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把居喪守制稱為“丁憂”
2016-12-19 09:32:0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
導(dǎo)語:很多人都知道,“丁憂”是古代官員為父母居喪守制的代名詞,是古代官場、公文上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字眼。
“丁憂”一詞由誰首創(chuàng),史書上沒有記
很多人都知道,“丁憂”是古代官員為父母居喪守制的代名詞,是古代官場、公文上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字眼。
“丁憂”一詞由誰首創(chuàng),史書上沒有記載。但作為一個詞匯,“丁憂”最早見于《宋史·禮志》:“咸平元年,詔任三司、館閣職事者丁憂,并令持服。”那么,古人為什么把居喪守制稱為“丁憂”呢?究竟什么是“丁”?什么又是“憂”呢?
據(jù)《爾雅·釋詁》:“丁,當(dāng)也?!笔窃夥?、遇到的意思。據(jù)《尚書·說命上》:“憂,居喪也?!彼?,古代的“丁憂”,就是遭逢居喪的意思?!霸夥昃訂省睍r,兒女們會憂傷,會居喪,會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規(guī)定“守制”,這顯然比單純“人丁憂傷”包含的內(nèi)容要廣泛得多?!岸n”,體現(xiàn)了古人對文字運用的爐火純青。丁憂期限三年,期間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丁憂”作為一種習(xí)俗,一種倫理,一種制度,一種文化,在中國存在和沿襲了數(shù)千年。到了現(xiàn)代社會,“丁憂”的繁雜形式和持久戰(zhàn),顯然已經(jīng)不能適應(yīng)飛速發(fā)展和高度文明的現(xiàn)代社會,所以基本上消失了。但它卻作為一種古代文明,一種道德符號,一種歷史見證,永久地在古籍中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