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乾陵至今無人敢挖 究其原因竟是如此
如果老師提問中國歷史上哪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大部分學生首先想到的必然是秦始皇的皇陵,然而在小編看來卻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
武則天年僅14歲便入宮,用18年時間當上了皇后,然后用35年時間當上了皇帝,死后立了一塊無字碑,把其一生的故事留給后人猜想。
隨后的1200年時間里,她證明了自己陵墓的堅固以及其不朽的魅力。
冷兵器時代,她的陵墓被刀劍狠狠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13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時至今日,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連骨頭都湊不齊了,為什么單單武則天的乾陵卻無人敢動。
盜墓者必是為珍珠財寶,然乾陵里珍珠財寶無數(shù)。文物專家郭沫若先生曾對周恩來總理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里!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漫漫歷史,對乾陵感興趣的豈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曾為之瘋狂。
在我國歷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長達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沒有斷絕過盜墓者的身影。小毛賊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記載,野史里也懶得寫。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較大的盜掘活動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種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盜成功。
唐末農(nóng)民起義,黃巢聲勢浩大。他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挖走了半座大山。因為軍中無飽學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結構特點,結果因為挖錯了方向,終沒得手。
史載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是個有官銜的大盜墓賊。他率領兵丁一古腦掘開了十幾座唐陵,發(fā)了一筆橫財。因為手中有了錢,便驅動數(shù)萬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過程十分不順,遇到的天氣總是狂風暴雨,溫韜受了驚嚇,才絕了發(fā)掘乾陵的念頭。
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親率一團人馬,也想學學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巖石,最后卻也沒能撈得半點好處。
目前,許多專家認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從石山腹部另鑿新洞入地宮,難度很大,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新的盜洞。至于事實是否像人們希望的那樣,只有等到打開地宮的那天才能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