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的歷史事件 龍門石窟發(fā)生過什么趣事?
石樓:武則天“香山賦詩奪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則天在洛陽稱帝,非常鐘情于伊闕山水,也很喜歡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經(jīng)常在香山寺中石樓坐朝(據(jù)〈大唐傳載〉記述)
并在石樓留下了千年為人們所傳頌的典故“香山賦詩奪錦袍”,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時,武則天別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龍門詩會”,歷史上有名的“香山賦詩奪錦袍”即由此而來.
唐代詩風很盛,武則天對勝出者“賜以錦袍”,獎品不見得貴重,但卻是難得的榮譽,群臣當然各不相讓,奮力爭奪。首先成詩的是左史東方虬:“春雪滿空來,觸處如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覺得東方虬文思敏捷,又才華出眾,立即把錦袍賜給了他,而此時,多數(shù)大臣也相繼成詩,經(jīng)當眾誦讀,其中宋之問的《龍門應制》一致認為更在東方虬之上,武則天遂決定把錦袍賜給宋之問,“香山賦詩奪錦袍”也成了詩壇上的一段佳話。而這段典故所發(fā)生的地點---石樓就位于香山寺內(nèi)。
九老堂:白居易與“香山九老會”
盛唐以后,經(jīng)過“安史之亂”,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漸趨衰敗,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時,香山寺已是蕭條至極,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來洛任河南尹,他閑暇時常在伊闕山水間流連,想修復香山寺,卻因財力有限,未能如愿。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將為元稹撰寫墓志銘所得的酬金悉數(shù)拿出,費時3個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敗的舊寺的亭臺樓閣換了新顏,并撰寫了《修香山寺記》一文。白居易重修后,香山寺再次聲名大振,一時間游人絡繹不絕。
“停宮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賞玩泉石風月。因慕戀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內(nèi),自號“香山居士”并把這里作為了自己最終的歸宿,在他七十四歲時,和遺老胡杲,吉皎,鄭據(jù),劉真,盧貞,張渾等6人先是結(jié)成了“尚齒七老人會”,后來,又有百歲之人李元爽,95歲的禪師如滿加入,號稱“香山九老”,終日吟詠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寫下了許多歌詠龍門山水及香山寺的詩篇。“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云年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香山寺二絕》這里所描繪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寫照。為保存詩稿,白居易又把自己從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詩,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經(jīng)堂內(nèi)。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資修復藏經(jīng)堂,并收集綴補5000多卷佛經(jīng),藏入其中,可以說白居易為唐香山寺的再興竭盡全力,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囑將其葬于香山寺附近如滿法師塔之側(cè)。
乾隆御碑亭:乾隆與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歷到中岳封禪,至洛陽巡游龍門香山寺,感懷賦詩《香山寺二首》開篇第一句即為稱頌香山寺“龍門凡十寺,第一數(shù)香山”,這首詩被人們當時鐫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該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內(nèi)東南側(cè)。
剪刀手佛像
洛陽龍門石窟賓陽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勢其實是一種極少見的佛教手印。結(jié)合雙手的姿勢來看,高舉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無名指與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無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這是一種頗能傳達強烈意志的手印。這尊佛像因拇指風化,而食指、中指間隙過大,頗似大家習慣擺出的剪刀手類似,故而被網(wǎng)友戲稱為“剪刀手”佛。
2014年5月1日,有游客去洛陽龍門石窟,發(fā)現(xiàn)一尊歷經(jīng)千年風霜的佛像,手勢神似“剪刀手”。剪刀手佛像是在向游人賣萌,在提醒大家保護文物,還是想說點什么?
網(wǎng)友評論:四百年前的藝術大師們好有遠見,知道在四百年后剪刀手肯定會風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