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大奸似忠是什么意思?典故來源于明朝一個故事

2017-01-02 20:14:49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明朝末期,在嘉靖、萬歷等諸位祖宗的怠政蹂躪下,大明江山已經爛到根兒上了。大臣們已經習慣了皇帝不管事兒,他們自己也已經習慣了混日子。

明朝末期,在嘉靖、萬歷等諸位祖宗的怠政蹂躪下,大明江山已經爛到根兒上了。大臣們已經習慣了皇帝不管事兒,他們自己也已經習慣了混日子。

但到了崇禎皇帝時,他一反常態(tài),想做個有為的皇帝。他不但不怠政,反而相當地勤政。但大明的整個官僚系統(tǒng)早就已經墮化了。大部分官員,只知道說些漂亮話,根本不愿意干事,或者說根本沒有能力干事。

此時,大明王朝的主要矛盾,就是崇禎的勤政與大臣們的怠政之間的矛盾。而崇禎根本沒有能力改變這個矛盾。滿清的崛起與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壯大,又加深了這個矛盾。

所有的跡象都表明,大明王朝這艘船就要翻了。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的起義軍如風卷殘云般摧城拔寨,北京城已經岌岌可危了。

怎么辦呢?北京城是守不住了。既然守不住,那就只有一條路了:跑路。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大半個南中國還在明朝手里呢,卷土重來未可知。

崇禎皇帝也不是沒有過這個想法。

有一個名叫李明睿的臣子,曾單獨覲見崇禎皇帝,陳述了“南遷”的想法。崇禎還與他討論了一些遷都的技術性細節(jié)。但討論完畢,崇禎命他“此事重大,切不可輕泄”。

對于這個事,崇禎是謹慎的,也是猶豫的。他祖宗的陵墓和宗廟都在北京,要他一個人逃跑,這對于自我道德要求極高的崇禎來說,是過不了心中的那道坎兒。

經過內心的反復爭斗,最終,崇禎終于鼓起了勇氣,把心中那道坎兒邁過去了??墒?,此事要成,他還要邁過下一道坎兒——大臣們的反對。

李明睿把此事上奏后,崇禎把它拿到朝堂之上,讓大臣們商議。結果,幾個平日里最愛說漂亮話的“忠臣”,以道德的名義,表示了強烈反對。尤其是一個名叫光時亨的大臣,如喪考妣,措辭最為激烈。他甚至要求殺掉李明睿,以儆效尤。

光時亨的言論一出,原本沉默的大臣們更加戰(zhàn)戰(zhàn)兢兢,無人敢說話,生怕?lián)稀巴督蹬伞薄澳懶∨滤馈薄安活欁孀谏琊ⅰ钡鹊赖伦锩?/p>

而在崇禎的心底,他也是害怕?lián)线@些罪名的——這正是他之前猶豫的原因。于是,他不置可否,此事就此打住。也許就是在這件事之后,一直猶豫矛盾的崇禎,最終立下了自殺的決心。

不久后,北京城被攻破。崇禎在景山上吊自殺,以身殉國。

那么,“大忠臣”光時亨有沒有隨之殉國呢?當然沒有。他不但沒有殉國,而且成為第一撥投降的臣子。他不但投降,而且是跪在地上,以最為卑賤的姿勢迎接自己的新主子。

所謂大奸似忠,大概就是如此吧。

好在,天有大德,報應不爽。李自成兵敗后,走投無路的光時亨又投靠了南明弘光帝,結果被砍頭示眾——罪名是“力阻南遷,致先帝身殞社稷;而身先從賊,為大逆之尤”。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