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二戰(zhàn)中美國政府為何默認本國公司幫助納粹德國

2016-11-22 10:34:30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二戰(zhàn)中,美國和德國是敵對國。但在這場人類浩劫中,納粹德軍用美國人在宣戰(zhàn)前參與生產的卡車、制造的炸彈、開采的石油對付盟軍。這些美國公

二戰(zhàn)中,美國和德國是敵對國。但在這場人類浩劫中,納粹德軍用美國人在宣戰(zhàn)前參與生產的卡車、制造的炸彈、開采的石油對付盟軍。這些美國公司成了納粹德軍某種程度上的資助者,讓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另一面。俄羅斯“紐帶新聞網”今年1月31日的文章對這段歷史進行了披露。

1.美國“標準石油”經瑞士偷偷輸油

1939年時,美國與德國之間的商業(yè)聯(lián)系已經十分緊密,多家美國商業(yè)和金融巨頭都在德國擁有龐大的利益。幾十年后,一位名為查爾斯·海厄姆的美國歷史學家還曾專門以此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與敵國貿易》一書。

該書稱,一戰(zhàn)期間(1917年),美國通過的禁止與德國進行商業(yè)往來的《與敵國貿易法》絲毫不能阻止美國公司赴德國淘金,希特勒的戰(zhàn)爭機器正是由美國人武裝起來的。該書還介紹稱,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美國100家最大的公司中已經有26家在德國積極參與納粹活動,并憑此與希特勒建立了緊密聯(lián)系。而且尤其讓人感到驚愕的是,這種現(xiàn)象一直存在著,即使美國已經參加到戰(zhàn)爭中。

二戰(zhàn)中,當美國和英國的民眾因為汽油短缺而不得不在加油站前排起長龍時,美國的“標準石油”集團卻在源源不斷地通過中立國瑞士將石油運往大西洋另一邊的德國。而此時的德國卻已經是肆虐歐洲的一只巨獸。

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本公司與“標準石油”集團之間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雙方甚至互為主要的股份持有人。而在30年代后期,法本公司已經逐漸“納粹化”,但這并未妨礙美國人繼續(xù)這種合作。

這種合作關系使得“標準石油”同納粹迅速走近,于是美國石油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缺少石油的德國軍隊中。二戰(zhàn)爆發(fā)后,英國封鎖了從北極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大西洋海路,用包圍的方式阻止開往德國的所有船只,并沒收其運載的貨物。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不得不秘密行動。他們與諸如瑞士這樣的中立國達成協(xié)議,讓油輪將目的地改為這些中立國,然后由那里再將油料輸往德國。通過這種方式,英國人的包圍圈被輕松突破。那些同中立國訂立的協(xié)議由于其秘密性質后來被人們稱為“影子協(xié)議”。實際上,英國政府對“標準石油”的這種做法心知肚明,并曾向美國方面發(fā)出抗議,但是未取得任何效果。

2.納粹海軍網開一面

曾有知情者表示,德國潛艇在海上威風八面,曾讓多國商船苦不堪言,但他們卻獨獨對美國油輪網開一面,雙方默契關系可見一斑。他還表示,當時“標準石油”20%的油料都是輸往德國的。

查爾斯·海厄姆在自己的書中稱,其實關于美國公司向納粹供油一事,美國政府心知肚明。而且,當時總統(tǒng)羅斯福一直希望讓美國參戰(zhàn),并中斷同德國之間的合作關系。但是美國政府內部對此卻有不同意見。許多人當時還信奉“孤立主義”,斷然不同意讓美國參加到戰(zhàn)爭中去。與此同時,商人們卻不斷地從美國對德國的石油供給中獲得大量好處。類似1917年禁止與德國進行貿易的《與敵國貿易法》那樣的新法律也遲遲無法得到通過,因為許多人都指望著通過與德國的貿易來掙錢。

3.納粹德國曾給福特授勛

除了石油,美國人提供給納粹德國的還有許多東西,比如卡車。

幫助德國人生產這些卡車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美國福特公司。實際上,從希特勒剛剛步入政壇開始,亨利·福特就開始對其進行資助。一些德國高層人士后來曾表示,希特勒確實曾收到過來自亨利·福特的捐款,盡管后來美國方面未能確切證實這種說法。

除了捐款,亨利·福特還給納粹提供了更加實質性的幫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福特汽車公司參加了德國的軍事建設。例如,1938年該公司在柏林開了一家組裝廠為德國陸軍提供卡車。雙方的這一合同價值數(shù)百萬美元。為此,當年7月亨利·福特被授予大十字德意志雄鷹勛章,而這是納粹德國授予外國人的最高勛章。亨利·福特則是獲得這個勛章的第一個美國人。授勛的原因是亨利·福特“使汽車成為一個大眾商品所作出的先驅工作”。希特勒親自寫了一封祝賀信,祝賀福特獲此殊榮。后來納粹德軍攻入法國時,他們駕駛的便是福特牌汽車。

4.美國政府心知肚明

除了福特汽車,美國許多企業(yè)都從與德國之間的生意中獲取巨額利潤。美國的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簡稱ITT)總裁在戰(zhàn)爭最為激烈時前往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然后從那里轉往瑞士伯爾尼。其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德國改善通訊系統(tǒng)和完善正在對倫敦實施的野蠻轟炸中所使用的航空炸彈。也就是說,美國人生產的炸彈被用在了對倫敦的轟炸當中。

而生產滾珠軸承的美國軍用產品公司也向設在拉丁美洲國家的德國公司提供貨物,這一貿易還得到美國負責軍工生產的領導人秘密批準。

1933年至1939年,在納粹德國的軍事機構中營業(yè)的美國公司超過60家。

此外,美國公司還紛紛向德國同行轉讓技術。杜邦公司通過法本公司把氯丁橡膠和飛機防爆劑的技術賣給德國。美孚公司則將坦克潤滑油的技術提供給德國伙伴。希特勒空軍得以建立,則離不開美孚設在德國的一家飛機專用汽油廠。美國軍方甚至曾經承認,德國空軍戰(zhàn)機的許多先進發(fā)動機都是由美國人提供的。

就像在石油方面的來往一樣,美國政府對這些行為也心知肚明。1941年7月,美國駐外軍事情報機構發(fā)現(xiàn)了美國商人的這些行為,然后向政府遞交了報告:“我們的特工人員發(fā)現(xiàn),美國的一些公司在非法向德國人提供產品和技術?!钡?,這份報告沒能起什么作用。

而且,即使在美國1941年12月11日對德國正式宣戰(zhàn)之后,這些公司也依然與德國進行貿易。有資料顯示,德國1944年還通過西班牙的佛朗哥政府每月得到4.8萬噸美國石油和1100噸戰(zhàn)略物資。更令人吃驚的是,美國商人在戰(zhàn)爭期間還在德國進行大量的投資:標準石油公司在德國投資達1.2億美元,德熱涅拉爾發(fā)動機公司則投資了3500萬美元,ITT公司投資3000萬美元,福特公司投資額為1750萬美元,而美國一些大公司還在德國銀行存有巨額現(xiàn)款。

5.德國靠美國貸款重整軍備

如同這些數(shù)據所顯示的,德國人用來購買美國產品和技術的錢偏偏大量來自美國的金融集團和銀行。這實際上正是當時美國和德國這種巨大“利益聯(lián)合體”的框架。國際金融資本歷來喜歡在全球范圍內追逐最為豐厚的利潤,而在當時那個年代,華爾街的巨頭們則普遍將目光瞄準了大西洋彼岸的德國。有證據顯示,摩根大通銀行曾在20世紀30年代向希特勒提供數(shù)筆資助,總金額高達3200萬美元。

一戰(zhàn)之后,美德之間在金融方面就已存在合作關系。這為兩國在此后的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德國在一戰(zhàn)中戰(zhàn)敗,被迫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從1924到1931年,華爾街通過“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向德國提供了330億美元的貸款,而德國在此期間總共僅支付了200億美元的戰(zhàn)爭賠款。實際上,德國人就是憑借美國人的這筆貸款才實現(xiàn)了國家的恢復甚至重整軍備。整個德國軍事工業(yè)得以迅速發(fā)展,就是憑借在華爾街銷售德國債券募集公眾資金得來。在這個過程中,摩根等大型金融集團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20世紀30年代,美國金融業(yè)又同意德國推遲償付貸款。同意這一條件是因為美國方面無法將德國逼得太緊,雙方畢竟已有太多的利益糾纏。更重要的則是,德國正處于重整軍備的過程中,這對于當時低迷的美國經濟來說無疑是一種良性刺激。

正因如此,美國華爾街與納粹德國之間的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以至于雙方在戰(zhàn)爭開始后仍無法擺脫互相需要的關系,于是便出現(xiàn)了兩國雖然已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雙方的金融臍帶卻無法斬斷的現(xiàn)象。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