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揭秘古代的“免死金牌” 古代免死金牌什么樣

2016-12-14 13:28:0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在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有多處提到滄州“小旋風(fēng)”柴進家祖?zhèn)鞯囊粋€特殊物什——“丹書鐵券”。據(jù)書中描寫,柴家因為持有“丹書鐵券”,才

在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有多處提到滄州“小旋風(fēng)”柴進家祖?zhèn)鞯囊粋€特殊物什——“丹書鐵券”。據(jù)書中描寫,柴家因為持有“丹書鐵券”,才享有著某種特權(quán):“祖上有陳橋讓位之功,先朝曾敕丹書鐵券,但有做下不是的人,停藏在家,無人敢搜”;“我家也是龍子龍孫,放著丹書鐵券,誰敢不敬?”書中所提的“丹書鐵券”是什么?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威力?

“丹書鐵券”的來源

“丹書鐵券”是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重臣的一種特權(quán)信物,又稱“丹書鐵契”,也即民間敘事中所說的“免死牌”“免死金牌”。帝王頒授“丹書鐵券”的制度始于漢高祖劉邦。劉邦本是秦朝的一介亭長(掌治安的小官),適逢秦末亂世,趁機而起,征戰(zhàn)多年,登上皇帝之位。建漢之初,劉邦為了鞏固政權(quán),對那些曾經(jīng)助他登上帝位的元勛,特賜“丹書鐵契”以作褒獎。即史書中所載的“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將皇帝與功臣的信誓用丹砂涂寫在鐵券上,裝進金盒子里,藏于用石頭建成的宗廟內(nèi),以示鄭重。

“丹書鐵券”出現(xiàn)于西漢,但“丹書鐵券”的前身——古人“剖符作誓”的信用形式則在西漢之前即已存在?!胺笔恰胺?jié)”,“誓”即“盟誓”。符節(jié)是封建帝王傳達命令、征調(diào)兵將以及應(yīng)用于其他事務(wù)的一種信用憑證,材質(zhì)有金、銅、玉、角、竹、木、鉛等。一般是將符節(jié)中分為二,雙方各執(zhí)一半,用時合驗,以證真?zhèn)?。根?jù)符節(jié)的用途不同,其形也異:如用以驛傳郵遞的銅馬節(jié),用以調(diào)兵遣將的銅虎節(jié),用以征免稅收的銅竹節(jié)等。盟誓則是古人訂盟立約的一種儀式:歃血為盟,對天盟誓,然后將記錄盟辭的盟書與犧牲埋入地下,如有違背,猶如此牲。

東漢時,易“丹書鐵契”之名為“丹書鐵券”,并一直沿用了下來。北魏時,孝文帝經(jīng)常為宗親、近臣頒授鐵券,甚至還出現(xiàn)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鐵券、以作護身之符的現(xiàn)象;隋唐時,帝王頒授“丹書鐵券”已成慣制,其范圍涉及開國功勛、中興大臣、民族首領(lǐng),甚或?qū)櫝?、?nèi)宦也被授予“丹書鐵券”;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后周柴家手中謀得皇位,為了安撫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孫,賜柴氏“丹書鐵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這也是小說《水滸傳》中柴進家“丹書鐵券”的歷史依據(jù)。

明初,朱元璋創(chuàng)建了歷史上最完備的鐵券制度,從法律上規(guī)范了“丹書鐵券”的頒授對象,明晰了“丹書鐵券”的權(quán)限范圍。如其頒授對象,僅限于立有軍功,被封為公、侯、伯的勛臣。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34人獲公爵、侯爵封號,并被賜予“金書鐵券”。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后,曾為邱福等26位“靖難”功臣頒授鐵券。明中后期,仍不時有功臣及其后裔獲賜鐵券。明末,崇禎皇帝還曾給大宦官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頒賜鐵券。清代,“丹書鐵券”制度被廢止。

“丹書鐵券”的外形

之所以稱“丹書鐵券”,是因為早期的鐵券是以朱砂填涂其上的文字?!暗ぁ奔吹ど啊⒅焐?,用朱砂填涂文字,可使顏色純正,又能使色彩經(jīng)久不褪;以鐵為券(契據(jù)),取其堅固、久存之意。在后世,也用白銀或黃金填嵌鐵券上的文字,以示尊貴與鄭重。如南朝梁時以白銀填字,稱為“銀券”;北魏時以黃金填字,稱為“金券”。

造型上,唐之前的鐵券其形如覆瓦;唐之后的鐵券其狀如筒瓦。內(nèi)容上,鐵券的凸面上刻有受賜者的履歷、功績與封號,凹面則鐫有免罪、減祿的具體內(nèi)容。鐵券分左右兩塊,左券頒給功臣,右券藏于內(nèi)府,遇到特殊情況,將兩券合在一起以驗真?zhèn)巍?/p>

明代對鐵券的尺寸還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明代鐵券分為七等。各等鐵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鐵券高一尺,寬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鐵券,大致是每等在高和寬兩方面都遞減五分。

“丹書鐵券”的權(quán)限

鐵券的券文是以皇帝名義刻上的敕文。唐代之前的鐵券,券文較為簡單,并無定制;從唐代開始,鐵券上的文字已呈明顯的格式化。從文獻記述與鐵券實物上來看,唐代至明代的鐵券券文,大致包括如下4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記錄頒賜鐵券的日期,頒賜對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是記載被賜者對朝廷的功勛業(yè)績;三是皇帝賜予的特權(quán)內(nèi)容,如免死次數(shù)等;四是皇帝的圣言。有時,券文上還有如違此誓,“天不蓋,地不載,國祚傾?!钡氖难?,以示信用。根據(jù)不同朝代的法律規(guī)定,持有鐵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子孫,可以享有皇帝賜予的諸多特權(quán)。

從文獻記述上看,漢代的鐵券只是一種身份與榮譽的象征,其上并無免罪條文,持券者觸犯刑律也難得赦免。最晚在南北朝時期,鐵券開始具有“免死”功能。早期鐵券免死次數(shù)大多在3次以下;從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數(shù)不斷增加,多者達7~10次;唐代后期,受賜鐵券者的子孫還可以憑鐵券免死1~3次。

為了有效地遏制鐵券的特權(quán),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詔令工部鑄鐵榜,以成文的形式對鐵券的特權(quán)進行了限定,對功臣免死的次數(shù)也明顯減少,最多的是魏國公徐達,也僅有3次免死機會,大多數(shù)公侯都在3次以下。明代法律規(guī)定,如功臣過世,其子孫須將祖上的鐵券與內(nèi)務(wù)府所藏鐵券勘驗、核對,定其功過,從而決定其爵位能否世襲或降除。

“丹書鐵券”的收藏

歷史上,各朝皇帝頒授的鐵券不少,但存世的卻極為有限。目前而言,確知的大約有5件: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年)頒賜給吳越國王錢镠的鐵券(如圖),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明英宗正統(tǒng)五年(1440年)頒賜給會川伯趙安的鐵券,現(xiàn)藏于甘肅省渭源縣文化館;明英宗天順二年 (1458年)頒賜給高陽伯李文的鐵券,現(xiàn)藏于青海省檔案館;明憲宗成化年間頒賜給保國公朱永的兩件鐵券,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這5件傳世的鐵券中,傳承最久遠的是唐昭宗賜予吳越王錢镠的鐵券,已有千余年歷史。錢镠,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創(chuàng)建者。錢镠在唐末隨董昌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累遷至鎮(zhèn)海節(jié)度使,后擊敗董昌,占據(jù)兩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896年,唐昭宗嘉獎錢镠討伐董昌功績,特頒賜鐵券。

錢镠鐵券形如覆瓦狀,縱29.8厘米,橫52厘米,厚2.41厘米,重約6.6千克,上嵌金字350個,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上面的金字多有剝落。鐵券上記載的主要內(nèi)容是被賜者征討董昌的功績,因其戰(zhàn)功卓著,所以“卿恕九死,子孫三死”(即皇帝可免錢镠9次死罪,可免其子孫3次死罪)。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