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與道教是不是一回事?它們有著怎樣的區(qū)別?
道家和道教是同一種東西嗎?看名字就知道了,當然不是。前者是先秦時期出現(xiàn)的一個學術流派,后者是東漢時期才形成的一種民間宗教。
老子、莊子他們本身一開始和道教沒什么關系,甚至和道家都沒什么關系,他們從未自稱過道家。在漢代典籍中,道家一般指的是是黃老思想的道家,并非特指這兩位大學者。后世學者在劃分流派的時候,將老莊學派歸為道家,這種說法得到了廣泛認同,所以便有了今天學界關于道家的共識。漢代以后,老莊及其經典著作開始被道教廣為尊崇。老莊雖然是先秦時期的哲學家,但是道教可不是一個哲學流派,它雖然有理論思想,但內容十分龐雜,包括鬼神思想、占卜巫蠱、神仙方術、讖緯之學等,是一個有基本教義、神靈系統(tǒng)、固定的儀式活動和教眾的宗教。
說白了,道家就是一群追求自然本真的學者,由于這些學者的理論比較玄乎,后來被宗教吸收,這些學者中的領導人也被尊為祖師神明。
近代以來,對道教和道家的研究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地山先生就是一位著名的研究者。他認為,道教的來源雖然駁雜,但發(fā)展到成熟時期,它的思想理論尤其是玄學方面幾乎全部來自于道家。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在對世界的認識和自身追求等的理論建設上,這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基本上可以等同而論。也就是說,道家和道教的信仰基本上是一樣的。
那么這二者信仰的究竟是什么呢?
信,誠也,仰,舉也,信仰就是真心誠意地相信一件事物并實踐它、推廣它。二者相信這世間有一個永恒不變的真理,那便是清凈無為的大道。這個大道是道士們和學者們研究的對象,并且將之作為工作、生活的依據。人們可以通過平日里的修煉得成大道,與道融合。不過,二者在得道上的結果——長生久視上說法不同。
于道家而言,長生久視就是享受生命、壽終正寢,與此同時,他們認為,只要這個人的思想合于道,其肉體雖然死亡,其精神可以永遠留存。所以道家人喜歡為先賢立碑,以紀念他們不朽的精神。古代人為圣人們修廟建碑,本意上是讓后人們瞻仰圣人們的光輝事跡、學習他們的精神品格,后來這種行為成了神化先人的手段之一。人們前往廟宇中祭拜,更多的是為祈求自己的平安喜樂,或者是要達成某種心愿。就像是三國名將關云長,一開始被奉為武圣,是人們學習中忠義的榜樣,后來,關云長頭上的名銜越來越多,也一個比一個長,名號中不乏“三界伏魔”、“真元顯圣”、“靈佑”、“護國保民”等帶有祈福性質的字眼,慢慢地從一個榜樣變成了一個偶像,完成了神化過程。
于道教而言,長生久視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永垂不朽,還包括肉體上的長生不死,也就是成仙。仙的壽命比常人不知道長到哪去,有的可以長到與天地同壽的地步。仙之所以超脫塵世,是因為他不像凡人那樣對物質條件有很強的依賴性,有的仙不需要水和飲食,照舊不感到饑渴,甚至沒有空氣也能活下去。而且仙也能夠出陽神,就是自身能夠沖脫肉體的禁錮,以靈體的形式存在于天地間。相較于哲學流派,道教作為一種宗教的宗教性就在于此,其宣揚的東西不僅是對精神、思想的超越,也是對現(xiàn)世人生的超越。也有人據此認為不應該把道教和道家相提并論,因為前者中的迷信成分不應該被歸入學科范疇。
簡而言之,道家強調的是得道,道教追求的是成仙,二者的人生追求層次不同。其實不僅是理趣方面,二者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例如,在治世理論方面,前者對儒家的禮教特別反感,認為禮法是對自然無為的阻礙和約束,容易造成世間的混亂。而后者對于儒家是大加贊賞的,還支持教眾們在修煉中吸收儒家的禮法,在凡塵中歷練,并不主張個人的避世獨修。在政治理想上,前者追求的是小國寡民、使民安土重遷、安具樂俗,后者則向往自食其力、公平分配,更在乎平民們的感受,更愛護世人。
不過,任何區(qū)別都不能掩蓋這二者在內容和形式上皆有聯(lián)系的事實。與其說道教是老莊的便宜徒弟,倒不如說道教充分利用和發(fā)揮了老莊哲學,使這門空靈的學問影響越來越深遠,也豐富和發(fā)展了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