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李沆是怎樣的人 歷史如何評價李沆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鄉(xiāng)(今屬河北)人。北宋時期名相、政治家、詩人。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李沆登進士第,任將作監(jiān)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館。累遷至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輔導太子趙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咸平二年(999年),改中書侍郎,拜東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年),加門下侍郎。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書右仆射。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贈太尉、中書令,謚號文靖。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滴趿荒?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李沆以清靜無為治國,注重吏事,尤為注意戒除人主驕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譽,史稱其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稱其為“宋一代柱石之臣”。《全宋詩》錄其詩三首。
歷史如何評價李沆
總評
李沆作為北宋太宗、真宗兩朝的名臣,有“圣相”之美譽。史贊其為相“光明正大”,李贄在《藏書》中將其列為“忠誠大臣”,王夫之稱其為“宋一代柱石之臣”。他以清靜無為治國,注重吏事,尤為注意戒除人主驕奢之心,這對于穩(wěn)定宋初的內(nèi)政外交、抑制奢侈、安定民心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歷代評價
李炳:此兒異日必至公輔。
趙光義:①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②李沆風度端凝,真貴人也。
馬亮:外議以大兄為無口匏。
趙恒:①卿真長者矣。 ②沆為大臣,忠良純厚,始終如一,豈意不享遐壽!
王旦:李文靖真圣人也。
張詠:吾榜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無如李文靖(沆)。深沈有德,鎮(zhèn)服天下,無如王公(旦)。面折廷爭,素有風采,無如寇公(凖)。
楊億:圣作物睹,帝賚元輔。如鼎三足,猶天八柱。翊宣大猷,康濟庶務(wù)。兗職有闕,仲山是補。顯允相國,光弼大君。謨明亮采,師古經(jīng)文。道類矢直,政無絲棼。百工時乂,九流洞分。公德如風,孰不霍靡。公言如蘭,人斯服媚。文成典謨,學探《象》《系》。嗚呼!彼蒼胡不慗遺?公心如秤,重輕誠懸。公道猶龍,鉆仰彌堅。功熙帝載,識窮化源。哀哉哲人,胡不永年,它人蹄涔,可以揭厲。公陂萬頃,涵泳無際。它人陒垣,殆見室家。公墻數(shù)仞,德音孔遐。公掌大鈞,平章百揆。思職憂邊,匪躬盡瘁。哲人其萎,二豎生沴。桃茢臨喪,禮優(yōu)賵襚。公輔大政,高朗令終。易名贈秩,褒德顯庸。十世猶宥,九原啟封。鹵簿賜葬,都城輟舂。馬悲鳴兮車結(jié)轍,弩矢驅(qū)兮班劍列。靈輀駕兮祖奠徹,銘旌飄兮楚挽咽。伊人生之共盡兮,唯大名兮不滅。邙之麓兮洛之涯,泉臺閬兮隴樹微。宿草短兮朝露晞,蒼煙暝兮夕鳥飛。茍逝者之可作兮,非我公兮曷歸?
利瓦伊:往以碩望,賓于東朝;洎翊天飛,首登宰府。咸平之治,實著嘉謀。以方正端朝,以嚴重鎮(zhèn)俗。始終待遇,冠于一時。
司馬光: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于封丘門內(nèi),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薄瓎韬?!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歐陽修:宰相沒二十年,能使人主追信其言,以何道?
蘇軾:陳執(zhí)中俗吏耳,特以至公,猶能取信主上,如李公才識而濟之無心邪?
劉安世:①本朝名相固多矣,然最得大臣體者,惟李沆丞相。②沆在政府,無補報國,惟四方所上利害,一切不行耳。...此大似失言,然有深意。且祖宗之時,經(jīng)變多矣。故所立法度,極是穩(wěn)便。正如老醫(yī)看病極多,故用藥不至孟浪殺人。且其法度不無小害,但其利多耳。后人不知,遂欲輕改,此其害紛紛也。
胡安國:李文靖淡然無欲,王沂公(王曾)儼然不動,資稟既如此,又濟之以學,故是八九分地位人也。
葉夢得:李文靖公沆為相,專以方嚴重厚鎮(zhèn)服浮躁,尤不樂人論說短長附己。
王稱:李沆、王旦相繼相章圣(宋真宗),君臣俱欲無為,上則陰陽和風雨時,下則水土平草木茂,外則便鄙不聳,內(nèi)則比屋可封,真得宰相之職矣,而沆猶日奏水旱盜賊之事,以防人主侈心,其先識遠慮蓋如此。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質(zhì)、趙普之徒,相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時,有若李沆、王旦、寇凖。在仁宗時,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與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葉逋:①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時謹守資格...以謹守資格為賢,名重當世,…而李沆十數(shù)人者,以守資格得名,而其時亦以治稱。②守資格以用人,無若李沆、王旦、王曾、呂夷簡、富弼、韓琦、司馬光、呂公著之為相,然考其功效,驗其人才,本朝以資格為用人之利也決矣。
洪邁:李文靖以中外所陳一切報罷,云:“以此報國。”此六七君子,蓋非揚己取名,瞭然使戶曉者,真名世英宰也!豈曰不事事哉?
《朱子語類》:①李文靖只做得如此。若有學,便可做三代事;真宗晚年豈有如此等事?、谡勗氛f李文靖沒口匏事,極好,可謂鎮(zhèn)浮。然與不興利事,皆落一偏。胡不廣求有道賢德,興起至治也?
呂中:①然王安石、章子厚(章惇)之徒破資格用小人,又不若李公沆、王公旦謹守資格之為有得也。②蓋自李文靖(李沆)、王文正(王旦)當國,抑浮華而尚質(zhì)實,獎恬退而黜奔競,是以同列有向敏中之清謹,政府有王曾之重厚,臺諫有魯宗道之質(zhì)直,相與養(yǎng)成渾厚樸實之風,以為天圣、景祐不盡之用。雖縉紳之議論,臺諫之風采,道學之術(shù),科舉之文,非若慶歷以來炳炳可觀,而紀綱法度皆整然不紊,兵不驕,財不匱,官不冗,士不浮,雖慶歷之盛,亦有所不及也。③而宋朝之指目為小人者,自欽若(王欽若)、丁謂始?!十敃r知二子之奸者,王旦、李沆而已。 ④靈州之議,當以輔臣之言為是,而李沆、楊億之言為非。
脫脫:①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為,數(shù)奏災(zāi)異以杜其侈心,蓋有所見也。②李沆為相,正大光明,其焚封妃之詔以格人主之私,請遷靈州之民以奪西夏之謀,無愧宰相之任矣。沆嘗謂王旦,邊患既息,人主侈心必生,而聲色、土木、神仙祠禱之事將作,后王欽若、丁謂之徒果售其佞。又告真宗不可用新進喜事之人,中外所陳利害皆報罷之,后神宗信用安石(王安石)變更之言,馴至棼擾。世稱沆為“圣相”,其言雖過,誠有先知者乎!
朱元璋:真宗亦號賢君,初相李沆,日聞災(zāi)異,其心猶存警惕。
韓雍:上論古人,若李沆之風范端凝、若李諮之苦學奉親,皆以德而顯者也。
叢蘭:臣嘗觀古之漕運,唐稱劉晏、宋稱李沆。劉晏之法,以鹽雇傭;李沆運船,令載鹽回。所以稱善也。
敖英:嗚呼!二公(李藩、李沆)可謂能執(zhí)大臣吁(闕)弗之義矣。
邵經(jīng)邦:①愚觀引燭焚詔之事,未嘗不嘆文靖之風烈也。夫封還猶美事,補綴亦盛典,而況於焚之乎。非其存心之廓然,太公所見之確然不易,未有不以利害動于中者也。且劉氏何為者,以其族則至微也,以其藝則至卑也,以其姓則至遠也。扁扁之石履之卑兮,帝盆不思耶。而賦性警敏通曉書翰,于政之漸肇基于此。沆之先見,豈惟陰卻履霜之微,而且明拒如綸之旨。他日李迪之不肯從談,楊億之不從草制,是皆聞風而起者。熟謂一時之舉措不足,以關(guān)一伐之得失耶。②此李沆之論(指李沆論密奏之事),萬代所瞻仰也。
歸有光:人主為之改容,奸萌為之弭息,四夷聞之而不敢窺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于古,若排闥、折檻、引裾、壞麻之類,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蕭望之、李固、宋璟、張九齡、陸贄、李沆、范仲淹、李綱之徒是也。
駱問禮:嘗讀《宋史》至李沆引燭焚詔,曰:“但道臣沆以為不可。”其議遂寢。而劉承珪待節(jié)度使以暝目,王旦執(zhí)之,遂止。未嘗不嘆君臣相遇之盛。
李贄:李仆射真閱歷世故之人。
王夫之:①三代以下之材,求有如顧雍者鮮矣。寡言慎動,用人惟其能而無適莫;恤民之利病,密言于上而不炫其恩威;黜小利小功,罷邊將便宜之策,以圖其遠大。有曹參之簡靖而不弛其度,有宋璟之靜正而不耀其廉。求其德之相若者,曠世而下,唯李沆為近之。②自開元以后,河北人材如李太初、劉器之(劉安世)、司馬君實(司馬光)者,蓋晨星之一見爾。③周瑩、王繼英之尸位中樞,不足責也。張齊賢、李沆之咎,又奚辭哉?沆之言曰:“少有憂勤,足為警戒?!贝耸扣苾?nèi)寧外患之邪說也。沆者,宋一代柱石之臣也,而何是之述焉?④李文靖自言曰:“居位無補,唯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可以報國?!彼^大臣者,以道事君。此可以當之矣?!木钢按耍某鲇谝υ?姚崇)、陸敬輿(陸贄)、司馬君實之表,遠矣。…唯文靖當國之下,匪徒梅詢、曾致堯之屏息也;王欽若列侍從而不敢售其奸;張齊賢、寇凖之伉直而消其激烈;所以護國家之元氣者至矣。文靖沒,宋乃多故,筆舌爭雄,而郊原之婦子,不能寧處于枲園瓜圃之下矣。
谷應(yīng)泰:宋臣李沆之言曰:“人主當知四方艱難,不則土木禱祠,次第并作?!倍烈柼?,亦曰:“酣歌恒舞,時謂巫風?!贝私栽ゴ笾家?guī),嗣王之炯戒矣。
《歷代群英歌》:潘美征伐多績,李沆先見知人。
蔡東藩:靈武為河西要塞,豈可輕棄。何亮一疏,言之甚明,而張齊賢、李沆等,俱主張棄地,實書生畏葸迂談耳。
黎東方:咸平諸相中,李沆為相時間最長,也最受信任。…咸平時期,外有契丹的騷擾和西夏的攻略,內(nèi)有益州王均率領(lǐng)的士兵叛亂,已非年號所顯示那樣的一切太平。但真宗在咸平初政時,沒有任用小人,朝廷也沒有大折騰,這應(yīng)與在咸平時期始終為相的李沆有密切關(guān)系,他去世不久已有“圣相”之譽。李沆以清靜無為治國,卻有可取之處。
王瑞來:宋代的君臣合作下的宰輔專政,實由李沆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