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吉祥富貴的如意的原型竟然是它?
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供玩賞的吉利器物。在我們生活中見到的如意大多有精美的雕飾和花紋,然而一般人卻不知道,如意最早的原型確實北方人稱作“老頭樂”,南方人稱作“不求人”的日常用品,它有個最簡單的功能,拿就是撓癢癢。至于這個撓癢癢的簡單工具,什么時候搖身一變成為了深藏在皇宮中的珍寶,這方面的考證很少。其實從“不求人”到“如意”,也是伴隨著中國封建制度漫長歷程而發(fā)發(fā)展演變的。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資料都說,“如意”一詞出于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制作。講僧持之記文于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如意在中國起源很早,據(jù)《事物紀(jì)原×什物器用部×如意》記載:“吳時秣陵有掘得銅匣,開之得白玉如意,所執(zhí)處皆刻螭彪、蠅蟬等形。胡綜謂:‘秦始皇東游埋寶以當(dāng)王氣,則此也?!蓖茰y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時期就有了玉做的如意。這個時候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
如意的源淵始于秦漢時期已有的一種搔癢工具,俗稱“爪杖”。因人手不能到之處以其代勞搔癢,可盡如人意,故得“如意”之雅號。
因其柄長兩尺,寬約三寸,造型扁平,輕盈可取,常伴身邊,隨手可得,常被古人用做指指劃劃的器物。尤其在六朝時期,貴族知識階層盛行清淡之風(fēng),在宣講演說之時為烘托聲勢,常借用此物比劃指點,以作談興之具、別有一種風(fēng)格和韻致.由此,借用如意助談興的做法很快盛行到各種場所。尤其是傳到佛家僧侶當(dāng)中,更是靈活便用,平添了實用價值,在宣講佛經(jīng)時手持如意,將經(jīng)文寫在如意上面,以備遺忘,對講經(jīng)傳道起到了重大的宣傳作用。自古以來,如意一直為貴族人士所青睞,又依賴佛教僧侶所推動,才大大提升了如意的地位。以至于在魏晉、隋唐時期,所塑造的文殊菩薩的造像也發(fā)生了改變,代表智慧與義理的菩薩自然而然地成為手執(zhí)如意的形象了。由此,如意便成為象征吉祥美好及思辯睿智的符號。
至此,才有了手持如意的菩薩像,才有人說“如意”一詞出于印度梵語“阿娜律”。其實是不對的。
從此以后,如意象征吉祥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使用如意的帝王貴族、高僧名士、才子佳人等上流階層不斷將這些深厚意蘊附加到如意之上,并日見系統(tǒng)化與固定化,使如意精神性越來越強,實用性越發(fā)可有可無。到了唐代,如意的發(fā)展到了轉(zhuǎn)折點,“如意”與“爪杖”開始初步分離?!白φ取睂V改切┯糜谏ΠW的工具,后來又別稱癢盒子、孝順、不求人等,卻不再稱“如意”。而此時的“如意”特指新型美觀卻沒有使用價值的一類,二者并行不悖,但后者不斷演變,含意愈見豐富,制作日益精良,材料質(zhì)地愈選愈貴,久日久之成為引人矚目的內(nèi)涵豐富的高檔工藝擺設(shè)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