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永樂皇帝突然駕崩為何朝鮮國會朝野震動?
大將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即李氏王朝,“朝鮮”這個名字其實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起,原來的朝鮮叫“高麗”取“高山麗水”之意,后來朱元璋給他改為“朝鮮”,即最早看見太陽的地方。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朝鮮人民對明朝可是感恩戴德,在清朝入主中原后,明朝甚至還在用崇禎年號。很早有個電視劇叫《大長今》,里面的官員皇帝的服飾很多都是采用明朝的制式,其官制也采用明制,朝鮮人如果會寫漢字才能當官,偉大的史料《燕行錄》就是朝鮮人來中國的資料匯編。
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位君主,他篡奪了侄子的帝位并把首都遷到了北京,老北京叫“四九城”,就是他奠定的。永樂皇帝被稱為“遠邁漢唐”,也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他五征大漠,于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駕崩,死在了榆木川。在當時,朝鮮平安道監(jiān)司金自知向世宗大王(李朝第四代君主),呈報,派往明朝的使臣樸得年從遼東返回,知道了永樂駕崩的消息(據(jù)考證此時已經(jīng)是永樂駕崩第42天)。致使朝堂一片嘩然。
《明史》記載,永樂皇帝死后,隨同北征的太監(jiān)、朝臣密不發(fā)喪。當時明朝還沒有將此消息正式通知朝鮮。盡管如此,朝鮮君臣還是從遼東民間得來的消息,確認其駕崩后,朝鮮朝廷開始以明太祖駕崩時候的禮儀來對待明太宗朱棣。《世宗實錄》記載:“當日舉哀,初四日成服;京中四品以上、外方大小使臣、守令著衰服,其余各品官吏以白衣烏紗帽黑角帶終制;七日除服,并令全國于此七日間,“停朝市、去刑戮、斷音樂、禁屠殺、禁婚嫁、停大小祀”。皇帝和王公大臣都要穿喪服,所用喪服,依照朱子《家禮》縫制,停止一切上朝活動和宴會餐飲活動。皇上帶頭哭,一群朝臣也不能閑著,還要寫祭文,朝鮮使臣拿著東西到北京,向老大哥寄托自己的哀思。
永樂駕崩,其子洪熙皇帝即位。得知洪熙皇帝即位后,世宗和朝臣穿上禮服,上表朝拜第一句寫的就是“圣神繼統(tǒng),克享天心,夷夏同歡,畢獻方物。”表示我要做個乖乖的小寶寶,雖然大明的老皇帝死了。用漢人的禮制又是祭拜又是上表的,但是整半天沒人知道啊,明朝使團要來考察,也不知道什么時間,你不知道他哪天來,所以只能死馬當活馬醫(yī),就得辦著。
有趣的是,明朝去朝鮮一批使團,和朝鮮來明的使團碰面了,九月二十八日,朝鮮的遠接使權軫等與明朝使者在邊境的湯站相遇。權軫等告訴明使,朝鮮方面已經(jīng)舉行了大行喪禮,也為新君登極而舉行了拜表入賀之禮,但人家明朝不信啊。明朝說我得眼見為實啊。由于不知道明朝使團啥時候來,明朝是真不夠意思,不告訴人家朝鮮啥時候到,這突然就來了,朝鮮王朝不得不重復上演上述的禮儀活動。真是神坑啊。
朝鮮君臣畢恭畢敬地,伺候大爺似的為永樂皇帝舉行了一系列禮儀活動。正如趙軼峰教授所言:“這些活動清晰地表現(xiàn)出朝鮮遵循中原禮儀的文化取向,也顯示出朝鮮與明朝禮儀同調(diào)的相互文化認同性。”
說實在,朝鮮王朝也在玩虛的,并不是全部都對永樂進行哀悼,在服喪期朝鮮王室已經(jīng)開始填充后宮,增加美女選秀,吃喝玩樂上了,玩這一套還是作秀給明朝看呢,雖然這樣,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中國的皇帝死了,沒正式通知朝鮮,朝鮮就全朝震動,又是祭拜,又是服喪,又是進貢。不得不說,這小弟當?shù)糜悬c憋屈,可惜沒辦法啊,宗藩關系決定的,中國就是老大。通過這次辦喪事,好像也讓明朝更加信任了這個小弟,他們和明朝的關系更加深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