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宜陽之戰(zhàn)歷史意義:秦國的統(tǒng)一過程有何意義?

2016-06-13 17:04:0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秦拔宜陽之戰(zhàn),在秦的統(tǒng)一過程中有重大意義。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大治。周顯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孝公死,子駟立。商鞅被誅,但秦

秦拔宜陽之戰(zhàn),在秦的統(tǒng)一過程中有重大意義。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大治。周顯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孝公死,子駟立。商鞅被誅,但秦法未敗。駟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繼齊、魏之后,始稱王,是為秦惠王?!妒酚洝氛f:“其后諸侯皆為王?!鼻鼗萃跣鄄糯舐?,廣攬各國賢才為己用,張儀入秦為相。張儀向秦惠王獻(xiàn)計,力主伐韓?!跋卤?黃河、洛水、伊水一帶),以臨二周之郊,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建王業(yè)。大臣司馬錯力主伐蜀,惠王從之。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國益富強(qiáng)。然后,秦大舉攻趙,取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攻楚,取漢中。至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死時,秦已東擴(kuò)至今宜陽、澠池西部。

秦惠王之子蕩即位,是為秦武王。秦武王不悅張儀,張儀離秦去魏,相魏一年而卒。秦以樗里疾為右丞相,甘茂為左丞相。秦武王思張儀之言,謂樗里疾道:“寡人生于西戎,未睹中原之盛。若得通三川,一游鞏、洛之間,雖死無恨?!遍死锛驳溃骸巴踔ロn,欲取宜陽以通三川之道。然而宜陽路遠(yuǎn)而險,勞師費財,魏趙必出兵助韓,因此,此事斷然不可。”秦武王復(fù)問于甘茂,甘茂道:“請讓我出使大梁,約魏相助?!蔽渫醮髳?,使甘茂出使魏國,魏王許諾助秦。

甘茂與樗里疾素來不和,恐樗里疾從中阻撓,先遣副使向壽回奏秦王,而甘茂自己滯留于息壤。秦武王至息壤,甘茂道:“宜陽為縣名,其實是個郡。攻伐宜陽,山高路遠(yuǎn),必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zhàn)。過去有個與曾參同名同姓的人,他殺了人,先后有三個人告訴曾參之母其子殺人,最后曾母不得不信,逾墻走匿。我沒有曾參之賢,大王對我的信任沒有曾母對曾參的信任度高。如果我率軍攻宜陽,久攻不克,而朝中大臣詆毀我,大王也必然對我生疑?!蔽渫醯溃骸肮讶瞬宦犎搜?,請與你結(jié)盟?!庇谑?,君臣歃血為盟,藏誓書于息壤,遂發(fā)兵五萬,使甘茂為大將,向壽副之。宜陽是韓國西部屏障。韓國中后期領(lǐng)土由三部分組成,即上黨(今山西南部)、南陽(今濟(jì)源、焦作)、新鄭,宜陽是聯(lián)結(jié)三地的樞紐。宜陽也是二周的門戶,宜陽與東、西周一起成為秦東進(jìn)的障礙,時人蘇秦曾說過:“韓東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長阪之塞。”故韓國在宜陽布下了重兵,周王室也暗中相助。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冬,甘茂兵臨宜陽城下,宜陽守軍頑強(qiáng)抵抗,秦兵圍城五個月,無法攻下該城。右丞相樗里疾進(jìn)言于秦武王道:“秦師老矣,不撤回,恐有變?!蔽渫跽俑拭鄮煛8拭俗鲿环?,使人送達(dá)武王,武王啟函視之,書中惟有“息壤”二字。武王大悟,命令大將烏獲率兵五萬,以助甘茂。韓王亦使大將公叔嬰率軍救宜陽。甘茂、烏獲兩軍會合,大破公叔嬰于宜陽城下,然后,乘勝攻占宜陽,斬殺韓兵六萬,降者無數(shù)。韓王恐懼,使相國公仲侈持寶器入秦乞和。秦武王大喜,許之。詔甘茂班師,留向壽安撫宜陽地方。

秦取宜陽,韓國斷為三,國力大衰。對山東各國而言,宜陽其實也是門戶。秦得此城,可以挾二周北攻燕趙,東伐魏齊,南伐宛楚,實施大規(guī)模兼并戰(zhàn)爭。秦對宜陽城進(jìn)行加固,成為東擴(kuò)的橋頭堡。從此以后,山東六國轉(zhuǎn)入戰(zhàn)略防守階段,直至滅亡。從這個意義上說,秦拔宜陽之戰(zhàn)是秦統(tǒng)一六國的里程碑。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