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春申君與上?!吧瓿恰钡膩須v 上海為何又叫申城

2016-12-15 13:02:5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申城之“申”的來歷 上海又名“申城”,簡稱“申”。上海的開發(fā)起源于何時,有史記載應追溯到戰(zhàn)國后期,在此之前,上海地界雖屬吳越之地,

申城之“申”的來歷

上海又名“申城”,簡稱“申”。上海的開發(fā)起源于何時,有史記載應追溯到戰(zhàn)國后期,在此之前,上海地界雖屬吳越之地,但因地處長江三角洲入海口南岸,受太湖多條出水口和浦江、海潮作用形成的泥沙淤積,土地多呈荒蕪和沼澤狀態(tài),開發(fā)極為薄弱。到了戰(zhàn)國后期的公元前248年,因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楚國令尹(相國)春申君黃歇請封于此,建都邑于故吳墟(今蘇州城),今上海之地遂得治理開發(fā),成為富庶之地,因為春申君封地并得良好治理,上海也就有了“申”城的簡稱。

那么,申城之“申”和春申君之“申”既同出一源,又來自何時何處?這要從春申君的最初封地談起。據(jù)《史記·春申君列傳》載,“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痹缒暧螌W博聞,事楚頃襄王,當時正值秦國脅迫韓、魏欲聯(lián)合攻打楚國,黃歇奉命出使秦國,上書秦昭王,使秦國改變了伐楚的計劃。黃歇的這篇“上秦昭王書”可謂名垂青史的奏書,分析透徹入理,引經(jīng)據(jù)典,一舉打動了秦昭王。

此后,黃歇又隨楚國太子完作為人質(zhì),留居秦國咸陽。直到8年以后,楚頃襄王重病在身不久于人世,才設計先后逃離秦國,太子完回國后不久即位為楚考烈王,因黃歇再立大功而為楚相,封為“春申君”,賜淮河以北12縣,在此封地15年后,黃歇主動讓出淮北封地,請封遠在東海之濱的江東故吳地?;幢?2縣曾經(jīng)是古申國從河南省南陽盆地遷往信陽一帶的申國故地,又曾為楚頃襄王的臨時都城“楚王城”的地望所在,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信陽及其以東地區(qū)西周春秋時期為古黃國、息國、申國的封地或遷徙地?!按荷辍敝x蓋取“繁榮興旺申地”的涵義,希望春申君能將這里治理的一派繁榮景象。

春申君為何放棄富庶的淮北之地而請封到當時屬楚國東部邊陲的江東之地呢?據(jù)《史記》載,黃歇初受封15年后,主動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闭埛庥诮瓥|,考烈王許之。其實,身為國相的黃歇,封地近于國都陳郢(今河南淮陽),對楚王室構(gòu)成威脅,春申君為了避嫌而主動放棄淮北封地,以取得楚王的信任,至于淮北接近齊國,容易受到齊國的威脅不過是一個借口而已。黃歇及其族人在江東吳地一帶經(jīng)營了10年,以此為基地疏通河道,興修水利,改造糧田,使長江三角洲的浦江地區(qū)得到良好的開發(fā)治理,受到當?shù)厝嗣窈秃笫赖木囱觥?/p>

春申君黃歇的主要歷史業(yè)績與后世傳人

春申君黃歇為“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不僅對楚國后期貢獻很大,而且對戰(zhàn)國時期中國歷史的影響也是突出的。他輔佐兩代楚王,廣招天下賢能,擁有門客三千,對維護當時楚國和天下局勢發(fā)揮了重要影響,在楚國的地位“雖名相國,實楚王也。”除上述上書秦王,以智退秦、韓、魏聯(lián)軍外,并與太子完一起在秦國作為人質(zhì)長達8年之久,回國后春申君黃歇就相國的第五年,即“長平之戰(zhàn)”的第二年,受命將兵解邯鄲之圍,迫使秦國引兵退卻。就相國的第八年,帶領楚國軍隊北伐滅魯,并任命著名思想家荀卿為蘭陵令,使楚國顯示出復興跡象。之后代楚王行使多國“縱約長”之職,聯(lián)合出兵至函谷關,后諸侯軍敗走,合縱失敗。春申君兩度受封,對淮北封地和江東封地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促進了兩地的開發(fā),鞏固了楚國的生產(chǎn)基地,也使兩地黃氏成為名門望族。對江東吳地尤其是申地的開發(fā),為今上海地區(qū)最早的開發(fā)歷史記載,開啟了上海地區(qū)的先秦文明。楚國后來向東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除避秦兵鋒芒外,與春申君在東方封地的開發(fā)不無關系。

春申君就相國25年后,在楚考烈王去世后遭到趙人李園設計的陰謀行刺,同時黃歇家族也遭到李園勢力的嚴重殘害,但其子孫至少有五支幸存并傳衍下來。他的長子黃尚一支,形成后來的江夏黃氏,次子黃俊一支,形成中原的陽夏黃氏,五子黃堂一支,形成后來的東吳黃氏。另有改姓申氏者,為黃姓一支后裔。春申君在上海的封地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積淀。

春申君經(jīng)營江東在申城上海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

首先,通過黃歇在江東封地的開疆拓土,在上海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農(nóng)耕文明和水上航運文明。興修水利,疏浚水道,主持疏浚東江、婁江、吳淞江“三江”,開浚黃歇浦(黃浦江),連通太湖和淀山湖,將其江面拓展到300米至700米,深挖至十數(shù)米,與東海、黃海之間的長江出??谶B通。后人繼承春申君的傳統(tǒng),不斷深挖疏浚,至今,黃浦江江闊水深,可通行3000~10000噸級船只,屬一級航道。黃浦江由此成為上海市的母親河,上海市主要生活用水及工業(yè)用水的水源主要來自這條江,并承擔著航運、排洪、灌溉、漁業(yè)、旅游、調(diào)節(jié)氣候等重要作用。2300年前春申君帶領民眾改良土壤,荒灘變良田,開發(fā)治理江東,為吳越帶去了先進的冶鐵技術,制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器械,先進的紡織技術,與江南的蠶線結(jié)合,為日后這里成為全國農(nóng)業(yè)發(fā)達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鄉(xiāng)、紡織之鄉(xiāng),以及中國資本主義最早在江南蘇杭地區(qū)的萌芽,奠定了良好生產(chǎn)基礎。

其次,在上海及其周邊的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留下了與春申君黃歇有關的歷史文化遺存。如黃浦江、申江、春申江、黃浦區(qū)、春申路、春申村等地名遺跡,均為紀念這位開“申”之祖而命名。在上海的老城隍廟,曾經(jīng)供奉著春申君的神像(后在日軍侵華時被毀)。現(xiàn)在,在上海松江區(qū)新橋鎮(zhèn)春申村,于2003年重新擴建的春申君祠堂,相傳這里曾是春申君治理黃浦江的“指揮所”。一組巨大的銅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當年黃歇領著當?shù)鼐用裰卫怼⑹柰S浦江的情景。重建的祠堂占地500平方米,為仿古民居建筑。室內(nèi)陳列著春申君的相關史料及松江古跡、歷史名人名作。祠堂里的匾額,分別為著名松江籍學者和書法家施蟄存、程十發(fā)、鄭為題寫。

第三,春申文化反映了上海的根文化特征。黃浦江疏浚后,當?shù)厮捣置髌饋恚瑵蓢兂闪继?,?jīng)濟長足發(fā)展,地位日彰,上海地區(qū)的行政建制和歷史沿革從此開始。隋代,當?shù)亻_始設鎮(zhèn),名曰華亭鎮(zhèn)。唐時開始設縣。北宋淳化年間(990年~994年),這里開始稱上海,為上海鎮(zhèn)。到了明代,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這里日益興盛。1553年,朝廷為抵抗倭寇,筑上海城,當?shù)亟?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逐漸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中心。清代,上海屬松江府。1843年,上海被迫開埠,成為外國列強在華的租界,使上海逐漸由一個東南名邑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zhì)的城市。同時,上海也成為中國重要的國際通商口岸之一。

民國時期,上海屬江蘇省。1928年,政府設上海特別市。新中國成立后,上海成為直轄市,也是中國最大的都市。在上海文化的演進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海派文化”風格,而這種海派文化之根,在文明開啟之時的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自己的萌芽。黃歇在江東領地上開創(chuàng)的先秦地方文化,具有吳文化、越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相融合的顯著特征,而近代上海興起的海派文化的典型特征就是,兼容并蓄、多元互補、不拘一格、靈活創(chuàng)新,融多元文化熔于一爐,在包容一切中創(chuàng)造一切。上海一向以“海派文化”著稱,“海派”一詞肇始于晚清時期中國畫中的“海上畫派”。

鴉片戰(zhàn)爭后,上海出現(xiàn)了“華洋雜處”的租界,當時一大批畫家來上海,受新風氣的影響,他們在中國畫的傳統(tǒng)基礎之上,借鑒西洋畫的技法,逐漸形成了貫通古今、融合中外的畫派,“海派”只是這種“海上畫派”的簡稱。這種的文化風格,逐漸由畫壇擴展到戲曲、電影、小說乃至社會風尚、生活方式等方面,“海派文化”的概念由此產(chǎn)生。

上海學者張汝皋認為,“海上畫派”只是“海派文化”的起端而非源頭,黃歇開創(chuàng)的領地文化應為“海派文化”的“文化源頭”。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