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財政方面的差距 清朝為何比明朝有錢?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講明清兩代財政方面的差距,一起來看看。明朝滅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每年的財政收入無法彌補虧空,甚至連軍隊的軍餉都出現(xiàn)拖欠。據(jù)《明史》記載,明朝平均每年的財政收入為300萬兩白銀。
不過,明朝大部分時間里都不是按現(xiàn)銀收稅的,如田賦是直接交糧的。如果把田賦、鹽稅、工商稅、鈔關(guān)稅以及徭役全部換算成現(xiàn)銀計算,明朝平均每年的財政收入大約是2000萬兩,高峰出現(xiàn)在1602年,達到2295.3萬兩。
與后世的清朝相比,明朝的財政收入顯然差了一大截。據(jù)統(tǒng)計,甲午之戰(zhàn)前的10年時間里,清朝每年的財政收入都在8000萬兩白銀,高峰出現(xiàn)在1891年,達到8968萬兩。
清朝為什么這么有錢呢?
1.明朝是定額稅制,而清朝稅更重
明朝稅重不重?當然重,不然怎么會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不過重稅主要出現(xiàn)在明朝末年,事實上,明朝收入高峰那一年還實行的是定額稅制,沒有什么三餉加派。
1393年,明朝田賦收入達到3.2億石,朱元璋對此很滿意,隨即宣布新墾田地永不起科。自此田賦定額成為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固定了下來。萬歷時期的張居正雖然進行了稅制改革,但也只是將隱瞞的土地重新清丈出來,改變了征收方式,并沒有打破明朝稅收定額這一傳統(tǒng)。
1602年,明朝人口1.7億,財政收入約2300萬兩;而清朝入關(guān)之初,人口只有8800萬,財政收入?yún)s高達1960萬兩,已經(jīng)接近明朝統(tǒng)轄全國時的平均水平。顯然,清朝的稅收非常重。雖然康熙規(guī)定了在康熙五十年后滋生的人口不再加賦,但根據(jù)黃宗羲定律,清朝的稅收其實還是在逐漸加重的。到1891年的光緒年間,清朝財政收入已達8968萬兩。
2.清朝收入來源多
對于封建王朝來說,田賦收入是整個財政收入的大頭,大約要占到70%以上。但與明朝不同,清朝的收入來源卻要多的多。明朝關(guān)稅收入只有50萬兩,而清朝這一項高達2000萬兩以上。此外,清朝還針對鹽和鴉片征收厘金,這兩項又帶來2400萬兩收入。此時清朝人口接近4億,是明朝人口高峰時的兩倍。雖然康熙時就規(guī)定不對新增人口加稅,但對鹽征收厘金卻變相的增加了“人丁稅”,畢竟人都是要吃鹽的。
3.通貨膨脹
清朝財政收入遠高于明朝,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通貨膨脹。如:乾隆時期財政收入是5500萬兩,米價是每石1.48兩;光緒時期財政收入是8969萬兩,米價是每石2.17兩,這么算下來,清朝的“有錢”其實是虛的。典型的例子就是1901年時,清朝收入8820萬兩,支出卻高達1億兩。除了入不敷出,清朝還要承擔巨額的戰(zhàn)爭賠款。
可見,清朝遠比明朝多的財政收入并不是經(jīng)濟發(fā)展所帶來的,而是多種因素導(dǎo)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