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國李儒為何選擇成為董卓的謀臣?
三國李儒
李儒,又名李孝儒,字文優(yōu),三國年間漢少帝的郎中令,權(quán)臣董卓手下的第一大謀士,在董卓專權(quán)期間,奉命進(jìn)宮毒害少帝。直至董卓去世以后,李傕攻入長安掌攬大權(quán),他提拔李儒任侍中結(jié)果遭到劉協(xié)的反對。正史中對于李儒的下場沒有交代,至198年曹操擊敗李傕以后,李儒便下落不明,但三國演義中,李儒被呂布斬于市曹。
李儒為東漢晚年的博士,最早李儒是受任于漢少帝宮中的郎中令,至權(quán)臣董卓獨攬大政后,李儒便受命于董卓手下。作為董卓手下的一位出色的謀士,他在當(dāng)時向董卓做出了一番關(guān)于廢立漢帝的精彩評述,更是準(zhǔn)確地分析了廢除少帝的兩利一害,在得到董卓的認(rèn)同后,他奉命入宮逼皇子辯服毒自盡。至此以后,他更是得到了董卓的極度重視,董卓的任何決策都要參考李儒的意見。
根據(jù)《魏書》的記載,李儒等人曾奉命在呂布刺殺董卓時出兵相阻,然而最后董卓兵敗于呂布,但是李儒并未被殺。幾個月以后,李傕作為西涼軍遵守領(lǐng)殺害王允控制了朝廷,李儒便投其門下。至192年十月,李傕向漢獻(xiàn)帝推舉李儒為侍中,結(jié)果被駁回,到后來李傕敗于曹操,李儒也就隨之不明所蹤。
但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王允設(shè)計挑撥董卓與呂布之間的關(guān)系,李儒勸董卓放棄貂蟬以謀得呂布效忠,結(jié)果董卓沒有同意而被呂布所殺,李儒也因病被家仆捆綁獻(xiàn)于呂布。
李儒焚城
談及三國里的謀士,首先想到的大致是諸葛亮、郭嘉等人,然而通常會忽略了諸侯紛爭時期最早展露鋒芒的董卓首席謀士——李儒。李儒效忠于奸臣,因而常被忽略,但其在三國前期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玩過三國殺的人都知道“李儒焚城”是桌游中的武將技能,是一項限定技,可以讓其它任何角色丟棄一張以上的牌或者受到1點的火焰?zhèn)?。那么游戲中李儒的該項技能是憑空而來的嗎,在歷史上是否有相關(guān)的典故呢?
李儒焚過城嗎,據(jù)悉在記載中,李儒輔佐董卓期間,經(jīng)歷過一次火燒洛陽,想必此處焚的城必然就是洛陽了。
董卓篡權(quán)的第一步,就是通過李儒的方案廢立漢帝,這是李儒的第一個計謀,他肯定此舉并分析了此舉的利弊,穩(wěn)固了董卓在朝中的威信,甚至在前期推動了整個三國的歷史進(jìn)程。
后來由于董卓廢少帝任丞相,其殘暴引得眾人激憤,全國十八路諸侯有意攻之,眼看著政權(quán)不保大難臨頭,于是李儒向董卓提出了遷都長安以鞏固民心的建議。于是董卓決意放棄洛陽,開始浩浩蕩蕩地將都城遷至長安。此次遷都令洛陽遭受遭受了巨大的滅城之災(zāi),其臨行前,將洛陽的富貴人家逮捕,以亂黨之名將其全數(shù)斬于城門外,盡刮其財。將洛陽城的百萬百姓以軍隊編伍驅(qū)趕至長安,路途中死傷無數(shù),官兵污人妻女,奪人糧食,取人性命。最后,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城內(nèi)的所有房屋宮殿廟宇,南北兩頭火焰相連,全城淪為焦土。
這個董卓造成的洛陽城的悲劇浩劫,就是李儒焚城。
李儒怎么死的
李儒作為三國年間幾乎是首位嶄露頭角的謀士,為董卓效力,在小說中其死于呂布之手,但在歷史中并沒有相關(guān)記載,只稱其在李傕失敗后便下落不明無蹤影了。
李儒也稱為李孝儒,是東漢晚年的博士,是一名出色的謀士,當(dāng)時十八路諸侯征討董卓時是三國時期第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然而李儒就是這個時期最為出彩的謀士。他對廢立漢帝時做出了精彩的評價,清晰準(zhǔn)確地向董卓分析了廢帝的兩利一害。在此后,董卓的眾多決定都要參考李儒的意思,在相關(guān)的影視劇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董卓在決定前總要看看李儒的眼色,甚至是三國演義中第一個打敗曹操的人,可見其計謀之深。
1920年,李儒任漢少帝的郎中令,后董卓專權(quán),他便效命于董卓。后來關(guān)東諸侯起兵一同征討董卓,董卓抓住皇上,令李儒將其毒死。兩年后,董卓被呂布所殺,王允自盡,董卓的手下將士李傕等人擊退呂布,王允自盡后,李傕重新占據(jù)都城長安,鉗制漢獻(xiàn)帝,掌握東漢政權(quán)。
李傕向皇上推舉李儒任侍中,遭到皇上的拒絕,漢獻(xiàn)帝以李儒加害其兄長之名對其下詔定罪,后在李傕的保護(hù)下才得而免罪,李傕說這時董卓的指令,并非李儒的意思,不該加害于無辜。
根據(jù)歷史上的記載,李儒文筆絕佳,十分有才華。在三國演義中,他作為董卓的親信與首席智囊,決定了董卓了許多舉動,在劇中董卓因為沒有聽取李儒的話放棄貂蟬,最終死在呂布手中,而歷史上對于李儒的結(jié)局沒有記載,只知其下落不明,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