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玉最后結(jié)局是什么?紅樓夢賈寶玉簡介
賈寶玉,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男主角,是女媧補天剩下的一塊頑石和神瑛侍者轉(zhuǎn)世真身,榮國府賈政與王夫人所生的次子,賈府通稱寶二爺。因銜玉而誕,系賈府玉字輩嫡孫,故名賈寶玉。自幼深受祖母賈母疼愛,住賈母院絳蕓軒,號絳洞花王;十二三歲時奉元妃旨意入住大觀園怡紅院,號怡紅公子。他與表妹林黛玉心靈相通,互為知己,發(fā)展了一段世間少有的純潔之愛。然在賈府家長的刻意為之下與表姐薛寶釵成婚?;楹笠欢曛信e,旋出家,回到青埂峰。
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故事(木石前盟、金玉良緣)是《紅樓夢》三大主線之一,足以媲美《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賈寶玉形象帶有曹雪芹自傳的色彩,但其本質(zhì)上屬于藝術(shù)虛構(gòu),不能在兩者中間劃等號。賈寶玉是《紅樓夢》有意識塑造的集意淫、補天、正邪兩賦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學(xué)史上極具創(chuàng)新性。
賈寶玉最后結(jié)局是什么
按高鶚續(xù)補的后四十回《紅樓夢》的交待,賈寶玉最后的結(jié)局是“中鄉(xiāng)魁寶玉卻塵緣”——賈寶玉中了舉人,又留下兒子賈桂重振家業(yè),自己則飄然而去出家當了和尚,還被皇帝封了“文妙真人”。
那么,賈寶玉的結(jié)局到底該是怎樣的呢?對于這個問題,大致有以下三種推測和分析:
一種就是上面提及的高鶚的安排--出家為僧。作這種安排不是沒有根據(jù)的,因為在前八十回中兩次寫到寶玉對黛玉說:“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第二十一回脂批曰:“寶玉之情古今無人可比,固矣;然寶玉有情極之毒,亦世人莫忍為者,看到后半部,則洞明矣。此是寶玉三大病也。寶玉有此世人莫忍之為毒,故后文方能‘懸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寶釵之妻、麝月之婢,豈能棄而為僧哉!玉一生偏僻處?!睆那鞍耸丶爸峁┑倪@些線索來看,賈寶玉之“懸崖撒手”、“棄而為僧”,應(yīng)該說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所以目前通行本中賈寶玉遁入空門的結(jié)局,已為絕大多數(shù)的讀者所認可。
第二種則是根據(jù)清代及民國初年一些資料及傳聞口碑,如《閱微草堂筆記》、《紅樓佚話》、《癡人說夢》,以及傳聞中的“三六橋本”、“端方本”等的記載:賈寶玉最后的結(jié)局并非出家,而是流落街頭,“淪為擊柝之役”或“看街兵”,與同樣淪為乞丐的史湘云結(jié)為夫婦。也有說他們“夫婦在都中拾煤球為活”等等。但是這些說法,都是傳聞野史,并無過硬的證據(jù)。
第三種是梁歸智的說法,他在《石頭記探佚》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說法。他認為賈寶玉最后的結(jié)局雖然是出家,但不是一次,而是兩次。具體說,是賈寶玉在黛玉死后被迫與寶釵成婚,卻始終未能達到思想感情的和諧一致,終因“薛寶釵借詞含諷諫”而棄寶釵、麝月出家為僧--這就是所謂的“懸崖撒手”。然而他卻并未在空門中找到出路,而是經(jīng)歷了更徹底的精神破產(chǎn),終于又還俗于史湘云結(jié)婚了。
但后來寶玉玉湘云的婚姻也終于“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于是他只好第二次出家。經(jīng)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引渡,回到青埂峰“復(fù)還本質(zhì),以了此案”。而這“第二次出家”與“第一次出家”不同,不是出于賈寶玉的自愿,而是“完全由于客觀原因,而不是由于寶湘感情的破裂”--因為他們此時是“風(fēng)塵知己,患難夫妻”,“他們婚后的生活是物質(zhì)貧困,精神幸福”。因此,寶玉的第二次“出家”是“被迫的”。這一說法,實質(zhì)上是巧妙地將前面的兩種說法捏合到了一起,雖不失為一個可以自圓的解釋,但畢竟只是一種推論,其證據(jù)是顯然不足的。
賈寶玉外貌描寫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鼻如懸膽,睛若秋波。雖怒時而似笑,即瞋視而有情……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轉(zhuǎn)盼多情,語言若笑。天然一段風(fēng)韻,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雌渫饷?,最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第3回)
賈寶玉判詞
原文
后人有作《西江月》二詞批寶玉極確,其詞曰: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nèi)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庶務(wù),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yè),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注釋
1.“縱然”二句——皮囊:這里指人的軀體、長相。佛教認為人的靈魂不死不滅,人的肉體只是靈魂暫時寄居的地方,故稱人的身體為“皮囊”。亦稱“皮袋”。草莽:叢生的野草。這里比喻寶玉腹中沒有“仕途經(jīng)濟”一類的學(xué)問。
2.“潦倒”二句——潦倒:這里是舉止不知檢束的意思。庶務(wù):各種政務(wù)。愚頑:無知而固執(zhí)。文章:這里指時文八股。
3.“行為”句——偏僻:不端正。乖張:性情執(zhí)拗、怪癖。
4.韶光——本指美景或春光,這里比喻美好的青春年華。
賞析
寶玉判詞模擬世上讀者語氣而作,通篇都是寓褒于貶的戲言,表現(xiàn)他不讀圣賢書,不做時文八股,不屑于仕途經(jīng)濟,卻專愛在丫頭群里鬧,因而總不大合外人的式,招來萬目睚眥,百口嘲謗。
在判詞里,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賈寶玉作為一個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出來。在曹雪芹那個時代,經(jīng)宋代朱熹集注過的儒家政治教科書《四書》,已被封建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具有莫大的權(quán)威性。賈寶玉上學(xué)時,賈政就吩咐過“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然而,賈寶玉對這些“最要緊的東西”偏偏“怕讀”,以至“大半夾生”,“斷不能背”,這當然要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視為草莽、愚頑、偏僻、乖張、無能、不肖了。他對《西廂記》、《牡丹亭》之類理學(xué)先生最反對讀的書卻愛如珍寶;他給大觀園題額,為晴雯寫誄文,也顯得很有才情。在警幻仙姑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穎慧”??梢姡枷牖A(chǔ)不同,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也不一樣。
賈寶玉厭惡封建知識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銳地諷刺那些熱衷功名的人是“國賊祿鬼”;他嘲笑道學(xué)所鼓吹的“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所謂“大丈夫名節(jié)”是“沽名釣譽”。賈寶玉這些言行,正是表現(xiàn)了他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膽挑戰(zhàn)與批判。而“那管世人誹謗”,則更是對他那種傲岸倔強的叛逆性格的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