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開國功臣韓信死得冤枉 但是他卻必須死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軍事家。蕭何認(rèn)定他是“國士無雙”。
一、韓信其人
講起韓信,首先要說的必然是著名的胯下之辱。故事不細(xì)說,他忍了,結(jié)局是他發(fā)跡回來后不僅沒有處罰那個人,反而給了他獎賞。第二個故事,蕭何月下追韓信。就是說他在項羽那混,項羽不看好他。來到劉邦這兒,劉邦也沒覺得他了不起。于是他又走了。只是運氣好,蕭何沒瞎。第三個故事,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我們把這三個故事串起來看,韓信這個人不記仇,記恩,善統(tǒng)兵,卻不弒殺。他是個在當(dāng)時嚴(yán)重破壞各方軍事平衡的BUG,雖受胯下之辱,卻實有舉世皆愚我獨智的自信。他堅信,此處不留爺,自由留爺處。這樣的千里馬最缺什么?當(dāng)然是伯樂!就好像后世的諸葛亮對劉備死心塌地一樣。這個項羽賬下的執(zhí)戟郎中,在劉邦營里做到了大將軍。他在后來回復(fù)項羽的說客時,一句:“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話中確有與項羽慪氣的成分,但更多的是那份與生俱來的厚道。
韓信的性格中有很多很好玩的東西。比如他像小孩一樣賭氣,他聽說酈食其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就說下來了七十多座城池,合著意思是這貨比自己還牛逼?那不行啊,反正劉董事長也沒有下達(dá)停止進(jìn)攻的命令,怎么弄?打唄!結(jié)果酈食其就被煮了。又比如他把齊國打下來,覺得自己這功勞也大了,費了這么大勁,業(yè)績這么突出,既不見升職,又不見加薪。然后就給劉董事長寫了份信,要個假(代理)齊王當(dāng)當(dāng)。
(圖)韓信胯下之辱
這兩件事是可以連起來看的,當(dāng)時劉邦一直關(guān)心的是如何弄項羽。因為他一直弄不過項羽,韓信倒是感覺從來沒把項羽放在眼里(可能是他在項羽手下干過,所有的提案項羽都不看,所以認(rèn)定項羽是個愣頭青)。由于他好像從來沒覺得項羽是個問題,甚至可以說他出道以來從沒覺得打仗是個問題(so easy,哪里不服打哪里),無敵是多么寂寞。他關(guān)心的問題是,你看,你交代的工作任務(wù)我是提前而且超額完成了。咱說好的升職加薪呢?就算沒有至少來個口頭表揚,發(fā)個獎狀什么的,是吧?這時候劉邦這邊應(yīng)付項羽,忙得焦頭爛額,然后一看韓信這玩意兒這時候給我要待遇,眼前瞬間一萬頭草泥馬奔騰而過。從這里可以看出,韓信在這方面是十分幼稚的。他就是想得瑟,不分時間場合。也比較天真,不考慮事情后果。而且建國后,他“羞與絳、灌等列”、自嘲“生乃與噲等為伍”。你這時候倒不能說他自大,因為他確實很牛逼。韓信他討厭什么,喜歡什么,恨誰,愛誰,從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里表現(xiàn)的太明顯了,他在人事上的幼稚和他在軍事上的天才截然相反。
二、死得冤枉
給韓信安個謀反的罪名,在我們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并不新鮮。開國名將一般都沒什么好下場。所以按正常的理解是,韓信必須死,借口神馬的都是浮云。良心話,劉邦這個人也是厚道的。削了韓信的兵權(quán),養(yǎng)在眼皮子底下,想殺他易如反掌。但也始終沒有動手。最后韓信被呂后弄死了。呂后需要韓信死,劉邦卻不需要,削了韓信的兵權(quán)就可以。
史記里面記載的內(nèi)容是,韓信和陳豨關(guān)系不錯。他倆在院子里密謀里應(yīng)外合,顛覆國家政權(quán)。然后被韓信手下一門客向呂后告發(fā),然后呂后弄死韓信,先斬后奏。當(dāng)然,上述內(nèi)容屬于對外公開的結(jié)論。
這種東西一般來說都是不靠譜的。
(圖)楚漢戰(zhàn)爭
首先,從韓信臨死前的遺言可以看出,他根本沒提陳豨,他說的是蒯通。而且是后悔早沒聽,這話的意思是老子要反早反了,還能讓你丫的算計?更可笑的是,說到造反韓信提的是幾年前的事情。他居然沒有說誤信蕭何,被這貨忽悠過來,導(dǎo)致自己謀反大業(yè)功虧一簣。令人不能理解。剿滅陳豨后,也沒聽說陳豨說和韓信有什么謀劃。
其次,韓信什么人?陳豨算老幾?韓信尚是楚王時,劉邦聽說韓信想造反,問諸將,各位將軍說滅了韓信這小子,劉邦心里沒底兒,咨詢陳平。陳平反問劉邦:“陛下精兵孰與楚?”、“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劉邦說:“不能過”、“莫及也”。陳豨就不一樣了,以劉邦白銀三的水平,就敢親自帶兵打?!柏g不南據(jù)漳水,北守邯鄲”,劉邦就“知其無能為也”。明顯就看得出,一個是超凡大師,國服天梯第一;一個是萬年黃銅五。按理說,像陳豨這種水平的將領(lǐng),是入不了韓信的眼的。
人物分析里面提過,韓信根本看不上周勃、灌嬰、樊噲這類打仗不動腦子的人。何況是豬一樣的陳豨?韓信怎么可能和他合作?所以殺韓信的這個罪名實在經(jīng)不起推敲。卻是從呂后在后期的專政可以看出,殺韓信對她而言是一個殺雞儆猴,在朝廷樹立威信的過程。韓信之死,太史公對于劉邦的反應(yīng)描寫的可謂精辟。一句“喜且憂”,道出劉邦對韓信復(fù)雜的感情。喜歡韓信的才能,卻又時刻忌憚著;明知道韓信不會造反,卻又心存萬一,怕他造反。很明顯,呂雉之所以敢動韓信,是因為她知道劉邦怕韓信謀反,至于他是不是真的謀反,并不重要。
三、后話
仔細(xì)想來,自從開了殺韓信的頭,劉邦幾乎沒當(dāng)過幾天安穩(wěn)皇帝。每年都在打仗,到處都在造反。韓信死后三年,白登之圍,劉邦被困。除了讓陳平去屈膝求和,想必劉邦更加懷念被呂后冤殺的韓信,若他還在,豈容匈奴這般猖狂?
(圖)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qū))人
后來劉邦在平定英布的時候,中了箭。醫(yī)生說:“病可治?!膘妒歉咦鎷犃R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幾年下來,當(dāng)年一起打天下的人沒剩下幾個了。也許劉邦覺得,每天都要擔(dān)心誰會造反,太特么累了。他可能是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嫌命長,不想活了的皇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