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如何給群臣“上反腐課”的?
唐朝貞觀二年(628),唐太宗對左右大臣說:“我曾講過,貪官們無不愛財,其實他們并不懂得應(yīng)當怎樣愛財。就拿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來說吧,俸祿都很優(yōu)厚,一年所得數(shù)目很大。若受人賄賂,不過數(shù)萬,一旦敗露,官職、俸祿全被剝奪。這豈是懂得愛財?劃算嗎?”太宗善于設(shè)身處地為官員們著想,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fā),教育他們不要去做那些貪贓枉法將導(dǎo)致身敗名裂、人財兩空的事情。
唐太宗并不反對官員愛財,但反對他們愛財過度而成為貪財,反對“受人財賄”而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他告訴身邊的大臣,君子愛財?shù)ㄟ^合法途徑取得??亢戏ㄊ杖搿旱摼涂梢?a href="http://www.14april14hrs.com/sh/"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生活得很好。如果有非分之想,貪得無厭,那就可能落得“一朝彰露,祿秩削奪”的下場,從官員私利的角度來說是很不劃算的事情。他要官員們學(xué)會算這筆賬。
為加深左右大臣的印象,唐太宗又說:“春秋時代魯國有名宰相叫做公儀休,愛吃魚,成為一種嗜好。但他從不接受別人饋贈的魚,這樣他才能長久吃到魚。因為他不接受別人的賄賂,不用擔心有一天蹲大牢而吃不上魚。”
《詩經(jīng)》寫道:“大風有隧,貪人敗類?!币鉃榇箫L刮得很猛,貪婪之人敗壞族類。此話誠然不錯。唐太宗告誡官員,站得正才能立得穩(wěn)。
如果有貪欲,倒霉的就不僅是貪者自己:“君貪則喪國,臣貪則亡身。”無論君主還是官員,都不能貪?!柏澱邤☆悺?,貪者一人,卻會貽害很多人。如果從大處講,君主貪婪必定導(dǎo)致國家滅亡;如果從小處來說,官員貪婪必定導(dǎo)致身敗名裂,更會殃及家庭、家族。
接著,唐太宗又講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載于酈道元所著的《水經(jīng)注》,說的是戰(zhàn)國時代秦惠王想攻打蜀國,卻苦于不知道到蜀國的路怎么走。于是想出一條計策,命人雕刻5頭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掛著黃金。蜀國的人見了,以為牛拉屎能拉出黃金。蜀國國王貪圖黃金,便派出5位大力士將石牛拉到蜀國。這樣一來,就開辟了一條由秦國到蜀國的通道,這正是秦惠王所希望的。秦國的軍隊隨后而至,攻打蜀國,蜀國很快就滅亡了。
第二個故事載于班固所著的《漢書》,說的是漢代擔任大司農(nóng)職務(wù)的田延年,征集民間牛車3萬輛用來租賃生利。每輛車的租金原先為1000錢,田延年用欺詐手法增加至2000錢,共得6000萬,并將其中一半即3000萬錢私自吞沒。他在做這件事情時,他的冤家對頭眼睛正盯著他,在秘密搜集他違法亂紀的材料,他的一舉一動都在冤家對頭的掌握之中。于是田延年貪污3000萬錢的事很快被揭發(fā)了出來。大將軍霍光說:“先把他關(guān)到牢里,然后交由大臣們公議處置他的辦法?!碧镅幽曜灾锬跎钪?,又害怕受到懲處,說道:“我有何面目入牢獄!”于是自殺身亡。
講完了這兩個故事,唐太宗感慨頗深,嘆息著說:“像蜀國國王和田延年這樣的人,在歷史上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啊!現(xiàn)今我要以蜀王為借鑒,你們也應(yīng)當以田延年為前車之鑒,不學(xué)他們的樣子。”
以上兩則故事并不是虛構(gòu)出來的,而是史書記載的真實事件。唐太宗用歷史上的這兩件事,有力地印證了君貪喪國、臣貪亡身的道理。大臣們聽了,當場驚出一身冷汗,定當深長思之,信服唐太宗所說的道理。
唐太宗在給大臣們“上反腐課”的時候,既以教育者自居,又將自己置于受教育者的地位。他說,不僅官員們不能有貪欲,作為一國之君,他自己也不能有貪欲;不但官員們要吸取田延年因貪而敗亡的教訓(xùn),他自己也要吸取蜀王因貪而亡國的教訓(xùn)。他不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而是以平等的態(tài)度來告誡大臣們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位皇帝能夠這樣做,實屬難能可貴,也是罕見的。
貞觀二年唐太宗那堂“反腐課”是講歷史教訓(xùn)。貞觀四年他又給王公大臣上了一課,是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談反貪。他說:“人要知道畏懼,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我終日孜孜以求,不但憐惜百姓,為他們憂慮,而且也希望你們長保富貴。天不是不高,地不是不厚,我所以始終兢兢業(yè)業(yè),就是因為畏懼天地(害怕做錯了事而遭到天地神靈的懲罰)。你們?nèi)缒芟裎椅窇痔斓啬菢有⌒闹斏?、奉公守法,那么不但百姓能夠安寧,你們自身也會常得歡樂?!?/p>
古人云:“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錢財過多未必是好事。唐太宗在貞觀初年就說過,珍寶乃“身外之物”,此言可為深誡。如果徇私貪濁,不但敗壞法紀,而且損害百姓。縱然事情沒有敗露,內(nèi)心難道不會因此而經(jīng)常忐忑不安?人總是處于恐懼狀態(tài),惶惶不可終日,時間長了是會得病的。
因貪贓而恐懼,因恐懼而致死,這樣的事并不是沒有。大丈夫豈能因一時貪圖財物而損害身家性命,并且使子孫后代在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所有人都應(yīng)該好好思考這些話。
唐太宗站在貪官們的角度分析事物,一針見血,他知道貪官們心里在想什么。古今貪官的心理是相通的。我們不是聽說,當代一些已經(jīng)敗露的貪官,他們在被“雙規(guī)”和逮捕之前,猶如驚弓之鳥,聽到警車的聲音就會心驚肉跳,見到檢察院的人就嚇得面無血色嗎?貪官們只要伸出貪婪之手,他們就再也不會坦然面對世人,再也不會有一日安寧,始終要惶惶不安地度日。唐太宗以上那幾番話,是會引起在場王公大臣們的震撼的——無論他們是廉是貪。對官員,反貪教育必不可少,極為重要。僅有反貪教育遠遠不夠,但沒有反貪教育斷斷不行。唐太宗借用歷代經(jīng)典故事給群臣“上課”,生動形象,堪稱一位具有高明教學(xué)藝術(shù)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