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三杰是哪三杰?
南宋雖然覆沒,但輸?shù)檬沁@樣的悲壯,這樣有節(jié)烈之氣,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拼死抵抗,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wèi)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于是,他們中的領袖:張世杰、陸秀夫與文天祥,被稱為“宋末三杰”。
張世杰:
(?——1279年)
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南宋抗元將領。行伍出身,因戰(zhàn)功升都統(tǒng)制。于咸淳五年(1269年)元軍圍樊城時奉命拒敵,先后轉(zhuǎn)戰(zhàn)南北十年,
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保衛(wèi)臨安(今浙江杭州),收復浙西諸城,又在焦山(在今江蘇鎮(zhèn)江)江中大戰(zhàn),但失利。元軍進迫臨安時,他和文天祥主張力戰(zhàn)到底,為丞相陳宜中所阻。次年臨安失守,他率軍由海路至福建,與文天祥、陸秀夫等立端宗,堅決抵抗。兵敗后,仍率水軍在廣東沿海堅持。景炎三年(1278年) 端宗死,又立趙為帝,任少傅、樞密副使,奉居山(在今廣東新會南)。后與元將張弘范在海上決戰(zhàn),兵敗突圍,遇臺風溺死,在突圍入海的途中遇風浪殉國。
陸秀夫:
(1236—1279)
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里(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zhèn))人。宋末政治家,和文天祥、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
宋理宗寶佑(1260)年間與文天祥同年進士。李庭芝任淮東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參議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shù)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diào)往臨安。德祐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趙昰為帝,定年號“景炎”重建宋廷,陸秀夫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趙昰死,廟號端宗,得年僅10歲。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與張世杰共同擁立宋端宗的親弟弟7歲廣王趙昺為皇帝,定年號“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楊太后垂簾聽政,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杰同執(zhí)朝政。祥興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張弘范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qū)w昺說:“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趙昺跳海犧牲。有《陸忠烈集》傳世。
文天祥:
(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民族英雄,初名云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后,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1] 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以忠烈名傳后世。
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繼位的弟弟——趙昺移駐崖山,被任命少保,信國公。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于張世杰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文天祥軍在五坡嶺造飯時被元軍攻擊,兵敗,文天祥吞下隨身攜帶的冰片企圖自殺,未死,但卻昏迷過去,在昏迷當中,文天祥被俘。元世祖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胡同。從此,文天祥在監(jiān)獄中度過了三年。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后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