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死后神秘的殉葬 哪些皇帝讓妃子殉葬
古代帝王死后神秘的殉葬
所謂人殉,簡單地說就是以活人作為死者殉葬品的葬俗(葬制),以卑者殉尊者為常見。
在中國古代帝王死后,人殉比較普遍,但在漢朝以后,此惡俗慢慢消失了,至唐朝則已非常罕見,接近廢除。但到明代卻死灰復(fù)燃,這古老的葬俗由此再添一層神秘。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兩大備受史學(xué)界非議的地方,一是酷刑濫殺,二是恢復(fù)人殉。特別是后者,最為人不褒。
布衣皇帝朱元璋為什么要這樣?古代的殉葬又有何神秘?
明太祖恢復(fù)活人殉葬惡俗
《明史太祖本紀(jì)》記載,1398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崩于西宮,年七十有一”。朱元璋死后,長孫朱允炆繼大位,史稱建文帝。朱允炆七天后即將喪事處理完畢。其間,有一件事情非常讓人痛心,就是有眾多年輕美貌的嬪妃宮女從死。
朱允炆遵遺詔,依古制,凡沒有生育過的后宮嬪妃,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宮女從死。具體殉葬是多少人,史上并無確切的記載。據(jù)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dāng)?shù)人”。
毛奇齡的依據(jù)是,朱元璋下葬孝陵后,朱允炆對這些生殉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昂槲淙荒昶咴拢ㄎ牡垡詮堷P、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由錦衣衛(wèi)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為本所千、百戶,其官皆世襲。以諸人皆西宮殉葬宮人父兄,世所稱朝天女戶者也?!?/p>
另一可以證明朱元璋令宮內(nèi)女人殉葬的有力證據(jù)是,朱棣將朱允炆趕下寶座,自己當(dāng)了皇帝后,對侄兒皇帝在位時所為作了處理,連其年號也取消了,以朱元璋的“洪武”來替。
在討論革除朱允炆在位時所授官員的職位時,有人建議一革干凈,對“朝天女戶”也不保留。朱棣不同意,將這些人家都作了妥善安排,“帶薪上崗”,去看護孝陵衛(wèi),直到明亡方散。朱棣當(dāng)時是這樣講的,“他們這幾家,都是好職事。不動。通調(diào)孝陵衛(wèi)帶俸?!?/p>
這么多女人殉葬后,是葬于孝陵內(nèi),還是另擇墓穴,目前考古仍未完全證實。但學(xué)術(shù)界認為,真正能陪同朱元璋一塊長眠的不會太多,可能只有皇后馬氏、成穆貴妃孫氏、寧妃郭氏等幾個女人,其他應(yīng)該是在孝陵附近擇地祔葬。
明孝陵“申遺”前后曾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考古探測,發(fā)現(xiàn)這些妃子、宮女墓大體有三處,一是孝陵西側(cè)的植物園內(nèi),二是明孝陵宮墻外西南角,三是孝陵右側(cè)的區(qū)域——朱元璋讓這些后宮女人死后還要圍他一人來轉(zhuǎn),在陰間服侍他。
古代10大皇帝喜歡讓妃子殉葬?
1、秦始皇——死后創(chuàng)殉葬人數(shù)之最
據(jù)文獻記載推測,中國歷史上殉葬美女最的帝王,是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在為其老子處理后事時,是如何處決秦始皇生前眾多嬪妃的?這在史書上沒有交代,成了一個歷史謎團,但推測就是坑殺。
秦始皇的后宮是古代帝王中人數(shù)最為壯觀的,他在滅了六國后,將六國后宮里的美女,也一并“接收”了。秦始皇后宮內(nèi)可謂是真正的“美女如云”,因為美女太多,住的地方都沒有,秦始皇還專門為這些美女建造了一兩百里相連的華麗宮室,給她們居住,供自己戲樂。
秦始皇一死,這些女人慘了。秦二世說,“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币馑际?,秦始皇后宮沒有生育過的嬪妃,不宜放他們出去”。這些女人最后沒有人能再活著,統(tǒng)統(tǒng)被處決殉葬??梢韵胍?,當(dāng)時決算的場面是十分十分恐怖的,恐怕哭得是地動山搖,聞?wù)邷喩戆l(fā)拌。
到底有多少漂亮的女人殉葬了秦始皇?《史記》上也沒有確數(shù),司馬遷用春秋筆法,以“死者甚觽”一帶而過。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死的人很多,數(shù)量巨大。
嬴胡亥這個一刀切的殉葬政策,也堪稱空前絕后。自漢代以后,絕大多數(shù)皇帝不再殺生殉死,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遺詔,令放無子的妃嬪宮女出宮。雖然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但均不及該家伙殘暴刻毒。直到明朝,人殉才死灰復(fù)燃,甚至成為制度。
2、周幽王——墓中百名妃子生殉
西漢時,出了一個“盜墓大王”——廣川王劉去,劉去盜了等級很高的古墓。其中有一座是周代最后一位帝王周幽王的墓。
周幽王的墓修得十分高大,墓門打開后,往下全是白堊土,這土實際是一種石炭巖石,有一丈多厚。劉去的手下費了老大的力氣,才挖去白堊土。再往下又看到了大量的云母石。再往下挖了一尺多深,意外地看到了100多具尸體,縱橫交錯,相互枕靠,疊壓在一起。其中只有一個男的,其余全是女的。有的坐著,有的躺著,有的站著,身上的衣服款式和活人穿的一樣。
想必那一名男人就是周幽王了。其他的百余女子會是誰?應(yīng)該是殉葬的妃子或侍女。
人殉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喪葬惡俗,一般認為出現(xiàn)于父系社會。父權(quán)家族把自己的妻妾孫女侍仆,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對其有生殺權(quán)力。既然金玉珠寶都能隨葬,人這種財物自然也難免。已發(fā)掘的秦公一號大墓主是秦穆公,其墓的殉人之多令人觸目驚心,殉人尸骨多達184具,墓室上下層的平臺上擺放有殉人棺具,有的甚至是裸葬。
而《史記》記載秦穆公死后曾殉人達177人,實際出土卻多出了7人,可能是臨時處死的。周幽王是否有殉人,史料上并無記載。如果《西京雜記》所記是真實的話,這將進一步證實,中國古代的殉葬陋習(xí),在西周時仍然是十分盛行的。
蒙古在進入鐵木真(成吉思汗)時代時,其社會形態(tài)仍處于奴隸社會,比中原的封建社會要落后多了。1227年8月成吉思汗死后,就有大量活人殉葬。時馬可·波羅所聞,成吉思汗死后,“在運送靈柩的途中,護送的人要將途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殺死作為殉葬者,并對他們說:‘離開現(xiàn)世到陰世去服侍你們駕崩的主人吧?!?、“當(dāng)蒙哥汗的尸體運往阿爾泰山時,護送的兵馬沿途殺死了將近兩千人?!背诉@些不幸的殉葬者外,還有40名生前服侍過成吉思汗的美女,與他生前騎過的戰(zhàn)馬一道,被活活殺掉殉葬。此后的元朝皇帝死亡后,多少都有活人殉葬。
3、朱元璋——46名妃嬪慘死殉葬
明太祖死后,共陪葬及殉葬46個嬪妃,除了兩個死在太祖之前,最后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cè)外,其余38人都是殉葬而死。
傳說,朱元璋下葬時搞了一個“迷魂陣”,當(dāng)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這個說法已傳講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間最經(jīng)典的段子之一。南京過去有個民謠:“南京有三怪,龍?zhí)兜墓媚锵窭咸?,蘿卜當(dāng)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朱元葬當(dāng)年這個怪異下葬傳說,竟然被當(dāng)成了南京的城市符號之一。
可能有人覺得是無稽之談,其實并非空穴來風(fēng),史料上有記載,如明人朱國楨的《皇明大政記》上便有這樣的文字,朱元璋下葬那天,“而發(fā)引,各門下葬”。
各門下葬,是一種障眼法,實行秘葬的步驟之一,屬反盜墓的典型特征。我在我的《中國人盜墓史》等書中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我后來我進行了思考,發(fā)現(xiàn)這里面很蹊蹺,因為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墓在哪?如此反盜墓給誰看的?結(jié)合當(dāng)年當(dāng)年朱元璋死后嬪妃殉葬的事實,那些棺材里很可能裝的都是這些殉死的后宮美女!
給朱元璋殉葬的人具體有多少人,史上并無確切的記載。據(jù)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dāng)?shù)人?!?/p>
后來,朱允炆對這些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人都被封賞,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其官皆世襲。他們都是給朱元璋殉葬宮人的父兄,即所謂“朝天女戶”。
那么,這么多的殉葬者都要用棺材裝殮吧,然后陪葬于孝陵。而且,這殉葬的人數(shù)正好與“13”之?dāng)?shù)頗為接近。所以,在下葬那天,十三城門同時朝外抬棺材就很好理解了。當(dāng)時的南京市民在朱元璋出殯那天肯定都出來看了,但因為朝廷“清街”,只能遠遠地看,因為棺材很多,坊間便你傳我傳,便傳成了“十三城門抬棺材”,近而變成了南京一大怪。
4、朱棣——30名宮女殉葬
給成祖殉葬的嬪妃人數(shù)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大明會典》的16人,一種是朝鮮的《李朝實錄》的三十余人。
后妃們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縊、絕食,這在中國正史是很少記載。不過朝鮮《李朝實錄》中卻詳細記載了給明成祖殉葬的嬪妃集體“自殺”的過程。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三十余名被挑選出來殉葬宮女嬪妃先在殿外用餐,后被帶到殿內(nèi),這個時候,宮女“哭聲震殿閣”。殿內(nèi)放了三十多張“小木床”,這些即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自縊的繩子,“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朝鮮史詳細記錄:明成祖用30名宮女殉葬
在這三十多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為宮女韓氏;一為崔氏,封號“美人”。臨近自縊時刻,韓氏突然跪倒在地,向與她們“辭決”的明仁宗苦苦哀求,求仁宗放她回國贍養(yǎng)老母,可是仁宗不為所動,最終這兩個朝鮮女子只能在異國他鄉(xiāng)命歸黃泉。韓氏臨死時,向她的乳母道別,韓氏回頭對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話還沒說完,腳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轉(zhuǎn)瞬之間,三十多個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這些殉葬的妃嬪死后,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最常見的是追贈謚號,表彰其行。據(jù)《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yōu)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wèi)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在明朝皇帝中,英宗朱祁鎮(zhèn)并沒有什么建樹,反而一生都受制于人。他九歲登基,三十八歲去世,他經(jīng)歷了“土木之變”,被擄去做俘虜,后艱難歸國復(fù)位。但是他在臨終前,卻下遺詔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復(fù)為。”這樣,最終廢止了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
5、明仁宗——五個妃子
仁宗死后有五個妃子殉葬,分別為:貴妃郭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順妃譚氏和充妃黃氏。
6、明宣宗——十人
宣宗的景陵葬八人,所以一種說法認為殉葬人數(shù)是七個;不過從《明史·后妃傳一》最后的加謚名單來看,又可能是十人。
7、明代宗景皇帝——具體人數(shù)不明
景帝,史書上僅記載“諸妃嬪唐氏等”殉葬,具體人數(shù)不明。五個皇帝加起來,殉葬嬪妃總數(shù)在一百人左右。
這些殉葬的嬪妃,多數(shù)沒有子女或者地位較低。比如宣宗殉葬十人說中,只有一人生前為妃,其余的生前不過是宮女罷了。不過也有例外。給仁宗殉葬的郭氏生前已經(jīng)是貴妃,并且育有三子,似乎不合殉葬者的“標(biāo)準(zhǔn)”。所以《野獲編補遺》中感嘆說:“貴妃……例不當(dāng)殉,豈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耶!”這種“自愿”的現(xiàn)象還真是絕無僅有。
據(jù)史料記載,明朝的殉葬制度規(guī)定很細,哪些妃嬪應(yīng)殉葬,哪些可以不殉葬,都有明文規(guī)定。凡被刪封為貴妃等高等名號的,生過兒子并且兒子被封潘的,可以不殉葬,娘家原有功勛的也可 "恩免"。其余的皆殉葬。
殉葬時,先將殉葬的妃嬪帶到一個房間,讓她們吃飯,吃過飯后,將她們引人大堂。大堂之上,放有許多小床,讓這些殉葬的妃嬪分立其上,將頭納人床上的繩扣之中,而后去床,使其吊死,然后送人墓中。
明成宗死時,他的一位朝鮮族妃子也被指定殉葬,這位朝鮮妃子臨被吊死前呼喚著她的朝鮮乳娘的名字,其凄慘之狀令監(jiān)刑的太監(jiān)也清然淚下。后來,這位乳娘回到朝鮮向人們講述了這一情景,朝鮮人將其記人(李朝實錄》中。
明朝這一殘忍的殉葬制度,直到 1465年明英宗死時,才得以廢除。明英宗死前,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yīng)從我這里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8、太祖努爾哈赤——三個妃子,大妃被逼殉葬
史料記載,清初皇室人殉制曾非常盛行。太祖努爾哈赤死后,有大妃烏拉納喇氏、庶妃阿濟根、德因澤殉葬。
努爾哈赤的三個殉葬妃子:
追贈旋奪孝烈武皇后/大妃,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烏拉貝勒滿泰之女。明萬歷十八年庚寅生。二十九年十一月,其叔父貝勒布占泰(卜占臺)送她嫁努爾哈赤為側(cè)福晉。前一任大福晉去世后,立為大福晉。是最后一任大福晉。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太祖崩;次日,大妃殉葬,年三十有七。順治七年八月,多爾袞追封其母為孝烈武皇后,謚曰孝烈恭敏獻哲仁和替天儷圣武皇后,升祔太廟。八年二月,因多爾袞得罪,罷皇后名份,奪謚號、黜廟享。子三,皇十二子阿濟格;皇十四子多爾袞;皇十五子多鐸。史稱太祖大妃。
庶妃名德因澤。姓氏不詳。殉太祖。
庶妃名阿濟根。姓氏不詳。殉太祖。
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之謎
努爾哈赤生前未正式確立繼承人。按照曾制定的“大汗共推”之說,皇太極被推舉為新汗。
八月十二日卯時,四大貝勒宣稱先帝曾有遺言,大妃從殉。三十七歲的阿巴亥被逼殉葬,以自己的死確保三個兒子的平安。死時距努爾哈赤去世不到一天,與努爾哈赤同棺斂葬。
后金時期滿族的殉葬制度為丈夫死后,嫡妻即使無子也不必殉葬,而是選擇一名無子之妾從殉。從殉之妾一般都要艷妝,然后由嫡妻率家人兒女向她行禮之后“上路”。最好的待遇是服毒自殺,或由家人以弓箭射殺或以弓弦絞殺,若是此妾不愿從殉的話,則會被家人活活掐死。阿巴亥作為生育三子的嫡妻,被選中殉葬的原因難以令人信服。
在皇太極等諸貝勒脅迫下,她于努爾哈赤死后次日為汗夫生殉?!肚逄嫖浠实蹖嶄洝窞趵{喇氏殉葬作如下記載:“……諸王以帝遺言告后,后支吾不從。諸王曰(略),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9、皇太極——兩人殉葬
太宗皇太極死后,妃章京敦達里、安達里殉葬。
先后殉葬皇太極
敦達里、安達里是清初史上兩個有影響的人物,原來官職均為“牛錄章京”。崇德八年(1643年)太宗皇太極駕崩后,敦達里在先、安達里效法,二人先后“自愿”殉葬太宗皇太極,當(dāng)時被列為“忠臣”典范,受到特殊禮遇,推崇備至,其子孫因此世受殊榮、世代顯達。
安達里本是出身微賤的下級官員,后因戰(zhàn)功屢受晉升。因此,他一再說太宗皇太極對他有“知遇”之恩?;侍珮O駕崩后,安達里效法敦達里,主動要求殉葬皇太極。他們的要求諸王非但沒有阻攔,反而大加贊許。諸王令八旗旗王每人賜給安達里衣服、靴子、帽子各一套,其官爵也從三等“甲喇章京”晉升為“梅勒章京”(副都統(tǒng)),并由其子孫世襲罔替。
安達里在臨終前向諸王請旨道:當(dāng)我在另一個世界見到太宗皇太極在天之靈,太宗若問起后事來,我該如何回答?諸王表示說:請你轉(zhuǎn)奏太宗,我們諸王一定要好好擁戴幼主(順治皇帝),請求太宗在天之靈護佑。于是,安達里在諸王面前自盡身亡,與敦達里一起陪殉。
滿洲舊有殉葬之俗,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死時,都有人從殉,從殉者有嬪妃和侍從武官。滿清貴族也常以妾、奴仆殉葬??滴趸实墼谖粫r發(fā)布了禁止貴族以奴仆殉葬之令,清皇室率先做到了廢止殉葬,從康熙起,未再出現(xiàn)人殉之事。
10、秦穆公——177個活人為他殉葬
史料記載,秦穆公死后有177個活人為他殉葬。這大概是春秋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殉葬。陪葬的規(guī)格應(yīng)該是按秦穆公的遺囑定的。從當(dāng)時的習(xí)慣、制度、禮儀以及人們的反應(yīng)看,為秦穆公舉行的盛大埋葬、厚葬儀式都是對秦穆公遺囑的落實。
這177個都是些什么人?主要是他的妻妾和奴仆。秦穆公妻妾成群,且生育能力很強,光長大成人的孩子就有40個。在當(dāng)時的風(fēng)俗習(xí)慣里,國君大夫們的妻妾奴仆都是他們的私有財產(chǎn),他們可以自由處置。他們死后,還要讓這些人在黃泉之下服侍陪伴。
此時,中原諸國已逐漸重視人的生命,慢慢放棄了活人陪葬的風(fēng)俗。而西部、南方、北方甚至東部沿海,還有很多地方的人生活在荒蠻之中。
秦國在穆公的領(lǐng)導(dǎo)下正由荒蠻向中原文明靠攏。任用百里奚、蹇叔這二位對中原文化制度熟悉的專家治理國家,一定能引導(dǎo)貴族和民眾向中原先進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轉(zhuǎn)變。但剛剛接觸中原文明,想學(xué)習(xí)消化吸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改變陋習(xí)并不容易。秦穆公不是秦國最后一位有活人陪葬的國君。多年以后,秦獻公即位后,才終止了活人殉葬的制度。
把177人活埋到墳?zāi)怪?,肯定會在民眾中引起很大的震動。這時候,視死如歸的勇敢者可能是少數(shù),膽戰(zhàn)心驚的哀嚎者居多。他們發(fā)出的凄厲絕望的聲音引起民眾的共鳴和憐憫。殉葬這一殘忍的制度漸漸背離了人心。另一方面,陪葬的往往有不少好人。秦穆公死后,和以前的國君一樣,會讓他喜歡的人死后繼續(xù)陪伴著他。如果他是一個殘暴、昏庸、荒淫的國君,他可能不會讓賢良的君子為他殉葬,那樣就不會在社會上引起波瀾。但秦穆公是一位踏實能干的厚道國君,他喜歡的正是百姓心中的好人。所以,把很多活生生的好人殺了給他陪葬,大家都覺得有些可惜、難過。當(dāng)時,人們就唱出了《黃鳥》之歌表達悲傷之情。歌中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左傳》曾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边@三人應(yīng)該是管理秦穆公車輛馬匹的官,人們說他們都是大家喜歡的良臣。
民心所向就是大勢所趨。人們對活人陪葬的異議和不滿加速了這種制度的消亡。到后來,秦國就使用陶俑代替了活人殉葬。
后妃殉葬怎么死法
人殉是野蠻的。但在許多情況下,有些人并非被動殉葬,而是主動自殺從死。如前面博文提到的為努爾哈赤生殉的四位宮女,就是自愿從死,而不像大妃阿巴亥那樣是被逼的。在早期能為尊者殉葬是一種待遇和榮耀,所以主動殉葬結(jié)束生命的方式很簡單,是自殺;被動殉葬者結(jié)束生命的方式自然就是他殺了。但他殺的手段卻不會是一種,而且都是秘密處死。
現(xiàn)在古籍上明確有記載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朱棣死后,“吊死”殉葬者的手段。這在上文已有詳細文字了,這里就不多說了。有一點是,在吊死前,主事者都會給殉葬者安排一頓美食,身份高者單獨送到房間,身份低的一般集中一塊,集體聚餐。俗稱“催死飯”的這頓“最后的晚餐”是相當(dāng)豐富的,但由于即將到來的死亡的恐懼,誰也無心食用的,多半情況是淚流滿面,現(xiàn)場哭聲震天,史書記朱棣殉葬者即如此。
除了逼其吊死,將殉葬者“毒死”,也是常見的的手機。朱元璋的殉葬宮妃是怎么處死的,有人說也是太監(jiān)將她們吊死的。但民間另有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給被選定宮妃強行灌食水銀。水銀劇毒,食后立馬即死。而為什么使用水銀?據(jù)說被水銀毒死的殉葬者,其尸體長久不腐,多年內(nèi)仍栩栩如生。尸體不腐現(xiàn)象,在中國盜墓野史上多有記載。如漢宣帝時廣川王劉去,是一個盜墓成性的惡人。有一次去盜掘幽公冢,打開墓室后發(fā)現(xiàn),墓內(nèi)有一百多具尸體,互相枕壓疊加在一起,但奇怪的是沒有一具腐爛。除一具是男性外,其余都是女人??梢酝茰y,這些女人都是殉葬者,歷幾百年尸體不腐。此事記載于晉人葛洪撰編的《西京雜記》,殉葬者與被水銀毒死的說法頗相似。
另有一種,就是將殉葬者手腳捆住,擺成一定姿勢(造型),將其“活埋”。為了讓殉葬者失去反抗能力,有時會使用麻醉劑一類的東西,讓其“安樂死”。在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有的殉葬女性四肢存在被繩索捆綁的痕跡,這應(yīng)該是當(dāng)時被強行殉葬的。有的殉葬女人屈肢側(cè)身,臉朝男性,則是死后(也可能未死)被擺弄成的姿態(tài),是一種造型,自然死亡者是不可能有那種“規(guī)定動作”的。1987年發(fā)現(xiàn)的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見下圖)。墓主為一身高約1米84的壯年男子,仰身直肢葬,頭南足北。墓室的東、西、北三個不同方向有三個龕室,內(nèi)各有一具小孩的尸骨,朝向不一。這三個小孩專家認為就是殉葬,被活活弄死后擺出形狀的。
當(dāng)然,結(jié)束殉葬者生命的方式很多,最直接,也是最省事的手段當(dāng)是“砍頭”,直接將殉葬者帶到墓地,就此弄死。但這在種手段為后世棄用。原因是,不能保留全尸體。后世講究全尸時,獵殺方式就不會是砍頭了,直接將其放血刺死。所以,砍頭多在早期或犧祭時才出現(xiàn)。對奴隸社會等早期奴隸主墓穴考古中,曾發(fā)現(xiàn)殉葬者的頭被有規(guī)則地排列在一起,而尸身則另擺一處,推測就是生前遭砍頭。還有一種,古人筑墓有用人頭作祭的習(xí)俗,在墓穴開挖的不同階段,都會將人頭與豬頭狗頭一樣砍下來,當(dāng)作“牲”來作祭。目前考古發(fā)掘出的殷墟M1001號墓冢,殉葬者超過164人,與墓主同穴有96人。附近有大片祭祀坑內(nèi)有當(dāng)量很大的人體骨架,全部尸首不全,這些殉葬者被結(jié)束生命時都應(yīng)該是砍頭。WKGM1號墓,墓室內(nèi)有規(guī)則擺放著34顆人頭,這些都是殉葬者的頭顱,也應(yīng)該是遭砍后葬入的。
明朝殉葬制度達到頂峰
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后陪葬。中國的殉葬制度,就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始于殷商時期。明朝的殉葬制度,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時,才得以廢除。明英宗死前,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yīng)從我這里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明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王朝,它最大的特殊之處,便在于恢復(fù)了已經(jīng)被廢止上千年的殉人制度。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時,這種殉人制度便已在朝廷中流傳開來。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爽(也就是秦王)死后,朱元璋便命秦王的兩名王妃陪葬,以使自己的兒子行走于黃泉之路上也有人陪伴。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他的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根據(jù)朱元璋生前的遺囑,朱允炆命后宮沒有生育過的嬪妃一起陪葬。命令剛下達便在朝廷引起了混亂,哭天喊地的聲音不絕于耳。由于當(dāng)時場面比較混亂,許多官員趁機貪贓枉法公報私仇,沒有生育過的嬪妃在一些官員的庇護下存活下來的有之;有些生育過的嬪妃由于得罪過某些官員而被迫殉葬的也有。史書上稱這些被迫殉葬的嬪妃為“朝天女”。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朱元璋陵墓內(nèi)如此多的嬪妃究竟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殉葬的呢?
對于這個問題,歷史學(xué)界一直存有爭論。有的史學(xué)家認為,這些嬪妃應(yīng)當(dāng)是上吊自殺身亡的。這種觀點聽起來有點荒謬,如此多的嬪妃怎么可能全部自殺呢?持這種觀點的學(xué)者是這樣解釋的:朱允炆下達殉葬的命令之后,便派人將后宮所有符合條件的嬪妃一一列出了名單,殉葬那天,這些被列入殉葬名單的宮女和妃嬪都被集中在一個房間。太監(jiān)們事先在房間中安放了與殉葬人數(shù)同等數(shù)量的太師椅,每個太師椅的上方都懸掛著七尺白綾。膽大一點的宮女一咬牙便將頭伸向了白綾結(jié)成的套扣內(nèi),然后用腳推開了太師椅,過幾分鐘便沒了聲息。膽小一點的宮女,早已嚇得魂飛魄散,顫抖地坐在了地上,但是旁邊的太監(jiān)并沒有放過這些毫無抵抗之力的宮女,他們幾人抬著一個宮女,強行將這些嚇得半死的宮女扶上太師椅,隨后將頭上方那個用白綾結(jié)成的套扣套在這些宮女的頭上,然后將太師椅搬走,這些宮女本來已經(jīng)被嚇得半死,再經(jīng)過如此折騰,很快便一命嗚呼。
還有些歷史學(xué)家認為,這些嬪妃是通過體內(nèi)注入水銀的方式來陪葬的。為了保持陪葬嬪妃像朱元璋的遺體一樣不腐爛,一些侍臣和太監(jiān)便采納了在嬪妃的體內(nèi)注入水銀的提議。在朱允炆命人將殉葬嬪妃的名單一一登記造冊之后,到了殉葬的那天,所有名單上的嬪妃便被集中在一起,然后給她們每人喝了一杯放有安眠藥的茶水,待這些嬪妃們睡著之后,旁邊的太監(jiān)們便將她們的頭部切開一塊,執(zhí)行人手持銅勺,往切開的部位里面倒水銀,待倒入一定量的水銀之后,再用針線將頭部縫好,待一切做好后,這些陪葬的嬪妃再也沒有存活者。
以上兩種觀點盡管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與第二種觀點相比,第一種觀點的可信度更高。誠然,從頭頂灌水銀確實是一種置人于死地并且能保持容顏不壞的絕佳方式,但是根據(jù)現(xiàn)在考古學(xué)家的發(fā)現(xiàn),朱元璋陵墓內(nèi)陪葬的嬪妃也只是一堆堆白骨,如果體內(nèi)真灌有水銀,那么在一個全封閉的墓穴里,容顏保存幾百年應(yīng)當(dāng)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此,為朱元璋陪葬的嬪妃死亡的方式,很有可能真如明史研究專家馬渭源所說的那樣——“上吊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