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中國古代冷兵器鞭桿 其主要作用與威力是什么

2017-01-02 20:44:2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鞭桿,武術(shù)短器械之一,又稱鞭桿子。鞭桿是一種木質(zhì)短棒,長約 1 3米,桿梢略細,據(jù)說是從馬鞭桿衍化而來。鞭桿短而無刃,便于攜帶,使用

鞭桿,武術(shù)短器械之一,又稱鞭桿子。鞭桿是一種木質(zhì)短棒,長約 1.3米,桿梢略細,據(jù)說是從馬鞭桿衍化而來。鞭桿短而無刃,便于攜帶,使用方便,流行于西北地區(qū)。

鞭桿的長度一般有三種量法:通常以自己身體一肘再加一臂長為度,即曲右臂平舉肘尖與另一頭伸直平舉中指尖等齊,二者間距為鞭長度;另一種是鞭桿的一頭著地,另一頭至心口窩為度;還有一種量法是用自己握拳的寬度從棍一頭至另一頭以十三把為度。長度鞭桿又稱鞭桿子。鞭桿為木制短棍,長度約為使用者的一臂加一肘長(約1.2米),粗(直徑)約3.5~3.8厘米,一頭略粗,另一頭略細,粗的一頭稱為“把”,細長的一頭稱為“梢”。鞭桿既可以單練,也可對練(如“鞭桿對打”)。目前鞭桿在甘肅、山西、寧夏、陜西等省流行較廣。由于它鞭法獨特,攜帶方便,并有助于全面發(fā)展身體素質(zhì),故已成為人們喜愛的民間武術(shù)器械練習項目。

鞭桿短而無刃,梢把并用。單雙手互換,它吸收和綜合了武術(shù)長短器械的多種運動方法,衍變出獨特的運動風格。用法要訣是乘人之勢,借人之力,出勢要伸展自如,勁力要剛?cè)嵯酀?,動作要聲東擊西,進退要虛實隨機。練習起來,手不離鞭,鞭不離身,表現(xiàn)出似蛟龍纏身,身似猿猴攀縱,眼如貍貓攫鼠,步像雄雞斗勇的特點。

中國大西北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古戰(zhàn)場之一,民風樸實,強悍尚武,由于地隅偏僻險要,多大山深溝,交通不便,經(jīng)濟欠發(fā)達,文化落后等原因,古時候人們出門遠行,經(jīng)商或夜行時,出于護身和自衛(wèi)的需要,都習慣隨手拿一根棍以壯大膽氣,棍有長短棍之分,長棍一般被叫做棍或條子,長棍的長度以人在站立時棍的高度和眉毛相等,所以在甘肅長棍也被稱為齊眉棍,或五尺棍,短棍一般被稱為鞭桿。鞭桿屬短器械類,追溯其源,眾說云云,有說是由趕馬車使用的鞭子演變而來,也有說是竹節(jié)鞭演化而來,這都是顧名思義毫無根據(jù)的推斷。

然而,查閱有關(guān)史料佐證,其源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同等的輝煌。遠在古舊石器初期,處于原始群的人類為了生存,迫于狩獵、自衛(wèi)、防御同類與野禽猛獸的侵襲,在長期同大自然的斗爭中,出現(xiàn)了棍棒、石器等簡單武器,與此同時,人們模索、創(chuàng)造了初級階段的格斗捕殺技能,這些技能雖是非常低級的,但可窺棍棒始之于此,這種萌芽狀態(tài)的棒就是短棒。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青銅、鐵制武器在戰(zhàn)爭中的運用,棍棒等木制器械已被逐步改進,就短棍而言,演變成鞭、銅有梭角的金屬武器,因此,隨著歲月的流失,時代的推移、武器的進化演變,棍棒逐漸被軍旅裝備所棄,多流傳于民間。

中國邊陲,地廣人稀,山多溝深交通極其不便,鞭桿、棍棒此類器械至今仍保持興盛不哀,流傳地域廣泛,特別在秦安、甘谷、天水、隴南一帶,幾乎習武者人人皆會,就是一般鄉(xiāng)民們都能揮二鞭,可以說非常普及。其原因有三:其一,這些區(qū)域城鄉(xiāng)交通多為山嶺溝洼之途,山道盤蜒、行路不便,歹人虎狼時常出沒,凡出遠門之人須隨身攜帶這輕便,防身,能當拐杖,還能將所帶之物挎在鞭桿小頭,擔之肩后,大頭留有尺余以防不側(cè)的多功能的鞭桿。

其二、很多村民便于將本地區(qū)的農(nóng)作物土特產(chǎn)、用筐擔挑出去到城鎮(zhèn)集市去售賣,在溝洼不平的道路上長途跋涉,擔夫帶鞭桿以防身為主,既能一手柱杖,一肩挑擔,減輕腳力,還能將鞭桿大頭握在手中,小頭撬在扁擔下,減輕其肩部受壓重量。其三,近來,挑擔者們在鞭桿小頭處,套按上一種形似雙股叉的U型鐵器件,這樣一舉三得,防身、柱杖、支棍(中途疲勞卸肩休息時,用這種U型叉卡在扁擔中間撐起)。鞭桿上裝置鐵叉,更有效的制服所侵的對象,這在鞭桿史可謂是一大發(fā)明?,F(xiàn)在在城市肩挑售賣者,偶而還能見到這種裝置U型鐵叉的支棍。

由于上述原因,鞭桿運動的長盛不衰也是必然現(xiàn)象。因此,在數(shù)代前輩們的實踐、探索、鉆研、不斷總結(jié)使得鞭桿在內(nèi)容上得以豐富。格斗技術(shù)上得以提高,并流傳下來了很多鞭桿套路。

鞭桿的握法,即持鞭法別致,與人較鞭格斗時,兩手橫握鞭桿與肩略寬的中端,兩端余出的棍頭大致相等,雙臂略彎下垂,鞭桿橫置丁小腹部,雙手背朝上握鞭為陰把。一手拳心朝上握鞭,另一手不動為之陰陽把,不同的持鞭法,含有不同變化的各種招式。另有一種單手持鞭法,右手或者左手握鞭桿大頭7寸處,小頭觸地置于身左或身右側(cè),拳眼朝上者為正握鞭,拳眼朝下者為反握鞭。

還有一種持鞭法可謂罕見,就是所謂人護(包)鞭的方法,以右手或左手,在鞭桿大頭7寸處拳眼朝前方為正握把,拳眼朝后為反握把,但不同的是鞭小頭觸地,大頭握把或左或右持鞭的臂向后伸直,托鞭于身后,使對方看不見鞭桿,腳下用蓋步、插步、橫襠步和騏鱗步上身隨步法的左右移動虛晃,持鞭的手在身體的虛實掩護下,左把在身后串右把或右把串左把,迷惑對手,造成假象,一得機會,突然出擊,使對方不知鞭從何出,防不勝防,這是一種少有的持鞭法。

鞭桿在技法上以搬、攔、裹、劈、勾、掛、霍、剁、滾、格、墩、戳、砸、掠、挑、窩、飛、點、絞、壓等二十字訣動作為主要內(nèi)容,同時也柔合移置刀劍槍棍的一些招式,組成了許多鞭桿套路。

例流傳在隴南一帶的赤龍鞭桿,五虎群羊鞭桿,云摩鞭桿,扭絲鞭桿等不下數(shù)十種之多。但是古老的鞭桿存在著不少的缺點和弊病,如在勁力上滯扭呆板,步法遲緩,身法僵硬,內(nèi)容重復,套路冗長,已遠遠不適應現(xiàn)代武術(shù)的發(fā)展。

鞭桿的特點是長短適宜,運用方便、潑辣迅猛,兩頭并用,把法多樣,換手掉棒,變化多樣,適宜激烈格,尤其把法的變化招式可以說是極盡巧妙,是武術(shù)短器械藝術(shù)上的獨造。

經(jīng)過無數(shù)鞭棍拳家的歸納總結(jié),交流,現(xiàn)在的甘肅鞭桿,形成了粗獷迅猛,快速多變的,大開大合,吞吐伸縮的具有西北獨具特色的鞭棍風格現(xiàn)象,引起了海內(nèi)外武術(shù)界的深切關(guān)注。在西北地區(qū)較為流行的鞭桿和棍術(shù)套路有“纏海鞭桿”“五陰、七手十三法”、“風磨棍”“天啟棍”紐絲棍等。

風磨棍:風磨棍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是按古人“槍中寓棍”奇槍五十五棍圖的基本動作為匡架,以明代歷史文獻為依據(jù),在趟子中加了“風磨式””磨旗式““迎風卷旗“”子午樁“報棍為向征,這也是風磨棍名稱的來歷。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