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曹操為何不稱帝?是不想背負亂臣賊子的罵名嗎

2016-12-09 09:12:2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依然是當時的價值標準,何進、董卓等把持朝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依然是當時的價值標準,何進、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貿(mào)然稱帝。

曹操雖然具有不同于其他軍閥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他爭奪權(quán)力、對外征戰(zhàn)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進行,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道義上的支持。

曹操平定董卓、呂布叛亂打的正是朝廷這張王牌,如果曹操廢掉漢獻帝,登上皇帝寶座,那他跟董卓、呂布還有什么區(qū)別呢?董卓、呂布可是當時天下公認的殘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誅之的對象,曹操的智慧謀略都遠在這二人之上,當然不愿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

雖然曹操竭力宣稱自己是奉天子詔,但天子權(quán)力被架空,卻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孫權(quán)、劉備早已唾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曹操并不懼怕這種責(zé)罵,因為當時天下分裂,群雄并起,相互之間的責(zé)罵和攻訐本屬正常,曹操同樣以亂臣逆賊的名義指責(zé)他們,他所懼怕的乃是留下歷史的罵名,那可是有口難辯、影響深遠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隨便僭越稱帝。

據(jù)《魏氏春秋》記載,夏侯敦曾對曹操說:“天下咸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yīng)天順民,復(fù)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p>

由此可見,曹操為自己所設(shè)的標準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樣的圣人,成為千古傳誦的對象,在歷史的長河中,這種亙古流傳的圣人稱號比一個身背罵名的皇帝的稱號美好得多了!

曹操在《述志令》中進一步明示:“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意思是說齊桓公和晉文公作為“春秋五霸”的霸主,稱霸之后還名垂千秋,就是因為他們?nèi)匀灰灾芡醭癁樽?,言外之意,如果兩者之一取代了周王朝,就不會是這個結(jié)果了,而曹操也正是想借機澄清,盡管他勢力非常大,但他決無二心,他并不是想篡漢的“奸雄”,而是一心輔佐幼主的“能臣”,這所有的一切都說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統(tǒng)文化影響,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歷史罵名,而是想做一個流傳千古的圣人。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