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和學習 中國歷史上不斷上演的文化大融合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神州大地除了華夏民族之外,四方還有匈奴、戎、越等剽悍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有道是不打不相識,打架也算是一種主動的交流方式,總比誰都不理誰強,夫妻天天吵架沒準還越吵越恩愛呢。于是,通過頻繁的戰(zhàn)爭和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國歷史上迎來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先秦時代的中國人是這么認為的:“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你是天子冊封的諸侯,你用夷禮,學習少數(shù)民族,大家就把你看成是蠻夷,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就被看成蠻夷之人。但從客觀上來說,以前漢人的服裝是最笨拙的,寬袍大袖,那個大袖子能鉆進一個人去,穿上那衣服一上街,勤勞的清潔工都得下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開襠褲的。褲,脛衣也,護腿的,相當于長筒襪。這種服裝設計既不便于生產(chǎn),也不便于戰(zhàn)斗。人家少數(shù)民族窄衣小袖,死襠褲,生產(chǎn)能力和戰(zhàn)斗力都是中原人所不能及的。
最后漢族人還是把自己的傳統(tǒng)服裝給放棄了,從唐朝開始,皇帝的服飾已不再是漢代皇帝冕服的樣式,皇帝上朝已經(jīng)不再頭戴沉重的冕冠,而是改戴烏紗,領子也變成了圓領,腰部系一條腰帶,袖口也由寬變窄,相當時尚。
除了穿著之外,飲食方面,中原人的口味也一直在向少數(shù)民族方向調(diào)整,就像大盤雞、拉條子這些新疆維吾爾族美食,如今已成為某些人的最愛一樣。在行為方式方面,以前中原地區(qū)的人們進門以后,習慣席地而坐。后來中原人采用了西北少數(shù)民族那種高桌大椅。由此可見,中原人民其實一直在向少數(shù)民族學習,但當時的漢族人認為,中原文明才是正統(tǒng),誰要是學習少數(shù)民族,就把誰當做蠻夷對待,而少數(shù)民族學習中原文明,就把它當成中國的一部分來對待。
這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原人看待這種民族融合現(xiàn)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認同,而不是血緣關系。在中國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從來不被當成外國看待,因為那時候它們跟中國完全一樣,用漢字,遵漢禮。但歐洲國家對待民族融合現(xiàn)象的看法,就和我們不一樣。他們看重血緣,而不是看重文化認同,比如一個中國人在德國住一輩子,德語說得比德國人還流利,你都休想加入德國國籍,除非在1750年時,你的祖先是德國人,這樣的話,你一句德語不會說,都可以入籍德國。
中國歷史上漢族政權不止一次被少數(shù)民族政權侵擾甚至終結。但每一次都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最后被我們同化,所以我們這個民族非常頑強,五千年沒有滅絕??祚R彎刀打仗容易,但征服人心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