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里的項羽為何不殺劉邦?
揭秘鴻門宴里的項羽為何不殺劉邦,一席鴻門宴,引發(fā)后人最多感嘆的,項羽為何不殺劉邦,到底是婦識短見還是丈夫義舉?在現(xiàn)代楚漢研究中,主流看法多認(rèn)為,項羽的確有婦人之仁,且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剛愎自用,最終輸給了劉邦,落得慘死烏江畔的結(jié)局。我們一起來看看項羽為何不殺劉邦。
劉邦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于是興仁者之兵;他明白戰(zhàn)場變幻莫測,于是熟諳詭謀之用。如此看來,劉邦能先項羽入主咸陽,靠的就不光是運氣了。而且劉邦入主咸陽后,對手下將士約法三章:妥善安置故吏,不搶秦宮女人,不殺降順將士,不貪府庫財寶。當(dāng)一切安排妥當(dāng)之后,劉邦更是做出了驚人之舉——老老實實退軍霸上。
而且即使項羽能殺掉劉邦,其部隊也不可能輕易就會被他兼并(劉邦軍中有不少秦人,而項羽剛剛坑殺了二十萬秦人)。并且項羽此前殺宋義,有范增與全軍將土的支持;坑秦兵,有諸侯軍隊相助。而現(xiàn)在項、劉之間的矛盾還沒有公開化,他們都還是懷王手下的將軍,都是楚軍,若此時項羽要殺劉邦,那些諸侯會幫助他嗎?答案是否定的。
可這時出現(xiàn)一個來告密的叛徒,此人正是劉邦左司馬曹無傷。
曹無傷派人告密說劉邦在關(guān)中稱王,封子嬰為宰相,獨享所有奇珍異寶。曹無傷這么一說可謂是火上澆油,再加上范增一頓故弄玄虛的教唆,項羽盛怒之下就要攻打劉邦。
若照此發(fā)展下去,劉邦是必死無疑了??少F人總是福大命大的。
其實冷靜下來的項羽也明白,劉邦現(xiàn)在是殺不得的。目前最重要的不是殺掉劉邦,而是趕緊乘此時機(jī),利用自己的威勢一鼓作氣鏟除對手,聚攏人心,創(chuàng)立霸業(yè)。所以,當(dāng)項伯回營向項羽稟報說,劉邦并未染指秦宮室、珍寶,并日夜期盼項羽前來接管時,他也就為自己找好臺階下了。深思熟慮后,在鴻門宴前夕,項羽就已放棄了第二天修理劉邦的打算了。
可見,項羽沒殺劉邦非但不是婦人之仁,反而恰恰是十分明智之舉。這次與劉邦握手言和,為他日后成為西楚霸王打下了基礎(chǔ)。
可接下來,項羽卻接二連三地犯了一些致命的錯誤。其中,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后來沒有除掉劉邦。
項羽稱霸后,能與其爭雄的只有兩個人了,一個是劉邦,一個是田榮。本來劉邦已是項羽刀俎下的魚肉了,項羽可以找到—一萬個借口將其除之,以絕后患——就像劉邦后來殺韓信、彭越那樣。至此,霸王又有一點不如劉邦了,那就是如何讓對手在適當(dāng)?shù)臅r間適當(dāng)?shù)叵?。?dāng)然,也有范增這樣“智者’’的誤導(dǎo)因素在其中。
可霸王卻偏偏封劉邦在漢中,天高皇帝遠(yuǎn),放虎歸山,霸王再想殺劉邦就沒那么容易了。后來,項羽同田氏激戰(zhàn)時,劉邦乘虛而人,殺進(jìn)中原。
此外,項羽還犯了兩個致命錯誤:一是破咸陽后,他獨占秦寶,并挾之東歸彭城。這也成為日后眾諸侯偷襲彭城的一個誘因,劉邦答應(yīng)他們,破城之后,平分其寶。二是稱霸后亂封諸侯,項羽主持分封如同兒戲,各國舊王族被擠走,甚至沒有了領(lǐng)地,而分封在最好地方的則是項羽的戰(zhàn)友和親信。這成為其后幾年大起戰(zhàn)端的直接原因。如此看來,項羽在馭人之術(shù)上遠(yuǎn)不如劉邦。
至此,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也就明了了。其實,若把爭奪江山比做一場考試的話,項羽就好比一個有些怪才的考生,瀟灑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難度附加題——如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卻在正式題中交了白卷,以致考砸。項羽一生犯了很多錯誤,這些才是導(dǎo)致他最終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的真正原因,而非是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若是一定要在霸王項羽爭奪江山的政治決策中找出些閃亮之處的話,那可能就要當(dāng)數(shù)鴻門宴上沒殺劉邦了,不然的話,有沒有后來的霸王都很難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