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究竟是在哪兒?

2017-03-20 08:31:1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是抱節(jié)守志的典范。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是抱節(jié)守志的典范。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繼位,先后都逃往周國。在已天為大的原始社會,君王意識更是根深蒂固,因而周國舉兵討伐商朝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徑,伯夷叔齊因此對此事件極為抨擊。當(dāng)武王興仁義之師伐紂時,二人卻出來阻止武王滅商。周國最終攻克商朝,建立周朝。悲憤之下,伯夷叔齊以遺臣自居,拒絕與周人來往,不食用周國土地上種植出來的食糧,二人隱居于首陽山,終日采集微草過日,不多時日,便因營養(yǎng)不足而去世,流傳至今的史料記載中明確指出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在首陽山。

在商周時期,商王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統(tǒng)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賢”與“不賢”有上天判斷,凡人是不能反抗的。所以放在這樣的歷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齊的作為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在儒學(xué)影響的中國古代思想中,伯夷叔齊的典故是被眾多文人學(xué)士推崇的,甚至在帝王將相階層中也是經(jīng)典之學(xué),在這其中被賦予了更多封建思想,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強(qiáng)化集權(quán)力量。

但若放置現(xiàn)今,如此固執(zhí)己見、恪守陳規(guī)的做法,委實不符合歷史進(jìn)程中優(yōu)勝略汰的步履,這樣看兩個人的眼光的確保守了一些,算是不識時務(wù)。

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是在哪兒?

商周時期,孤竹君為商朝附屬小國的君王,在他臨終前,卻不理會嫡長子繼承制的傳統(tǒng)禮制,執(zhí)意將王位傳于庶子叔齊,而叔齊與伯夷兄弟兩性情相投,從小極為尊崇禮制,恪守仁義,叔齊認(rèn)為此舉與古法不合,在其父去世后,決意推辭繼承王位,并且執(zhí)意推舉其兄長伯夷繼承。

而伯夷念及手足之情,不愿看到叔齊深陷囹圄,便不告知任何人,深夜收拾行囊遠(yuǎn)走他鄉(xiāng),叔齊得知后,便執(zhí)意追尋伯夷而去,二人相遇后,便相約不再回歸故里,投奔周國。然而事實并未像兄弟兩所想象的那樣風(fēng)平浪靜,不久,周國舉兵討伐商朝,看在伯夷叔齊眼里,附屬國攻打君主國,以下犯上,視為大逆不道之行,然而卻無力勸解,周國攻打商朝,勢如破竹,兩軍相殘,民不聊生,戰(zhàn)爭所帶來的傷亡是伯夷叔齊二人極為不忍,奔走于權(quán)勢之間,只求能早日將這戰(zhàn)爭終止。

周國最終攻克商朝,建立周朝。悲憤之下,伯夷叔齊拒絕與周人來往,不食用周國土地上種植出來的糧食,二人隱居于首陽山,終日采集微草過日,不多時日,便因營養(yǎng)不足而去世,流傳至今的史料記載中明確指出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在首陽山。

伯夷叔齊為什么被司馬遷稱頌?

太史公司馬遷把伯夷叔齊放在列傳之首,足見司馬遷對伯夷叔齊的褒獎之意之高。眾所周知,《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被載入《史記》的人都是代表著當(dāng)世時代特征的領(lǐng)袖人物,具有其獨有的精神高度與特點,而伯夷叔齊的身份僅為商朝的貴族,便享有如此殊榮,細(xì)細(xì)想來,伯夷叔齊為什么被司馬遷稱頌足以思考一番?!妒酚洝酚浭霾摹⑹妪R是殷末周初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國王生前指定小兒子叔齊繼位。他死后,叔齊卻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認(rèn)為君命不可違,要尊重父親的決定,因此拒絕就位,并出逃外國。叔齊則認(rèn)為伯夷賢德,治理國家最合適,又符合長幼尊卑秩序,便執(zhí)意離開孤竹國,追隨兄長伯夷而去。

之后又發(fā)生了武王攻伐商紂王一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齊聽說現(xiàn)在是周朝的天下,他們都變成了周的子民,兄弟倆無法接受這種歷史的必然更替。他們認(rèn)為做弒君奪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恥的,對商紂王是不忠不義的,因此逃到首陽山上采薇菜為生,堅決不食周粟。

以上兩件事跡表明了伯夷叔齊是維護(hù)封建社會規(guī)章制度的守門人,從他們身上所散發(fā)的正是維護(hù)封建大廈最為有用的思想禁錮,有利于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嚴(yán)格遵守社會統(tǒng)治秩序,保證統(tǒng)治者牢牢把握政權(quán)。如果都像伯夷、叔齊那樣謙虛讓位,與世無爭,逃離塵世,爭霸權(quán)而發(fā)生的子弒父、臣弒君的流血事件也會大量減少了,如此一來,伯夷叔齊為什么被司馬遷稱頌這一疑問,就順理成章了。

歷史上對伯夷、叔齊的高度評價

伯夷、叔齊獨行其志,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以后,在全國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學(xué)家、藝術(shù)家、文人學(xué)者、帝王將相紛紛以各種形式歌頌、褒揚伯夷、叔齊。

1、用文字的形式記載伯夷、叔齊。

孔子、孟子、墨子、管子、韓非子、莊子、屈原、司馬遷、韓愈等等,對伯夷、叔齊都有著述?,F(xiàn)簡述如下。

孔子在《論語》中曾先后多次贊頌伯夷、叔齊,評價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并評價夷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評價夷齊為“圣之清者”。管子曰“故伯夷、叔齊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備矣"。韓非子曰"圣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漢代史學(xué)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把《伯夷列傳》作為人物列傳的首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寫過一篇《伯夷頌》,贊頌伯夷、叔齊。

2、用詩詞的形式謳歌伯夷、叔齊。夷齊的讓國精神和恥食周粟的高尚氣節(jié),使各代詩人深受感動。他們題詩作賦,詠頌伯夷、叔齊。見于文字記載的,詠頌伯夷、叔齊的詩多達(dá)近百首。著名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馬光、文天祥、劉伯溫、顧炎武等都有傳世佳作贊美夷齊。

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九章·橘頌》中把夷齊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榜樣,“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廣州刺史吳隱之上任之前,聽說廣州城外有一泉,人稱“貪泉”。傳言赴廣州作官者,若飲此泉之水,就會變成貪官。吳隱之上任伊始,就痛飲三瓢貪泉之水,并賦詩一首,以言其志?!肮湃嗽拼怂混亚Ы?。試使夷齊飲,終當(dāng)不易心?!眳请[之也終于沒有成為貪官。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間,曾寫過一首《和夷齊西山歌》?!氨嗣廊速?,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為吾是非矣。異域長絕兮,不復(fù)歸矣。風(fēng)不至兮,德之衰矣?!痹y(tǒng)帥勸降時說,“國己亡矣,殺身以尚,誰復(fù)書之?"文天祥正言以答"商非不亡,夷齊自不食周粟。人臣自盡其心,凱問書與不書?”并詠詩抒懷餓死真吾事,夢中行采薇。伯夷、叔齊的事跡,不僅在國內(nèi)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也影響到周邊國家。清代,朝鮮使者柳夢寅寫過一首《夷齊廟》,“首陽蒼翠郁嵯峨,灤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聞孤竹廟,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時賢士知俱出,萬古高名問孰多。此地清風(fēng)吹不盡,荒臺只是舊山河?!薄鞍钊四艹赊备琛保f明當(dāng)時朝鮮人對伯夷、叔齊是相當(dāng)崇拜的。

3、用美術(shù)、書法等藝術(shù)形式描繪伯夷、叔齊。

南宋著名畫家李唐以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餓死首陽山為題材,畫了一幅《采薇圖》。此畫系國家一級文物,現(xiàn)收藏于故宮博物院?!恫赊眻D》刻劃的是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寧死不愿意失去氣節(jié)的精神。圖中描繪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堅定沉著;叔齊上身前傾,表示愿意相隨。伯夷、叔齊均面容憔悴,身體清瘦。肉體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饑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圖中人物刻畫生動傳神,森森然正氣溢于毫端。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年代,正是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一些朝廷官員喪失民族氣節(jié),主張投降。李唐則以這幅畫的形式弘揚高尚氣節(jié),譴責(zé)投降變節(jié)的行為?!恫赊眻D》傳世于宋、元、明、清各個朝代,晚清入宮,至今已近千年。繪畫大師徐悲鴻稱贊《采薇圖》“為繪畫史上的極峰?!薄恫赊眻D》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華夏文明的驕傲,同時又是炎黃子孫高尚氣節(jié)的展現(xiàn),同時也可以說是孤竹文化的延續(xù)。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書寫過《伯夷頌》長卷,后為秦檜所藏,輾轉(zhuǎn)多人后,清代入宮。1949國民黨逃往臺灣,將其帶到臺灣。繼范仲淹書《伯夷頌》之后,元代書法家鄧文原也書有《伯夷頌》。“先哲吾師表,斯文古鼎銘。義形扣馬諫,書勝換鵝經(jīng)。故事征皇祐,鄉(xiāng)祠謁仲丁。登堂睹遺墨,山雨颯英靈.心田垂世遠(yuǎn),手澤歷年殊。誰購山陰序,真還合浦珠。身惟名不朽,書與道同符。諸老珍題在,猶堪立懦夫。蜀后學(xué)鄧文原頓首?!编囄脑瓡恫捻灐?,現(xiàn)存故宮博物院。

在上海博物館,保存著一件明代崇禎年間景德鎮(zhèn)燒制的《青花瓷伯夷、叔齊人物故事筆筒》,是我國珍貴文物之一。此件高21.9厘米,口徑18.4厘米,底徑為16.8厘米。整體直身,內(nèi)外均施白釉。筒身四周以青花繪制,是一件典型的十七世紀(jì)明晚期景德鎮(zhèn)精美青花瓷制品,彌足珍貴,堪稱國寶。以伯夷、叔齊人物故事為題材的瓷器、銅器、雕刻,明清時期還有很多。

4、以廟宇的形式祭祀伯夷、叔齊。

以廟宇的形式祭祀伯夷、叔齊,最早源于何時,已無從考證。清康熙永平知府彭士圣《重修清節(jié)祠碑記》云"自漢熹平五年已有祠。唐天寶七載祀義士八人于郡縣。崇祭則自此始。《水經(jīng)注》為北魏時所著,《水經(jīng)注》記載,“孤竹祠在山上,城在山側(cè)?!闭f明北魏時期已有孤竹祠。孤竹祠無疑是祭祀伯夷、叔齊的祠堂。前蜀韋莊《鷓鴣》詩中有“孤竹廟前啼暮雨”句。韋莊,五代前蜀詩人、詞人。因《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孤竹廟于孤竹祠應(yīng)為同物。唐代詩人李頎有《登首陽山謁夷齊廟》詩一首,“古人已不見,喬木竟誰過。寂寞首陽山,白云空復(fù)多。蒼苔歸地骨,皓首采薇歌。畢命無怨色,成仁其若何?!闭f明唐代已正式以夷齊廟命名。據(jù)《永平府志》記載,宋大中祥符四年曾訪廟遣官致祭。清惠、仁惠謚號則封于政和三年。元至順元年頒廟額曰"清圣古廟",久廢。曾移于郡城內(nèi)東北隅為明洪武九年,郡丞梅珪所建,未幾復(fù)廢。景泰五年,郡守張茂乃重建于孤竹故城。成化九年郡守王璽請于朝,賜今額御定祭文。而后,到明末清初,又經(jīng)過五次較大規(guī)模的復(fù)修。祭祀伯夷、叔齊,見于記載的帝王,就有元世祖、明憲宗、清圣祖、清高宗、清仁宗五位。他們到夷齊廟祭祀伯夷、叔齊,或頒以祭文,或題寫詩篇,都十分莊重。這些祭文、詩文,史志中都有記載。到夷齊廟祭祀伯夷、叔齊的達(dá)官貴人、文人學(xué)者、平民百姓,包括國外志士仁人,更是不計其數(shù)。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