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日本人為何愛剖腹 動不動就來一刀?

2017-01-03 13:20:18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1955年上映的經典抗日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有這樣一個令人記憶猶新的鏡頭:被困李莊的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抗日軍民的重擊下滅亡在即,游擊隊長

1955年上映的經典抗日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有這樣一個令人記憶猶新的鏡頭:被困李莊的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抗日軍民的重擊下滅亡在即,游擊隊長李向陽舉槍沖進日軍指揮部時,發(fā)現(xiàn)日軍頭子松井正解衣敞懷,擦拭戰(zhàn)刀準備剖腹自殺,李向陽勒令松井投降,松井舉刀反抗,被李向陽一槍擊斃!

戰(zhàn)敗即剖腹,翻閱二戰(zhàn)時期的日軍史料,例子比比皆是。那么,日軍戰(zhàn)敗后為何寧死不降?又為何選擇“剖腹”這種極其殘忍的自殺方式?這背后究竟隱伏著怎樣的民族文化心理內因呢?

被俘可恥 戰(zhàn)死光榮

在戰(zhàn)敗投降的問題上,東方人與西方人,具體而言,日本人與美國人的判定思維是截然相反的。

日本人認為,投降是可恥的,榮譽與戰(zhàn)死緊緊相連,即使軍人因為受傷或失去知覺后成了敵人的俘虜,他將來回到日本也不能再抬起頭來重新做人,他將名譽掃地,對他的親朋而言,這個曾經被俘的人,不過是一具行尸走肉,是個人歷史已斷的“死魂靈”。

由于對戰(zhàn)敗被俘存在嚴重的心理忌諱,日軍在戰(zhàn)敗前的自殺率高得驚人。他們會扣動扳機,用最后一顆子彈打穿自己的腦袋;會拉響最后一顆手榴彈,將自己炸得血肉橫飛;撤退前,日本軍醫(yī)會毫不留情地射殺自己的傷員……在日本人看來,最為體面也最值得稱道的自殺方式,非“剖腹”莫屬。

永祚元年(公元989年),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后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軍——被認為是剖腹的最早來源。在日本歷史上的鐮倉幕府時代,剖腹自殺行為開始在日本人尤其是武士群體中盛行,或因丟失陣地而引咎剖腹,或恥于被擒而陣前剖腹,一直持續(xù)到戰(zhàn)國時代。江戶開幕以后,社會統(tǒng)治相對平穩(wěn),因殉死而剖腹,和作為刑罰的“詰腹”,逐漸占了主流,幕府屢禁不止。即便在近現(xiàn)代,剖腹之舉在日本國內仍有市場。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病死,受其重用的乃木希典大將悲痛欲絕, 9月13日,明治天皇殯葬之日,乃木和妻子雙雙剖腹自殺追隨明治天皇而去。

1970年11月25日,有“日本海明威”之譽的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因對日本社會現(xiàn)狀不滿,剖腹自殺,死相慘不忍睹。

在外人眼中,剖腹是極其野蠻血腥之事,但日本人為何樂此不疲且視之為神圣之事呢?1899年,日本作家新渡戶稻造所著的《武士道》暢銷一時,此書對剖腹之舉傾情褒贊,認為剖腹致死的樣子雖然難看,但其中有“和悅、偉大、平靜的精神在”。

新渡戶稻造甚至將日本武士剖腹慘死的一刻與耶穌被釘死于十字架的瞬間相媲美,由此得出如下結論:剖腹而死具有“崇高的意味”,是“新生”的象征,因此,在日本國民的心中,這是最高尚的死法,令人想起許多動人的哀情。

《武士道》一書中,實錄了這樣一段令人驚心動魄的剖腹場景,在一個森嚴莊重的院落處,有著一個擺滿儀式器物的露天棚子,還有佛壇,舉行了一個刨腹的儀式,然后拿著一種短刀,長九寸五分,其刀尖和刀刃鋒利無比。有身份而犯罪了的人就要用這把短刀刨腹,整個過程都有著嚴格的儀式,很是莊重,顯示出對刨腹的敬畏與尊重。

依據新渡戶稻造的描述,剖腹自殺不僅不是野蠻的自殘,簡直是脫胎重生的壯舉!從剖腹所著之裝、刺腹之刀到剖腹之地、協(xié)助之人,甚至連最后咽氣的姿勢都別有講究:不能仰面朝天,必須前傾俯撲。如此一來,殘酷的剖腹竟升華為日本人心中的神圣禮儀。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