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是個怎樣的人物?如何客觀評價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是個怎樣的人物?如何客觀評價唐宣宗
唐末諸帝中,宣宗是值得稱道的一個。史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jié)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笨v觀宣宗大中年間,政治相對清明,社會也較為穩(wěn)定,宣宗本人也能夠厲行節(jié)儉,能于任事,賞罰有度,確實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當然,《資治通鑒》不無溢美之詞,宣宗也并非一無是處,也就需要我們辯證而客觀的評價宣宗。
宣宗名李忱,憲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被封為光王,即位時已37歲。史載他“外晦而內(nèi)朗,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為不慧”。自幼生于深宮之中,又眼見安史亂后宦官專權(quán),父皇為宦官所殺,其少語寡言之性格亦可察其緣由。宣宗“歷大和、 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巨游處,未嘗有言”,曾被文宗、武宗戲稱為“光叔”事實上,這正是宣宗韜光養(yǎng)晦之權(quán)謀。正是他木訥寡言,貌似憨厚,因而得以被宦官擁為皇帝。
及宣宗即位,“太叔見百官,哀戚滿容;裁決庶務(wù),咸當于理,人始知有隱德焉?!蹦敲?,宣宗到底是怎樣“咸當于理”的裁決庶務(wù),從而使后人皆思大中之政的呢?宣宗即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貶斥武宗重臣李德裕?!靶谒貝豪畹略V畬!?,即位后便將李德裕調(diào)離中樞,而后將其先貶為潮州司馬,后又貶死崖州司戶。隨著,李德裕的死去,唐代有名的“牛李黨爭”也告一段路。不過,宣宗貶斥李德裕是利是弊,無法一概言之,下文將加以詳細分析。
武宗滅佛是佛教史上的大事,佛教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宣宗即位后停止了滅佛舉措,恢復(fù)了僧、尼應(yīng)有的地位和待遇。但他又開啟了另一措施,那就是打壓道教。武宗滅佛而興道,宣宗即位后,“杖殺道士趙歸真等數(shù)人,流羅浮山人軒轅集于嶺南”。
吐蕃與唐王朝的關(guān)系時好時壞,至唐中晚期成為唐朝政權(quán)不穩(wěn)定的一個因素。吐蕃不時入侵唐朝腹地,給社會安定以及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都造成極大的影響。自唐武宗以來的吐蕃內(nèi)亂,削弱了吐蕃的實力,到唐宣宗初年.吐蕃據(jù)有的秦(今甘肅天水)、原(今甘肅固原)、安樂(今寧夏中衛(wèi))三州以及原州七關(guān),歸附了唐朝。大中五年二月,沙州義士張義潮遣其兄義澤 “以瓜、沙、伊、肅等十一州戶口來獻,自河、隴陷蕃百余年,至是悉復(fù)隴右故地?!边@是宣宗時期對少數(shù)民族取得一重大勝利。
由于宣宗歷經(jīng)憲、穆、敬、文、武,眼見宦官為禍,且其父憲宗為宦官所殺,“自即位以來,治弒憲宗之黨,宦官、外戚乃至東宮官屬,誅竄甚眾。”不僅懲治,對于外朝官員他也加以整治。宣宗赦免了甘露事件中除李訓、鄭注外的其他涉案人員。對于高等官職的授予,宣宗極為慎重。史載“上重翰林學士,至于遷官,必校歲月,以為不可以官爵私近臣也?!睂τ谖氖浚趧t非常優(yōu)待。《舊唐書》說他“每山池曲宴,學士詩什屬和,公卿出鎮(zhèn),亦賦詩餞行?!逼湟陨吓e措,對于澄清吏治是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的。
有“小太宗”之稱的宣宗在納諫一點上,亦足以媲美先祖?!顿Y治通鑒》中有這樣的記載:“上欲幸華清宮,諫官論之甚切,上為之止。上樂聞規(guī)諫,凡諫官論事、門下封駁,茍合于理,多屈意從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讀之?!绷硗?,宣宗朝有大臣曰魏謨,乃是唐初魏征之后,“謨?yōu)橄啵h事于上前,它相或委曲規(guī)諷,謨獨正言無所避。上每嘆曰:‘謨綽有祖風,我心重之’?!弊鳛榈弁?,宣宗能夠納諫至如此,足見其英明之處。
從個人角度來說,宣宗也是一個好君主?!杜f唐書·宣宗紀》里的“史臣曰”部分有后世史官對宣宗這樣的記載:“上宮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過數(shù)器,非母后侑膳,輒不舉樂,歲或小饑,憂形于色。雖左右近習,未嘗見怠惰之容。與群臣言,儼然煦接,如待賓僚,或有所陳聞,虛襟聽納?!瓕m人有疾,醫(yī)視之,既瘳,即袖金賜之,誡曰:‘勿令敕使知,謂予私于侍者?!涔€好善如此?!被蛟S史官之言不無溢美,但何以此等贊譽只見諸宣宗本紀?由是可以看出宣宗之待人接物亦值得稱贊。
因此,史載“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之言應(yīng)該不為虛言。但是,宣宗所處時代為唐末世,縱使宣宗之政有貞觀遺風亦無法挽大廈之將傾,更何況宣宗之為人為君也有其短柄。
上文談到宣宗即位之處便將武宗重臣李德裕貶斥,結(jié)束了牛李黨爭。但是,李德裕作為有唐一代功勛卓著的政治家,其功則大于過。宣宗貶斥李德裕之后多用牛黨成員,可是牛黨亦與李黨亦不過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本無大差別。范祖禹曾論及李德裕,說他“為唐賢相,大中以后無能繼之者”,且“牛僧孺、李宗閔之黨多小人,德裕之黨多君子”。《新唐書·宣宗紀》中亦有言:“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庇纱艘嗫煽闯隼畹略V疄橄嘤谔剖矣泄?,而為宣宗所罷,實為一大憾事。
宣宗在問道求生方面,亦有其先祖之風。當時名道軒轅集曾到長安,宣宗向他問長生之術(shù),并要將其留于宮中,但軒轅集堅持要求還山而罷。宣宗為長生而食丹藥,并且最終因服丹藥過多而死。有唐一代,自太宗而到武宗,“惑于方士而餌藥以敗者六七君,皆求長生而反夭其天年”。但宣宗未能以此為戒,反而步先祖之后塵,不能不讓嘆息。
宣宗之為帝王,其權(quán)術(shù)乃有過人之處。他能夠很輕松地駕馭群臣,而使之馴服。宣宗臨朝,時而嚴整,時而悅?cè)?,并且警告群臣:“卿輩善為之,朕??智漭呚撾?,后日不?fù)得再相見?!毙跁r期備受宣宗寵幸的宰相令狐绹曾說:“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嘗不汗沾衣也!”對此,范祖禹有這樣的議論:“宣宗視輔相之臣禮貌雖恭,而心實防之,如遇絮吏,唯恐其欺也。拘之以利祿,憚之以威嚴,故所用多流俗之人,而賢者不能有所設(shè)施?!闭\然,古有大治者,必須君臣一心,上下修好,而宣宗乃以利祿、威嚴駕馭群臣,則非賢君所為也。在另一點上,范祖禹亦認為宣宗缺少帝王之才。史載宣宗博聞強識,宮中灑掃之人的名姓皆能記住,曾經(jīng)因為奏疏中有“漬”字誤寫為“清”字,將企圖蒙混過關(guān)的官員貶謫。范祖禹認為:“宣宗抉擿細微,以驚服其群臣,小過必罰,而大綱不舉。欲以一人之智,周天下之務(wù),而不能與賢人共天職也?!?/p>
立皇儲這一事是宣宗帝王生涯的一大敗筆。宣宗喜歡三子夔王滋,而不喜長子鄆王溫,所以遲遲不立儲嗣。因而導致宣宗死后宦官王宗實、亓元發(fā)動政變,將宣宗遺命宦官王龜長、馬公儒、王居方全部殺死,擁立鄆王即位為帝,是為懿宗。對此后人曾這樣論之:“宣宗不懲其禍(指宦官擁立皇帝),而以委之,蓋以宰相為外臣,宦者為腹心,溺于所習,而不自知其非也。安在其為明哉!”正是由于宣宗在立儲問題上遲疑不決,加之臨終前竟托孤宦官,導致了這一政變的發(fā)生。
宣宗在位期間,唐朝的政治、社會優(yōu)于晚唐其他諸帝。史載“洎大中臨馭,一之日權(quán)豪斂跡,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閽寺詟氣。由是刑政不濫,賢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風,十余年間,頌聲載路。”由是觀之,不能不讓人贊美宣宗之為政。當然,宣宗作為帝王,亦有一定的缺點和不足,如問道求長生、疑忌群臣等。但瑕不掩瑜,宣宗之為政十四年對于延緩唐朝的滅亡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其為君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