事還見于多種史籍。當時人吳偉業(yè)在《鹿樵紀聞》中說張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shù)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筑之,然后決堤放水,名曰‘錮金’”。當時人彭孫貽在《平寇志》中說:“(張獻忠)用法移錦江而涸其流,下穿數(shù)仞,實以黃金寶玉累億萬,殺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后決堤放水,名曰‘水藏’?!?/p>

各書中的“錮金”、“水藏”、“埋金”等都是一個意思,就是把全銀財寶全埋藏在江底。

不僅私家著作記載此事,清朝官修的《明史?張獻忠傳》也持肯定態(tài)度:“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shù)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后決堤放流,名‘水藏’,曰:‘無為后人有也!’”

可見,張獻忠的確可惡,自己無法消受金銀財寶,也想方設法不讓后人得到。從此,成都便有了留傳300年的古老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誰人能識破,買盡成都府!”

經(jīng)過梳理大量史料,張獻忠藏寶的準確時間,應為順治三年農(nóng)歷七月至九月(1646年8月至10月)。正是張獻忠從江口敗回、又尚未離開成都北行這段時間。其他不符合這段時間的藏寶傳說都不可信。

“藏寶”地點在“錦江”無疑。因為不少和張獻忠同時代的人都明確記載了這一點,寫作這些書時,還有無數(shù)張獻忠部屬在世,故傳出的藏寶信息應該是準確的。但我們要審慎對待“石牛對石鼓”的民謠,因為當時人并未記載這一點。民謠中“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明顯有后人“借題發(fā)揮”的味道。

張獻忠藏寶時形勢危急,不可能遠離成都到錦江下游去施工。錦江埋寶的范圍應大致在成都城市附近區(qū)域。另外據(jù)史料記載,大西軍撤出成都前,還有30萬人以上。大西國所積蓄的財富除江口損失部分外,數(shù)量還很巨大。為盡快處理完財寶,有可能在錦江的多處埋藏。

我設想,如果能從上至金牛區(qū)洞子口,下至華陽段的錦江來個“雷達大掃描”勘探,或許真有驚人發(fā)現(xiàn)。當然,前提是要證實河道在這300多年時間里沒改變過。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