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為何希望漢獻帝趕緊被人殺了或廢了?
興平二年(195年)落荒而逃的皇帝夜渡黃河,到達安邑(今山西夏縣)。
袁紹此時在河北已小有氣候,謀士沮授建策:“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誰能御之!”——注意!“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版在這里。
沮授是一直主張袁紹迎奉獻帝,兩年前是這么說的:“迎大駕于長安,復(fù)宗廟于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睍r間過了兩三年,把皇帝接過來這個主張沒有變,但接過來的目的——嘿嘿,變了不少——過去是“復(fù)宗廟于洛邑”,那就是要袁紹做中興漢室的勛臣;現(xiàn)在只提“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想利用一下皇帝——這不是沮授變得快,是沮授終于摸清楚袁紹的想法了?!皬?fù)宗廟”袁紹是堅決不干的,“令諸侯”才是袁紹的遠大志向。
袁紹最后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大家都認為袁紹在這個問題和曹操對比是犯了致命的錯誤,如果我們能拋開結(jié)果論,設(shè)身處地站在袁紹的立場上,看能不能為他找一找不迎奉獻帝的理由:
一、大漢帝國已經(jīng)完蛋了,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判斷,也是當(dāng)時社會的主流判斷。所以,袁紹不可能會去力挽狂瀾,恢復(fù)漢室。
二、即使迎奉漢天子,袁紹也不會扶保董卓立的劉協(xié)。袁紹當(dāng)初就反對過,后來還策劃立劉虞做皇帝,在廢立問題上大臣犯了錯是永遠沒有機會糾正的。如果獻帝真的中興漢室,大權(quán)獨攬,這個“歷史問題”是會要老袁命的。
三、獻帝還有沒有利用價值?獻帝的價值就是“名”,但是把過氣了的漢天子請回來,請了就得供著,供膩了也得繼續(xù)供,正是俗話所說的“請神容易送神難?!?/p>
袁紹不僅沒有長期敬供獻帝的思想準備,而且他最希望的是獻帝趕緊被人殺了或廢了,自己不用臟手,反而可借機打擊別人。袁紹由己推人,判定當(dāng)世有實力的幾個大佬想法應(yīng)該和自己差不多,沒人愿意把這個麻煩帶回家。
曹操和袁紹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行動,但袁、曹二人還不能以此立判高下。要不要迎奉天子,用今天說俗了的一句話講,叫有利有弊。對袁紹弊大于利,對曹操利大于弊。利弊之分在于實力,袁紹勢大,帶著皇帝終究會成累贅,曹操力薄,供著皇帝有利于凝聚人氣。曹操后來勢力膨脹以后,利弊轉(zhuǎn)換,手里的獻帝殺也不是,廢也不是,轉(zhuǎn)讓也轉(zhuǎn)讓不出去,只能供著。在曹操的經(jīng)驗里,漢家皇帝都是短命的,沒想到獻帝劉協(xié)同志雖然飽受煎熬,活得還挺頑強。曹操沒辦法,末了也只好“我為文王”,讓兒子處理這個麻煩。
倘若袁紹消滅了曹操,平定天下,獻帝乃董逆所立,老子不認!要么自己直接上位做皇帝,要么再找個姓劉的小孩過渡一下,把這個喪家犬似的劉協(xié)迎接回來有什么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